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高级中学87名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目前辽宁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此次加分“诚信门”事件,虽然相关复测已经启动,但地点不公开、范围不公开,令公众疑虑重重。“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近年来,体育加分乱象频出,极易成教育腐败重灾区。
辽宁本溪体育加分名额也“分配”
经查阅,今年辽宁有体优生1072人,其中,本溪市高级中学一所中学就有87人,被称为体育加分“神校”。鞍山市第一中学、辽河油田高级中学等学校也有超过40名高考体优生获得加分。
本溪高级中学几乎包揽了近几年辽宁省的文理科第一名,一本通过率也超过95%。在这所学霸云集的高中,2014级学生中的前100名被分成两个奥甲班,101到240名分成了两个奥乙班,其他班级被称为A班。记者了解到其中一个奥甲班有40人,拥有体育加分的是22人。
本溪高中的一名没有获得加分的学生通过QQ对记者说,“班主任问家长谁要报名办证,我妈报名了,但是没把名额给我。办证方面,足球便宜,4万多,游泳贵,7到8万,给负责裁判和比赛程序的人。”
这名学生说,虽然很多人加了分,但没加上的更多。学校会优先考虑为两个奥甲班的学生加分,因为他们更有希望冲击清华、北大。另外,就要看家长和班主任、校领导的关系了。“我知道有的同学为了获得办证资格,给上面送过钱。”
另外一名本溪高中学生对记者说,从高一开始到高二下学期,体育老师会得到每次有机会办理二级证的比赛消息,他们将这些消息汇报给校领导。校领导会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和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这些办证资格。
本溪高中学生的说法得到了其他学校家长的认证,一位来自盘锦市的辽油一高的学生说,“他们也不避讳,五万一个,学校帮联系,家里掏钱,统一办。那些加分的同学自己说的,比赛时会消失几天。集体项目可以沾主力队员的光,当个坐板凳球员,比赛结束时穿上队服来个大合影。给教练报酬,到时候上报就把他们当主力队员。”
每年四月,辽宁省招生办会组织申请加分的学生进行体育测试。但有的学生们反映一些测试形同虚设。
本溪高中有学生说,奥甲班学生花完钱就要开始训练了,提前几个月开始学,但水平远远不够;他们也就是做做样子,考试时裁判帮忙就过了。
部分家长反映,公布的二级运动员材料漏洞百出,标注为男生的考生竟然参加女子乒乓球单打。
一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透露,体育赛事水分大,很多没有经过严格核定,如有的球队替补队员都没上过场,但也能跟着球队蹭到加分。有的地方私下叫卖体育加分,有的家长直接出钱办赛事给孩子“买”冠军。
体优生“体育不优”,考前突击“考后即丢”?
相比于加分猫腻,体育加分政策的作用更令人担忧:考前突击过关,考后丢在一边,很多体优生体育素质不高,甚至比不上普通学生。“为了取得比赛好名次、能加上分,我上高中时每天跑5公里拉体力,一口气100个俯卧撑不成问题。”河北一个健美操特长生坦言,虽然评上了国家二级运动员,但进了大学再也没练过,现在跑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体质大不如前。
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体育加分的初衷,一是鼓励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二是选拔优秀体育人才;但从实践看,只有少数考生冲着加分去锻炼,一些省份认定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不高,很难进入专业运动队发展。
体优生“体育不优”,根本原因是管理体制出了问题。北京某高校体育美育部主任宋老师说,高校对体育加分考生缺乏强制性规定,学生加分进入大学后是否加入专业队继续训练全凭自觉。“此外,不少考生通过造假获得加分,没有真本领,又怎么敢加入专业队呢?!”
加分“瘦身”,还有多少水分待挤?
