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一个“鸡蛋灌饼哥”的三个想不通

时间: 2014年06月18日01:51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6月16日7点多,在太原卖鸡蛋灌饼的运城人郝小刚想了半天,还是拿起手机拨通了山西晚报热线电话4286666,说自己两天前看到一家盲人按摩店起火,赶紧冲进去把盲人救出来又报了警。做了好事本来挺高兴,可没想到被救的盲人按摩师傅不太买账,消防和民警问清情况、救火后也匆匆离开。没听到一句感谢,他有些失落。
    帮助人的事儿,郝小刚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冷落,郝小刚也不是第一次遇到,“救人是应该的,谁见到都会去帮忙,但最后……哎,有些心寒,下次见到不知道该不该帮忙。”
    帮了忙,救了人,他图的是什么?图感谢?图赞扬?采访中,记者发现郝小刚有几个耐人寻味的想不通。

    第一个想不通:
    火里救了人咋一句感谢、一声表扬都没有?

    15日18时许,记者来到五一路郭家巷口,郝小刚正给顾客做灌饼。他个头不高,穿着白色短袖T恤和短裤,脖上系着围裙。
    郝小刚是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光马村人,1980年出生,1995年初中毕业后来到太原,开始在饭店打工,后来和妻子一起经营小饭店,去年开始卖上鸡蛋灌饼。
    说起那天救人,郝小刚回忆,当时是凌晨5点多,他像往常一样推车出摊。“我们楼对面有家盲人按摩店,我出去时,正好看到里面闪着暗暗的火光。”郝小刚开始以为是灯光,但仔细一看发现竟然着火了,按摩师还在屋里,“那可是一条人命,消防来得再快,也赶不上我这在现场快啊。”郝小刚边打电话报警,边和路过的一个姑娘一起把门撞开。“我一把拽住那盲人师傅就往外冲,没想到出来后刚把他放开,他又要进去找假牙。”郝小刚劝他,盲人师傅还不高兴。看着火还着着,而按摩店一边是有酒的便利店,对面是供气站,越看越觉得危险,郝小刚又赶回家里拿桶来灭火。
    很快,消防和公安赶来,他又忙着出去接消防车、跟民警介绍情况。直到彻底把火灭了,郝小刚才拉着鸡蛋灌饼车去做买卖。
    整个过程,盲人按摩师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反而觉得他有些多管闲事。“可能盲人和我们想的不一样,虽然火不是太大,但旁边就是电线,很容易引燃,我想的就是先把他救出来。”郝小刚虽然说着理解,但语气中有些无奈,由于他是第一报警人,消防和公安到现场后都是先联系他询问情况,但很快离开。“邻居说我,这么做,谁也不感谢我,也不表扬我,图个啥了?做不做都一样,又不是我本身的职责。”但郝小刚又说,人命关天,总不能看着人出了危险。这家盲人按摩店开在一排平房里,电线拖在屋檐下还有些老化,一旦火着大了,后果不堪设想。“我在郭家巷已经住了五六年,一直不认识对面的盲人按摩师,可是,人和人不就是帮着帮着就熟悉了嘛。”

    第二个想不通:
    6年里4次救火咋观望的多,敢于上前的少?

    这并不是郝小刚第一次救火。从2008年到现在,6年间他救过4次火,有大有小,他都是敢于上前的人。“最初两次都是废旧泡沫回收厂着火,我家就住在对面,跟开泡沫厂的是邻居,平时关系好,当然得帮忙。”2008年,郝小刚还在红沟路租平房住,对面是家废旧泡沫回收厂。“泡沫易燃,一旦有火星很容易着一大片,还不容易灭,特别危险。”虽然危险,但郝小刚看到着火总会去帮忙,“就是把还没引燃的泡沫搬开,能尽量控制下。”一袋泡沫两三百斤,高度快接近人的身高,郝小刚帮着老板一袋袋搬。报警以及向消防、民警提供信息的通常也是他,“已经那么乱了,我能帮点是点。”
    2009年刚搬过来郭家巷时,郝小刚正好也赶上一次小火。“就是我住的这栋楼4层楼道的电线老化短路,电箱冒着火花。我听到有人喊着火就跑上去看。”郝小刚说,当时4层站着好几个居民,但谁都不敢上前灭火,“我知道电线着了,一下火苗就会串联开,赶紧下楼跑到物业那里拿上灭火器又跑上来。”此时,几个居民虽然着急,但没有一个上前,“我都挤不过去,就大喊一声‘我来’,拿着灭火器冲着电箱一阵喷,弄了自己一身白沫。”看见火灭了,大家都安下心各自散去,郝小刚则还了灭火器回家洗澡。“他们可能也是怕危险吧。但不救更危险呀。”郝小刚说,一旦着起火来,消防队离得再近,出警也要时间,有时靠的还得是普通市民。“救火是消防的职责,人们还是愿意先保护好自己。不过具体问题具体看,太危险当然得等专业人员,但有时可能就是小事,人们都不管就变成大事故了。”郝小刚摇头。

    第三个想不通:
    扶起老人还先拍照现在的人咋了,总先把别人想成坏人?

