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霍州市南东村:青山中堆起了矸石山绿水间流淌着黑水河

时间: 2014年06月23日03:37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6月19日,记者接到群众热线称,一个本应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霍州市辛置镇南东村,数十年来却饱受相邻的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污染之苦,村民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无果。记者随即驱车前往调查采访。

污水“哗啦啦”流过村庄

    坐落在霍山怀抱里的南东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全村600余户,2200名村民。村庄依山而建,经过一场大雨清洗,显得更加秀丽。在村庄南侧有一条小河,自东而西穿村而过,流经南东村、辛置村、北村,最后流入汾河霍州段。
    但让人吃惊的是,这条河里的水居然是黑褐色的。有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河的水来自霍泉,本应是清澈的山泉水,以前村里没有安装自来水的时候,全村人喝的就是这条河里的水。但近几十年,辛置煤矿风口排的污水彻底让这条河流改变了颜色。
    因为刚刚下的一场大雨,记者看到的河水的颜色已经被稀释了很多。村民说,平时这条河的水是黑色的,像墨汁一样。
    踩着泥泞,沿河水逆流而上,记者试图找到水的源头。一路上,记者看到:河水所流经之处留下的都是黑色的印迹,两侧的田地都变成了黑色。大约步行2公里左右,路旁出现了一座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从该厂出口处的管子流出黑色的污水正在排进河里。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就是辛置煤矿排出污水的地方。河道上游流下的清水和正在排出的污水在这里汇合,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清水和黑水的分界线。
    在污水处理厂东侧,一座矸石山的下面,正是该村饮水水源地。村民忧心忡忡:煤矿开采,矸石堆积成山,已经对他们村生活饮用水造成了污染,如再不采取措施治理,喝水将成为严重问题。
    这座污水处理厂没有悬挂铭牌,但在厂区房子一侧悬挂着“辛置煤矿桃沟矿井水处理站流程工艺图”。厂区内冷冷清清,污水处理区没有看到有工作人员工作。在一间办公室里,几个人正在打麻将。
    据了解,该矿井水处理站从2011年开始建设,至去年完工,投资约400万元,编制数十名职工,三班倒上班,但事实上一直没有进行污水处理工作。按照当地村民的说法,职工在这里上班就是“熬日子”和“养老”。
    朱大姐嫁到村里已30年了,以前他们村的水浇地都靠河里的水浇,除了种小麦、玉米,还种蔬菜,后来河水变成了污水,浇地庄稼都成活不了,西红柿都会烂掉,现在村里几乎都不种蔬菜了,水浇地也变成了旱地,产量下降了一半。
    村民老武介绍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条河不仅清澈见底,而且鱼虾、螃蟹很多,而现在就连岸上的蚂蚱也很少。“这些黑水就沿着河道,直接进入了汾河。”
    有资料显示,煤矿废水中含有油类有机物、污染悬浮物以及挥发酚。其中酚类属于高毒物质,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口腔进入人体,低浓度可使细胞蛋白变性,高浓度可使蛋白质沉淀。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和凝固,引起头晕、出疹、贫血及各种神经症状,甚至中毒。

矸石“轰隆隆”堆积成山

    不仅仅是污染,更让村民闹心的是矸石山。除了在该村水源地上面的一座矸石山之外,在该村西北方向还有两座矸石山。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中伴生的岩石。由于矸石自身含硫量大于1.5%即能自燃,而且煤矸石在排放过程中还留存有煤块、木柴等易燃物,所以大部分矸石山会发生自燃现象。燃烧后的矸石山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在该村附近的一座矸石堆放场,绵延起伏的矸石山有30余米高,如果从堆放矸石的沟底算起,那么相对高度绝不亚于四周的群山。在矸石山顶上,正冒着青烟,空气里除了煤尘,更有浓浓的硫磺味。不远处另一座矸石山上,几位村民正从输矸系统漏下的矸堆中捡拾着煤块。这些露天堆积的矸石山,没有任何防尘抑尘措施。
    一位朱姓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住户基本上都在矸石山下面的山沟里,平时在家根本不敢开窗户,即便是这样,院子里甚至屋内的家具上都时常会落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更别提刮风天了。
    对于煤矿来说,煤矸石的处置一直是个大问题。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作为矿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大力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该市先后投入资金4379万元开展矸石山治理。但村民对当地政府治理矸石山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已经治理的矸石山都是“面子工程”,都是在交通条件便利、领导能看到的地方治理,而南东村的矸石山隐藏在山沟里,领导基本上看不见,也不知道,更别提治理了。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南东村36名村民代表曾自发组织到辛置煤矿工农办反映污染情况,并争取矿方赔偿,后来无果而终。
    而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环境日期间,霍州市环保局工作人员深入到厂矿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向污染宣战”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辛置矿宣传活动现场,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学唱环保歌、千人签名、环保知识连连看等方式,增强企业环保意识,表达了企业打好治理污染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本报记者 董杰 郭兆宾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