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践行走转改 当一天城管

时间: 2014年07月08日05:54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本报记者深入太原市城区6个执法点体验城管执法

“编者按”

    马路市场是历史的产物,它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脱贫乃至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马路市场暴露诸多问题,对城市管理、文明秩序产生重大冲击,马路市场留还是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为此,6月份本版分别以《乱象丛生》《何去何从》《浴火重生》为题,对省城马路市场留还是去进行连续报道,报道围绕市场乱象、问题成因、出路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刊发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城管为维护马路市场秩序,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辛劳,但由于种种原因,一度时期,城管执法遭受非议,城管形象饱受诟病。其中酸甜苦辣,城管人员深有感触。
    7月3日,本报舆论监督部和太原市城乡管委会联合举办“践行走转改当一天城管”活动,记者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深入太原市城区6个执法点,融入城管队伍,体验执法环境。

习惯了围观起哄风凉话

    记者随太原市行政执法局迎泽区分局桥东中队深入城管执法一线。
    镜头一:并州东街,一位用车卖西瓜的商贩,将车停在机动车道边,看见城管来了,拿着约40公分长、明晃晃的西瓜刀在手里来回晃动,而城管几乎束手无策,只是好言相劝把西瓜盖上,这位摊贩并没有离开的意思。这时有三三两两人群往前靠拢,队员们暂时离开。
    镜头二:在双塔寺街省人民医院对面,一家鲜花水果店长期“伸舌头”经营,完全占据了人行道和部分非机动车道,马队长让经营者把非机动车道上的商品收回去。该经营者慢慢地收拾了一会儿突然破口大骂,唾沫横飞,说着满口的方言,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你摆你的,不用管他们。”“人家不偷不抢的,碍着啥了?”各种风凉话说得身为“城管”的记者心里一惊,队员们倒显得沉静淡定。
    队员告诉记者,城管的执法环境就是这样,商贩们不配合执法倒能理解,可围观群众一边倒地起哄、说风凉话,让人觉得很不是味儿,也大大消减了执法的威力,增加了违法商贩的对抗心理。这时如果强行扣押工具,极易发生冲突。
    通过一天的城管生活,记者最大感受是执法没有威慑力,摊贩见了城管就当没看见,该干啥还干啥。一边是城市秩序,一边是养家糊口,城管与商贩的矛盾似乎是天然的,但又是必须面对的。

本报记者 姚姬娥 实习生 顾宇春

遭遇辱骂殴打是常事

    烈日炎炎,记者跟随小店区执法局坞城中队的执法人员来到体育路开元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前,两辆机动车上满载着正待出售的西瓜,此前几天,执法人员已经两次进行过劝阻并提出警告。今天,他们要对经营者使用的台秤进行扣押,在要求其撤离现场时,经营户不予配合。经营户质问:“我们不偷、不抢、不违法,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有什么不可以?公家也得让老百姓生活吧。”在僵持中,七八个执法人员不停地做解释和说服工作。半个小时后才愤愤地离去。
    坞城中队中队长说,这一片很难管理,如果硬是坚持原则,就会遭来围攻,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他苦笑着告诉记者:“城管人员在执法时遭遇辱骂和殴打是常事,4年前,在一次执法行动中,7个队员被经营者打得住了医院,我的眼眶被打成爆裂性骨折,住院治疗半年,虽然打人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我的眼部却落下终身的伤痛。”
    小店区执法局蔡永福局长无奈地告诉记者:“刚才接到汇报,今天又有一名执法人员在执法中被打伤。全社会应该重视城管人员的执法环境,不能哪儿占道了、市容脏乱了才想起城管。”蔡永福局长希望能尽快为城市管理立法,规范执法队伍,配备正式执法人员,依法执法,以维护执法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城市和谐整洁。

本报记者 庞雪峰

6个队员3种身份

    上午10时,太钢家属区一间简陋的平房里,记者找到了尖草坪区执法中队长王杰贤。这位46岁的转业军人豪爽痛快:“咱还是到市场实地‘汇报’吧。”
    出门向东,一条便道两侧早有商贩坐摊,王队长说这里其实不是政府规划的市场。“既然没规划,为什么不取缔呢?”王队长似乎早有准备,说:“你算问到点子上了,这么大个生活区,要不是商贩撑着,市民生活都是问题。”城管执法是个每时每刻都有故事的营生,王队长他们辖区有个80多岁的老革命,按说离休金每月有六七千元,但他还要就地摆摊卖些小零碎,队员们相劝,这下惹毛了老人,一通折腾,最后队员带上礼品登门道歉才平息下来。
    “其实我们的工作就像幼儿园的阿姨,时不时就有摊贩‘调皮’一下,所有的耐心、好话都给了商贩,回家哪有好脸色,媳妇逗我说‘我又没占你马路’。”王杰贤队长告诉记者,“孩子都不愿对同学说他爸是城管。表面看是个执法的,其实位置是最低的,你看这一身制服都穿了七八年了。”“你的其他队员呢?”记者突然发现一个上午就王队长一人跟着,“一个中队就6个人,还3种身份,除了我们两个正式的,还有两个协勤、两个下岗再就业的,他们4个人每人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
    下午1时,我们就近找了个小饭店,正好碰上王队长的4个队员已经开吃了,每人面前一大碗面,几根葱段……

