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南京一名奥迪车司机在市中心一停车场,亮出“市政府办公厅接待证”拒付1.5元停车费扬长而去。事后查明该车辆属于某矿业公司,车上的“接待证”是市级机关某部门负责人退休后违规用在非公务车上。1.5元停车费本身是小事,惊的是竟有人为逃掉这点钱而耍特权。
奥迪司机亮“接待证”逃费之所以惹下众怒,主要是因为代表特权的“接待证”太刺眼。其实,若为公共利益,在法律监督下的优先权并非不可以有。例如,按照道交法规定,急救车为抢救生命可以有优先通行权。但奥迪司机逃费却是在为一己私利滥用特权。进而值得深思的是,“市政府办公厅接待证”可免停车费的特权是谁规定的?都有谁享有这种特权?这种特权合规合法吗?
随着反四风力度不断加大,车证、会所会员卡等特权滋生的载体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正因为特权损害了社会公平,有人为房子举债一生,有人却以权谋利轻松坐拥数十套房产;有人辛苦求职,有人却专享“萝卜招聘”;有人为停车承担高昂成本,有人却连1.5元钱的停车费都想靠特权车证搞定。当特权成为少数人的私利,公平的陷落就会像雾霾噬肺一样侵蚀人心。
当然,亮证的司机肯定不是掏不起这点钱,不付停车费传达出的更多是依仗“特权裙带”有恃无恐的傲慢。事件被曝光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调查核实,并发出紧急通知,决定废止“接待通行、停车证”。然而,要想真正管住各种类似“接待证”的特权,各地还需要在反四风当中出重拳,最终要靠制度的笼子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中央反腐屡出重拳,就是要昭示: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必然逃不过法纪惩治。在这一铁律面前,任何狐假虎威的特权都不堪一击。
衣食住行是民生所系,特权也往往是通过这些领域蔓延。要彻底遏制特权,就需要由点滴做起,从这些百姓身边的领域发力。从“不封路”引发的点赞声到公车改革艰难破冰,从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到严格接待标准带来的清新之风,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权被遏制,老百姓对社会公平的信心会逐步恢复。
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