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应实至名归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没有售完的蛋挞和蛋糕、尚在食用期的炸鸡、快到保质期的熟食……在餐饮、商超等,每天都会产生相当规模的余量食物。如何更好地避免浪费,让这些余量食物发挥“余热”,值得社会关注。
  为了给余量食物寻找稳妥归宿,引领勤俭节约新风尚,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协会组织和餐饮商家开动脑筋,协调联动,种种食物银行、食物驿站等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这些模式或由公益组织、餐饮单位牵头,或采取政府搭台牵头的方式运行,它们动员餐饮企业捐赠临期食物,以公益性质免费发放。
  各地设立食物银行、食物驿站,可谓益处多多。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它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从社会效益看,它可以帮助解决受益群体的食物需求,助力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从环境效益看,它有利于节能降碳,减少因食物垃圾的产生和污染造成的环境破坏。
  尽管设立食物银行、食物驿站顺应形势之需,不乏其利,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有的地方,食物银行、食物驿站遭遇市民哄抢,余量食物未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里;有的食物银行、食物驿站管理疏忽,出现食物变质情况;还有的食物银行、食物驿站变了味,沦为企业的营销窗口。由此可见,确保食物银行、食物驿站公益不走偏,还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与管理。
  切实发挥食物银行、食物驿站作用,为余量食物找到更好归宿,目前来看,需要定好规矩,促之规范运行。为此,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亟需本着食品安全、倡导节约的原则,制定指导性文件,明确余量食物及其安全标准,细化相应的处置流程;另一方面,通过确定先进示范点发挥其引领作用,探索碳积分兑换相应的权益等方式,激发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食物银行、食物驿站的建设中来。在此基础上,作为相关的食品生产、销售商家,必须强化全流程把关,做好食品的卫生安全管理,从每一环节、各个细节入手,让余量食物物尽其用,给社会传递更多温暖与文明。

  周瑞娇

(责编:褚嘉琳、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