清华拒认四川体育加分,湖南一健美操培训班超九成学生获加分,广东某中学体育加分近半作假,北京近两成高考学生享受加分……近年来,频繁曝出的加分乱象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拦路虎”。
目前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可分为照顾性加分和鼓励性加分两大类。照顾性加分包括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鼓励性加分,是指特长突出或做出卓越贡献的考生,如体育特长生等。“照顾性加分是社会救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题中之意,应该坚持下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对于鼓励性加分,应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效果加以调整、规范;有的加分项目标准不清晰、程序不规范,应逐步取消。
教育部近日在网站发文,严厉打击高考加分资格造假,并重申于今年全面实施的高考加分新政策。“全国奥赛科技类加分、体育特长生加分和地方性加分项目大幅减少;具有加分资格的考生由5万人减至3万人,减少40%。”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为鼓励更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育加试,最终把体育纳入高考,实现体育锻炼从“少数人”到“多数人”,最终到“所有人”。
据新华社
相关
专家:加分“异化”,政策模糊难遏腐败
据新华社电 6月30日辽宁本溪三所高中体优生加分引发质疑,教育部发文再度重申高考“加分”新政,并首次向社会公开政策“瘦身”效果,规范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有教育专家表示,仅靠政策瘦身,仍难以遏制其中的腐败。
根据2010年公布并于今年正式实施的“加分”新政,体育特长生项目严格限定为中学普及范围广、锻炼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其中国家限定8项,各省(区、市)因地制宜确定不超过2项。申请体育特长生加分的考生均须参加省级统测。
作为一项刚性约束,今年有8个省区取消了所有体育特长生加分,17个省份将该项加分项目分值由20分降至10分以内。各地体育特长生加分运动项目已由往年70项调减至2014年的17项,减幅为76%。近年来全国每年具有体育特长生加分资格的考生约1.3万人,2014年减少三分之一。
“按照现行制度,各地的各类高考加分均由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几乎所有加分政策都存在模糊空间,容易滋生腐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缺乏专业规则、客观标准,运作过程由行政部门主导已成为高考加分屡遭质疑的“原罪”。
近年来,以体育特长生为代表的高考加分项目已成民众关注的高招乱象之一:一些学生的体育成绩在认定过程中存有瑕疵,导致高校在录取时顾虑重重甚至断然拒绝;一些学生入校后并不学习与体育相关的专业,所谓“特长”一入大学校门即告作废。“高校录取只能通过总分调档,文化课分数与体育特长分数简单相加,无异于让你把1头牛、3头猪和5只羊相加,完全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素质。”储朝晖说。
在专家看来,高考评价模式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高考加分的“五花八门”甚至“异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从人才选拔的角度看,我们需要设立高考加分制度,因为对一个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确有天赋的学生来说,用统一高考的一个分数来评价显然不公平。但是,现行的加分制度由行政部门说了算,即使再缩减项目,也难以避免“钻空子”的情况。
今年高招录取前夕,教育部发文强调对艺术、体育等特长生招录的信息公开细则和督查重点。熊丙奇强调,必须对特长生姓名、性别、测试项目等信息进行完整公示,才有可能杜绝男生参加女子组项目测试最终取得加分等怪象。同时,高校应该享有对各种加分说“不”的权利,并能根据自身特点决定加分规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拥有多样选择权,这样无间隙的双向选择才能彻底根治乱象。
自今年开始,近年来备受诟病的航海模型、无线电测向等“三模三电”及棋牌项目均不再列入高考加分项目。
一学校高考体优加分人数约占全省10%
河南一高中74人获高考体优加分受质疑 招办回应公开接受监督
据新华社电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河南漯河市高级中学今年有74名学生获得高考体优加分,其中包括今年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占河南全省今年享受高考体优加分总人数的约10%。
一个学校的加分人数就占到全省的十分之一,且不少是学习尖子,引发了网友质疑。目前,河南省招办回应称,他们已将测试合格二级运动员名单在网站上予以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坚决按照规定取消其当年考试、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6月30日凌晨,“漯河高中一个年级74个国家二级运动员,包括今年的文科状元”的帖子出现在一些网站上。帖子称2014年河南高考享受体育二级运动员以上政策加分的有738个,漯河高级中学居然有74人,包括今年河南省考了665分的文科状元齐某。
发帖人质疑:“真不知道漯河高中是所什么神高中,一个年级74个国家二级运动员,还几乎个个尖子,每个学生都文武兼备,难道这是所体校吗?”
获悉此事后,河南省招办回应称,2014年河南通过等级运动员资格审查的考生978人,经过专项测试合格的738人,占75.4%。漯河高级中学2014年等级运动员资格审查通过88人,测试合格74人(田径5人、篮球12人、排球14人、乒乓球2人、武术41人),不合格14人。经审看帖子中提到的考生齐某的测试录像资料,确为考生本人参加测试并测试合格。
河南省招办还称,河南严格按照教育部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规定等有关政策执行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应届毕业生高考加分政策。其中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应届毕业生获得的等级证书以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综合查询系统为准。河南省对等级运动员的测试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测试标准,整个测试过程全程录像。
河南省招办称,已将测试合格的二级运动员名单在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上予以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坚决按照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取消其当年考试、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对在高考加分资格审查、公示中发现或接举报查实有严重违规行为的工作人员,将建议有关部门依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