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上周二刊发省城马路市场的种种乱象,引发了市民的广泛热议。马路市场到底该去还是该留?去应如何去?留又怎样留?广大读者感同身受、建言献策,其中不乏情绪和理性的碰撞、小我与大我的纠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苏东坡的两句诗来形容读者对马路市场的看法是颇为贴切的——它有点像最近热议的“广场舞大妈”,本来是老有所乐、情趣盎然,又能为城市添一道风景的健康生活,却因为大妈们沉浸在翩翩舞姿中的忘我而生出许多麻烦来。平心而论,马路和市场都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两者之争,表面看是方便与不方便的碰撞,其实质是理念、法律、道德的选择。发展的人类社会既离不开马路,同样离不开市场,所以,马路与市场之争是不会停止的——它迫切需要管理创新和个人道德的紧跟。
本版今天刊登部分读者的建议观点,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到启迪升华,理性对待两者的兄弟之争。
商贩见缝插针市民方便便宜
齐新霞,寿阳县人。6月10日上午10时,旱西关街。
我和丈夫3年前来到太原市打工,丈夫当保安,我在饭店当洗碗工,目的是先稳定下来再琢磨着自己干个啥。去年过完年才在这里开了个馒头店,店内蒸店外卖。
开店做生意,总想往人多的地方蹭,下班的、路过的,顺道捎上点馒头,大家都图个方便。所以,我这儿的生意还不错。可城里人就是怪,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给我们扣了顶马路市场的帽子,这下好啦,城管部门动不动就来取缔。按理说这有个啥,不就相当于城里人下乡到了我的地头,顺便买个瓜呀果呀的,你图个方便我图个挣钱嘛。谁说的马路只能走路行车,摆摊就是违章?再说了,你们在家把饭碗端到茶几上边吃饭边看电视就不 “违章”?遇到城管检查,我只好和他们打游击,他们来了我们搬进去,他们走了我们再搬出来,就这也影响生意,比原来一天少卖300多元钱。
杜子瑞
刘当当,清徐县人。6月10日晚上7时,双塔街。
马路市场该去该留不能由哪家哪一方说了算,应该听听马路周边居民的声音。我和儿子在村里种了两个大棚,平时大部分的菜都卖给了菜贩子,有些零星的、品相不太好的,自己又吃不了,扔了怪可惜,我们就连同邻居的剩菜一起,自己拉到太原趁晚上来卖,每天能收入三四十块钱。马路市场一旦取消了,小买卖就没法干了。
这条街上的摊位很多,卖玩具的、小吃的都有,在这里买菜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退休了,工资不高,有的还得给儿女们贴补,所以生活俭朴,趁着晚上出来遛弯时买些便宜的菜。超市的菜固然好,但价格也贵呀。说实话,不让我们摆摊,不光影响我们挣点零花钱,还增加这些老人的吃饭开销。城市是大家的,有的人图便宜方便,有的人要整洁安静。马路市场该不该留,得多问问多听听。
顾宇春
刘强民,原平市人,53岁,6月11日晚,水果摊主。
我在太原卖水果已经两年了,因为没有固定摊位,只好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有时候也会趁下班时固定在某个小区门口。省吃俭用,比种地、打工的收入高些也好听些——做生意嘛。
我没啥文化,也没啥手艺,就是脑子还比较活泛。父母年纪都大了,每月得300多元的医药费,靠打工实在难以维持。看到老乡们做水果生意赚钱,两年前我和妻子买了个旧三轮车,每天早晨跑南屯水果批发市场贩点水果,来回要蹬两个小时。
干这生意不错,除吃喝花费外,一天能赚个100多元。不过,我们担心的就是城管,这儿不让摆、那儿不让占,一不小心就会被罚款。我们每天傍晚在小区门口摆摊,由于没有房租等成本,水果的价格就低,现在已经有了不少老顾客。
我们每一个小商贩的背后,都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如果能投资得起门面,谁不愿意体体面面地当老板呢。
李为民
马路相遇市场兄弟还是冤家
笔者经常路过一个马路市场,每每开车出入,心里都在祈祷,但愿不堵车。因为在这个十几米宽的“瓶颈”式马路上,路两边居然搭起了临建(彩钢房),商贩们经营的品种很齐全,果蔬、杂货、饭店、小吃、花店、理发店等应有尽有,几乎占去了马路的一半。正因为这样,居民进出小区堵车现象时有发生,车与车、人与车、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剐蹭现象时有发生。
就笔者个人而言,马路市场是不应该存在于城市中的。首先是影响市容环境,制约交通顺畅。其次是噪声扰民,还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另外,由于食品卫生监管部门难以对小商贩进行有效监管,真出现问题,可能会投诉无门。三是增加安全隐患,一旦发生险情,消防车、救护车进出困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从市民餐桌安全以外的角度考虑,马路市场只可取缔,不可任其发展。最后还希望市民能充分认识到马路市场的物品食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如果市民能自觉远离马路市场,没有了消费者,马路市场自然就会慢慢消失,城市秩序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董应赞