    记者近1个小时的采访中,郝小刚给路人和车辆指了六七回路,叮嘱几个骑车的小孩注意安全,和认识的邻居打招呼、简短唠几句,还不忘回答记者的提问。
    他不时就会提到扶老人之前先拍照、高考生勇斗持刀歹徒等热门新闻。说起帮人却被讹诈的事,郝小刚反问记者,“为什么人们总要先把人设想成坏人呢?”前两天五一路上,有个老人突然摔倒,很多人围观,但没人上前帮忙,“我正摆摊,刚想过去扶,就看到一个年轻后生过去,先向周围人说‘我上前扶,你们得替我作证,可不是我撞倒的’,看人们纷纷答应后才去扶起老人。”郝小刚觉得这种行为有些无奈、有些可笑。记者问他,如果是你,上前扶老人不怕被讹吗?“讹就讹了,他能讹我啥?再说,那可是一条命,啥能比命重要?”
    最后,郝小刚告诉记者,他觉着人们应该相互帮助,源于他小时候父亲受伤的事。“1992年,我爸在村里的面粉厂工作,有天突然停电,他的左胳膊就卡在了机器里。厂里把他送回家,我当时还小,特别害怕,看都不敢看。”村里人知道这事后,都赶到他家,一个懂医术的乡亲赶来给他父亲简单处理,说这得往县医院送。“县医院远呀,那时村里人哪有车,一个家里有三轮的乡亲把我爸抬到车上,骑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县城,给我爸做了截肢手术。”郝小刚说,当时村里人就像办自家事一样,谁也不为了图啥,这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尽管还是想不通,但他最终说,“我一直觉得大家应该相互帮助,这样有困难才都过得去么。”

    ○记者追问

    淡定的盲人按摩师:
    家里有水,自己能灭火,所以不感谢

    受到帮助的人一般都会感谢对方,为什么盲人按摩师却不领情?记者来到郝小刚家对面的盲人按摩店,里面只有十多平方米。店主孟师傅今年56岁,5年前由于青光眼病双眼看不见了。对于记者的到来,孟先生有些惊讶。“那天又不是我故意放火的。”这是孟师傅讲述当天情况说的第一句话。
    14日凌晨,孟师傅就睡在店里的按摩床上,觉得蚊子咬得厉害,就起来点蚊香。“别看我是盲人,你们能干的我都能干。”孟师傅站起来给记者比划,他走到柜子旁,拿打火机打开火,表示点燃蚊香。“刚开始没点着,我就开成最大的,结果烧着张小纸片,我摸着烫,手一动,纸片落到床上。”当时,孟师傅可没觉得是落到床上,还以为掉地上了,接水往地上洒却没有用,原来是床单被烧着了。“我还准备灭火,就有人进来把我拉了出去,我假牙也没戴,啥也没带,他们还说我自己放火。”孟师傅最后总结,“就是这样了”。
    “你不谢谢当时救你出去的人?”孟师傅重重地“嗯”了声,“火没多大,我家有水,自己也能灭了。”

    支持但谨慎的邻居:
    救火?谁知道会不会爆炸?

    “他热心,助人为乐。你看他就是个在这卖灌饼的,但是做的是大事。不仅是救了孟师傅的命,说不好是救了整条街的人。”看到记者来采访,邻居好像比郝小刚本人还激动。看车子的大爷说,“我在这儿已经十几年了,像他这种热心人真少。”
    还有替郝小刚抱不平的,“他救了那个盲人,人家连根烟都没给抽,就连个谢谢都没有。做了好事连个谢都没有,你说这,让人心里也不舒服,做了那么多得不到个表扬,以后还想不想继续做好事了。”李先生接着感叹,你说他就是个卖灌饼的,他做这些图啥?这事情是郝小刚遇到了,要是放到别人身上还不一定管不管这闲事。
    那他们会不会去帮忙救火?“我?那盲人按摩店离着我家有段距离,咋也烧不到我家。再说,这火那么危险,谁知道会不会爆炸。”一个夸赞了郝小刚二十多分钟的邻居说,不是谁都会管这闲事儿的。

    一样热心的妻子:
    这种“闲事”,谁路过了能不管呢?

    一般妻子都不太喜欢丈夫“管闲事”,觉得麻烦,但郝小刚却有一个理解他也支持他的妻子。
    “他救人我当时都不知道,摆完摊回来才告诉我,我还说你咋当时不说,我也能出去帮个忙。”在妻子王琴看来,丈夫闲不下来,管的闲事大多也是该管的,“看见人在屋里,火还没着大,谁路过了能不管呢?”
    王琴比郝小刚小3岁,两人同村,但是在太原认识的。“虽然有时也嫌他管得多,比如人家倒个车,他看见了还要去给指挥指挥,别人蹭车吵架,他也要过去说道说道。”王琴笑着说,但当年看上他,也就是喜欢他的责任感和勤快踏实。
    “平时管闲事还好说,但水火无情,你不担心吗?”王琴回答得很干脆,“担心。不过这得看情况,不是很危险的话,还是会让他去做,应该的,如果我能做到的话,我想我可能也和他一样。”
    郝小刚和王琴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上初二,小女儿在读五年级,都在老家上学。对于父亲的热心助人,两人也会在孩子面前提,但不会故意表现。“他做的这些事都是平常事,孩子们很懂事,像他。这些事不用专门说也懂。”

    ○记者手记

    感恩,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者先后见了郝小刚两次。第一次见面时,他言辞间透着失落,有许多想不通。第二次见面,与之前仅仅隔了几个小时,但他的情绪已经明显好转,语气轻快,不时地笑起来。
    记者没有追问原因,对于郝小刚这样一个把帮人当成平常事来做的人,郁闷只是一时的事,打电话也是自己一时没想通,热心、乐观却在骨子里,就算没有人肯定,没有人感谢,没有人表扬,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一样会冲上前去。这种热心、乐观是与生俱来的性格,也是郝小刚懂得感恩的结果。只是这种感恩,不仅仅针对帮助父亲和自己的人,也包括自己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
    感恩,说起来很轻松,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把感恩施之于天下人,就更不容易做到了。如果人人都能像郝小刚一样,这个社会一定会是人人都觉得温暖的家园。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会感恩。

本报记者 冯戎 实习生 兰叶欣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