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肠“塌房”的警示
淀粉肠“塌房”的警示
前不久,风靡夜市小吃摊的淀粉肠,被卷入“鸡骨泥”风波。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火遍全国的网红小吃被列入了消费者的黑名单。部分不良厂家商家竟用鸡骨泥代替鸡肉、掺杂各种边角余料,用以次充优、以假乱真来挑战公众的底线,终将自食恶果。
食品安全大于天。不管什么网红食品,只要在食品安全上动手脚、玩猫腻、整套路,那从受欢迎到被厌弃可能只在瞬息之间。对于食品行业而言,食品安全卫生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底线,是企业生存制胜的“命门”。无论淀粉肠多便宜,都应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向市场,不能让消费者去抽盲盒。人无良心不为食,生产商应深知其肩上的重担,须以诚信为本,强化行业自律,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做“良心食品”。漠视食品安全,心存侥幸地对待品质把控问题,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家脚。
监管不长牙、不带刺,违法行为就有可能畅行无阻。部分淀粉肠掺鸡骨泥背后,是前端生产环节失守和末端销售环节失察,是国标缺失和监管缺位。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监管必须长牙齿,关口前置,不能“阳光总在曝光后”,等着问题曝光后再跟进。要织密监管这张网,对“躺平式监管”说不,不给所谓“科技与狠活”发许可,不给那些浑水摸鱼者以机会,大力提高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成本,建立和完善严重违法惩罚性赔偿和巨额罚款制度,督促相关经营主体恪守商业道德,严守质量安全底线。
品质靠得住,消费者才能信得过。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合法商家和摊贩利益的最好方式,就是从源头根治乱象,驱逐劣质产品,保障淀粉肠行业健康发展。消费复苏和消费升级都需要安全来打底,维护消费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不仅需要全平台曝光、全领域监管、全过程发力,而且需要人人参与共管共治,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拧紧“安全阀”,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方式,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强化风险全程管控,提升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众知晓度,不给问题食品一丝可趁之机。
李昱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