本报记者 王珏 李为民 实习生 朱昊彧

这广告牌该由谁来管

    采访过不少城管,而当“城管”还是第一次。这头一次就遇到了一个难题。
    7月3日上午11时左右,晋源区行政执法分局义井中队接到举报,西峪东街的仁和药店门口立起两个广告牌。中午的太阳火热地炙烤着大地,但有举报就必须迅速解决。一到现场就看到两个崭新的高约两三米、长约两米多的电动广告牌立在药店前的人行道中央。陈队长说:“这种落地式的大型广告牌该由规划局监管,但是规划局认为该由属地管理,街办就要求下属的城管中队进行处理,我们就只能处理。”按照执法程序,城管队员给药店负责人下达了检查通知单,要求其下午提供有关户外广告的合法审批手续。像这样,城管执法内容远远超出法律规定范畴的事情还有很多。
    晋源区分局副局长郭建刚说:“前些天,太原市相关部门集中整治油条摊贩铝残留量超标的问题,对于城管来说其实没有技术手段能鉴定,这就挺难。”到了下午4时多,那家药店也没有提供相关手续,而再拨打负责人的电话却无法联系。陈队长说:“只能再等等,明天再去一趟。”
    当“城管”的一天结束了,治理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的过程中,心里却不断疑问:这些问题除了城管管,还有哪些部门也该管管?能否在有效监督范围内赋予城管更多的执法权?街头商贩能否有条件地合法化,给城管的压力轻一些,让他们不再站在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报记者 郭艳

无奈的撵与搬

    “这不让摆,让我去哪儿摆?”“你就不买菜?不吃饭?你们弄这些就是不从实际出发!”7月3日,记者跟着太原市万柏林区执法局下元街道办事处执法中队负责人李利生、队员殷建国在众纺路蹲守巡查,众纺路唐久便利店门口一处菜摊,摊主老爷子就要占道经营,指着记者一顿“教训”。
    太原市万柏林区众纺路曾经是典型的马路市场,现在马路两边干净整洁,偶有摊贩经营,也都是紧贴着自家房屋门脸。可李队长说这里必须有人盯着,没人盯,过不了一会,占道经营的小摊贩就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了。像这样难缠的“钉子户”虽然只是个例,但也很让城管执法队员头疼,好多次城管队员帮他搬进去,随后他又搬出来。这次几经劝说,老爷子答应菜市场整改好了,不收费就搬进去。巷子口老爷子拾掇的一溜儿一人高的破烂货,他也答应等两天就收拾卖了。可记者也担心这是他推诿的权宜之计。殷建国说:“人们总看到我们搬东西,觉得我们执法生硬,可谁知道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他们多少次了。而且我们的执法手段也有限,只能是‘撵’,顶多是‘搬’。”
    不觉间,菜摊已经围了一堆人。人们七嘴八舌,更多住户支持城管工作:“以前这一条街经常人声鼎沸、堵得水泄不通。前一段,行政执法车天天巡逻,好不容易才变了模样。”
    “马路市场是全国性难题。太原市计划建设一批市场,规范一批经营户,取缔一批摊点,以主干道、十字路口为重点,疏堵结合,破解难题。”太原市城乡管委会副主任张志杰说。这或许是马路市场的治本之策。

本报记者 高建华

11年乱摆不挪窝儿

    听太原市城乡管理行政执法局杏花岭区分局副局长王建说,78岁的武翠娥老太太在府西街鼓楼广场上摆摊,11年不挪窝儿。今天10时多,队员电话报告说,老太太又把摊儿摆到广场中央了。记者立即和王建赶往这里。
    王建说,去年8月份府东、府西街通车后,鼓楼广场修葺一新,就摆摊设点进行了清理,绝大多数商贩都挪到合法的市场里去了,但就武老太太坚决不走。
    一进广场,整洁的地面上出现一个摆着气球、塑料小玩具、遮阳帽等零碎物品的地摊儿,老太太悠闲地坐在一旁椅子上。记者和3名执法队员一道劝说老人撤摊儿。但好说歹说,老人就是坚持:我无非是摆个摊儿赚点菜钱,又没妨害到别人。当记者指出广场是休闲场所,乱摆摊影响市容时,老太太立马回击:“能供别人休闲,也能供我卖东西。”当王建表示,给老人在附近的市场里解决一个免费摊位时,老人同样拒绝,理由就是习惯这儿了。“遇上这样的,真是没辙。”执法队员面面相觑,毫无办法。他们说,老人吃着低保,生活确实困难。面对这么大年纪的人,执法轻不得重不得,只能是耗费人力,每天死盯,防止她把摊子往人行道和马路上摆。王建说,像这样的情况别处也有,挺伤脑筋,还真没太好的办法一蹴而就。

本报记者 薛梅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