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防范“毒”儿歌毒害孩子
应防范“毒”儿歌毒害孩子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就去找它妈。它妈想打架,就赏它妈两个大嘴巴……”近日有网友反映称,自己用网络电视给孩子播放儿歌时,竟然出现了这样一首改编的儿歌,歌词让人感到不适。
类似这样的“毒”儿歌并非个例。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相关儿歌App、短视频平台,有些儿歌或掺杂脏话、或宣扬暴力、或带色情词汇,还有的歌词怪异,让不少家长直言毁“三观”,实属“少儿不宜”。
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音乐文化形式,内容健康的儿歌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语言表达和发音,还能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相反,儿歌若被毒化,则未免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对此,诚若教育法律专家认为,“毒”儿歌有的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有的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有的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毒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所以说,儿歌当中选用什么样的歌词,绝非仅仅是艺术审美的差异,而是涉及到了教育责任的重大问题。有鉴于此,社会各方必须齐心协力,疏堵并举,积极整治“毒”儿歌,共同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环境。
防范“毒”儿歌悄然毒害孩子,前端关口须把严。目前,我国对于儿歌的审核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为此,有必要尽快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之责,明确优秀儿歌的创作评价标准,加大对违法制作和肆意传播“毒”儿歌者的快速响应、依法制裁和协同治理力度。各个网络平台也要切实肩负起自身责任,建立广泛顺畅的投诉举报机制,充分运用技术防控手段,及时、精准识别“毒”儿歌,令之无从遁形,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净化网络空间。
除此之外,优秀原创应跟上。总体来看,市场上还是缺少符合当代潮流、朗朗上口、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优秀儿歌长期缺席,使得“毒”儿歌乘机占据一席之地。这就需要更多教育与文化艺术机构适时出手,关注优秀儿歌的创作与推广。曾有调查发现,囿于经济效益及其他多方面因素制约,儿歌市场呈现“无人创作、无人出版、无人买单”的窘境,对之,亟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助等激励措施,尽早打通堵点,努力以更多优秀原创儿歌吸引孩子,帮助他们自觉远离“毒”儿歌侵扰。
丰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