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推销是真的 伤人是假的

时间: 2014年06月30日03:3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走在大街上有车突然停在你旁边,然后车上的人打开窗户称自己是当兵的,他会给你推销一个军绿的‘三无’望远镜。望远镜里有个微型子弹,能通过瞳孔穿进大脑致人死亡,之后他们会把人的器官进行变卖……”近日,一条可怕的“善意提醒”,在微信朋友圈内疯传。“望远镜内有微型子弹”真的确有其事吗?6月29日,我省警方表示,已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辟谣信息:有人冒充军人买卖“三无”望远镜是真,但伤人属谣言。
    朋友圈缘何成为谣言集散地?朋友圈谣言有哪些类型?本报记者也请警方一一分析说明。

朋友圈内“望远镜伤人”不断“升级”

    从今年6月初起,一则有关“望远镜伤人”的提醒信息,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内传播。此条信息的具体内容为:“走在大街上,有车突然停在你旁边,然后车上的人打开窗户称自己是当兵的,会给你一个军绿的望远镜。望远镜里有个微型子弹,能通过瞳孔穿进大脑致人死亡,之后他们会把人的器官进行变卖。”“现在的不法分子也太猖狂了吧”“我也遇到路边卖望远镜,幸好当时我没接茬”“这种消息一定得多多转发,让大家都不要受到伤害”……有关“望远镜伤人”的信息一出,很快便在网络平台上引起广泛关注。采访中,民警告诉记者,此条信息并非山西“独创”。其实早在年初时,沈阳、甘肃等地就已经出现了有关“望远镜伤人”的提醒。但伴随信息被一次次的转发和补充,“望远镜伤人”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升级”。
    以目前在山西流传的版本为例,“望远镜伤人”的工具从“内有致人麻醉的毒刺”,逐渐变成了“内有可穿过瞳孔的子弹”。至于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也从最初的“洗劫财物”,演变成了“器官买卖”。
    对此,山西警方近日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辟谣信息:经公安部门调查证实,有关“望远镜伤人”的消息系谣言。近期,警方曾抓获冒充军人的团伙,其兜售的望远镜为“三无望远镜”而非“杀伤性望远镜”。在此,公安部门提醒,遇到冒充军、警人员实施诈骗,请市民拨打110报警。

朋友圈缘何成为谣言集散地

    “望远镜伤人”并非近期朋友圈内惟一的谣言。采访中,警方列举近期被广泛传播的微信谣言。比如,“提醒车友,2014年5月23日前要将自己车子的违章处理掉,否则商业保险费用上浮10%”“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西区长沙贡马乡小学急需10岁以下孩子旧衣物”“赶快转发!今天是移动和联通祝贺2013年短信费突破100亿,你把此信息转发10户,你的账户上会加80元话费”……以2014年5月为例,各式各样的谣言,几乎三四天就会更新一次。
    那么,朋友圈为什么会变成谣言集散地呢?警方分析,首先,网上造谣的成本实在太低,风险小,只需煞有介事地杜撰一些故事就能让人相信。不法分子、喜欢恶作剧的人瞅准机会,以微信谣言为载体,最终用“吸费电话”“诈骗汇款”等手法骗人。此外,朋友圈是基于朋友间信任的转发,更容易被相信。而且,微信的私密性较强,自清洁机制较弱,和微博相比,一条信息即使被辟谣,能看到的人也非常有限。
    另外,很多个体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是习惯盲从,谣言才会迅速扩散。
    针对如何辨别朋友圈内谣言的方法,警方着重指出了此类谣言的特点。即看上去很激动人心,具有煽动性;立场非常坚定,基本都围绕着人们关心的话题;没有标注时间,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

○链接

盘点朋友圈谣言类型

哭爹喊娘“追踪”型

    此类谣言以寻人、寻物博同情为主要内容。如“今天上午,一个三岁多小女孩在怡馨家园小区附近被拐走,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望告知,万分感谢!”可搜索联系人“郑春蓉”的名字,会发现她在十几个城市都丢过孩子。爱心传递熊猫血、寻找失踪孩子、家中失火,编造此类消息已经成了骗取同情和关注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有不法分子借此实施诈骗。

泄露官方“天机”型

    假冒官方发消息。好事者多是联系焦点事件编造谣言,危言耸听,蓄意传播紧张情绪。“某城市十多名KTV小姐染上艾滋病”“6名越狱逃犯杀害多名女性、抢夺财物后潜逃至某市”、云南“3·01”暴恐事件发生后,“暴恐分子身上装有昆明至某地的机票”等传言在多地被改换城市名之后大肆传播。
    此类消息的特点是描述绘声绘色,细节生动,情感饱满,句式肯定,而且多是带着冒死泄露秘密那种大无畏而又悲怆的语气。让人有种被泄露了天机的错觉。

健康公知“科普”型

    以健康名义“科普”。“路灯杆数字能定位”“两边乳房不对称,易得乳腺癌”“长期便秘是肠癌的先兆”等不少打着“微健康”名义传播的知识帖,成了误导人的“伪健康”毒药。不明真相的群众经常自以为得了灵丹妙药,着急地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装神弄鬼“诅咒”型

    靠恐吓和迷信骗关注,消息内容倒是其次,但标题或文末一定带有诱导或威胁性语言:“今天某某日,转了家人

本报记者 辛戈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