市场的归市场马路的还马路
生活在城市的你我,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行:送孩子到学校,送老人去医院,自己去上班……新的一天从马路开始,这是谁都绕不开的生活之“路”。
可马路上还有一件事是我们大家都看见也都身在其中的,那就是马路市场。它的热闹一点不亚于拥挤的农村集市。买菜的排成长龙,卖日杂的就地摊开,卖衣服的撑起架子,卖瓜果的一字摆开,凡从此路过的人必须停车驻步。买不买你得夹杂其中,想走你得慢点行,不买你得挤着过,这就是横在马路上的市场。面对让人哭笑不得的马路市场,取缔?便宜的蔬菜,方便的购买将从身边溜走;保留?马路的脏、乱、差以及出行的不畅将要天天面对。
其实,生活是从秩序开始的。马路有马路的秩序,市场有市场的用途。既然文明社会是从秩序开始的,我们没有资格为了方便破坏文明的既定方针,这不是现代人应对压力、寻求平衡的拐点。马路的功能是行走,行的车、走的人可驻足但不可久留,它的功能是通向目的地的过程,我们没有权利因为利益改变其功能,或一能多用。这有背秩序,更不符合文明。把马路还给行走畅通,是对文明的守护;把市场交给市场是对秩序的维护。
郝 云
马路成了市场 商场变得冷清
段果果,37岁,太谷县人。6月14日上午11时,双塔菜市场。
马路市场对我们正规经营户影响太大了,就应该取缔。你看我们都是正规的蔬菜经营户,在指定的摊位上合法经营,按时交纳各项规费,都有相对固定的供应商,相关部门还经常来对卫生、价格、电子秤等指标进行调研检查,所以,在正规市场里出售的蔬菜无论质量、数量都是有保证的。别看马路市场的东西价格好像便宜,但你能保证它不缺斤短两吗?而且,他们都是流动性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万一吃出个什么闪失,你到哪儿去找他们?
既然政府对有规划的专业市场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就应该取缔马路市场,以维护合法经营户的权益和市民的餐桌健康。现在到了夏天,是马路市场的旺季,势必影响我们合法生意人。我的一个同乡是做小商品生意的,最近他对我说,马路市场影响得他们几乎做不下去了,挺大的一个店,这些天每天卖不到200元,就差关门了。现在的马路市场简直成了农村的大集市,锅碗瓢盆、鞋帽衣服,应有尽有。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马路市场不仅能为市民购买提供方便,还能解决部分失业、下岗人员的就业难题。我觉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法律意识、规范意识淡薄的表现。这样下去,只能淡化市场的公平性和规范性。目前,城管和商贩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是由于管理者的态度不明朗造成的,本来该取缔的,因为怕影响稳定,担心商贩上门纠缠,所以总是在取缔和放开之间游离,一旦马路市场泛滥到混乱不堪时,势必增加治理的行政和社会成本。要我说,马路市场必须取缔,当然政府要像公共自行车布点那样,多规划些方便市民购物的场所。
李为民
脏乱陋习进城城管治理艰难
王金俊是一名城管。6月13日下午在他值勤的空当,笔者采访了他。
我进入这个行业如今已3年有余,从开始的紧张、兴奋,到如今的理性、淡定,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客观地说,小商贩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养成不同,他们对环境的承受度、容忍度大于城市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脏乱随意,这种不良习惯无意中被带进城市,这在他们撤摊后就能看得出来。随便、无所谓是他们潜意识里的行为模式,因而和这个群体打交道是件困难的事。其实,当时大学毕业若不是因为就业难,家人也不会同意我报考这个职业的。
前不久,群众举报,有人在住宅楼下经营露天烧烤,污染严重。我们前往查处,商贩始终不听劝告,时间一长,商贩气急败坏,在队员准备暂扣烧烤工具时,一群人冲上来左右推搡,我因此也受了点小伤。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天桥上、人行道、小饭店门前,一旦有人开了头,后面的小商贩就随样。这个时候,“劝退”是最难的,居民骂,领导批,哪头都得罪不起。
多数城管执法车并未配备空调,夏天对我们来说,是最受煎熬的季节。如此环境,我和队友从来也不曾抱怨,而让我们无法释怀的是:只要有城管和摊贩发生纠纷,舆论总是会一边倒。一个地方城管出事,所有城管都得背黑锅,这让人感到无奈。
怎样才能改变马路市场的乱象,我认为,哪块地段、什么时间、摊位定性应该明确,该留的加强管理,通过合法程序取得,该去的坚决取缔。
顾宇春 杜子瑞
本版策划:高文静 方永利
组稿摄影:李为民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