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时不应强制关注公众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眼下,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便捷支付方式,已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停车、点餐、租借充电宝等场景中,许多商家存在强制扫码、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一系列问题。
  显而易见,不厌其烦地让消费者扫码,有时并不是在给消费者做“减法”,反而是做“加法”,增加使用成本,给百姓生活添堵。诸如,在扫码中捆绑公众号、社群或其他推广服务,通过一定的优惠活动和升级会员等方式,要求获取用户的头像资料、地理位置、性别年龄、电话号码甚至个人应用行为等隐私信息,让本为提升消费体验的服务成为了消费者的负担。
  须知,是否扫码,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当扫码消费变成一项强制性要求时,不仅降低了消费体验,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强制关注公众号、强制要求使用某些小程序,这些“霸王式”扫码乱象本质上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同时,个人信息被动泄露后,很有可能被商家用来进行广告骚扰等商业活动,其个人数据也可能会被用于谋利甚至泄露至更广泛的商业空间,从而危害个人信息安全。
  最近,省、市消协联合召开“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体察结果通报会,对太原市六城区205家扫码收费场所消费者扫码付费体察情况进行通报,对65家存在问题的企业提出整改建议。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框架下,商家在提供二维码支付服务时,应充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尊重消费者的权益。相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扫码消费的监管力度,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早日杜绝“霸王式”扫码乱象,为消费者创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技术本应是服务消费者的工具,而非绑架消费者给消费者添堵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获取用户信息的工具。强化相关领域的治理,重拳整治违法行为及不良商家,注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只有各方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群众生活更智慧、更方便、更美好。

李慧勇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