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
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
阳泉市金三角社区老年餐厅,为了确保老年人的就餐安全,对餐厅的食材采购、加工操作、餐具消毒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做好采购台账记录,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时刻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深受老年人的一致好评。张春林摄
平顺县 锻造过硬队伍 守护食品安全
保障食品安全,关键在人,尤其是要确保基层一线食品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对此,平顺县从完善岗位设置、落实人员配备、加强教育培训这三方面入手,致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廉洁的舌尖上的忠诚卫士。
在完善岗位设置和教育培训上,平顺县将简政放权与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厘清了县、镇(街)、村(社)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形成事权清晰、力量统筹、上下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一盘棋”格局。并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检验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相关责任人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这一接地气的措施也同时得到各方积极认可。首先,专题培训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抽查考试可以对食品安全检查工作进行及时监督和评估,从而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最后,这一举措也能够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信任度,提高监管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其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截至2022年底,基层监管所共计查办案件165件,占到全县案件办理总量的87.5%。
在落实人员配备上,平顺县统筹全县编制人员,不断配齐配强具有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工作技能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同时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7个乡镇招聘14名专职协管员、每个村(社区)聘任1名兼职协管员,不断丰富食药监管“毛细血管”。截至目前,全县基层监管人员总数已达到168人。
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头道关”,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平顺县市场监管部门紧扣“强党建、稳秩序、促发展、保安全”的工作主线,继续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监管系统作风再提升,通过主动作为、主动服务,全面履行职责,平顺县市场监管部门在四大安全方面守底线,为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秦宁
壶关县 构建长效机制 筑牢安全防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今年以来,壶关县不断健全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四位一体”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短板”,在全县配备乡镇食品安全“四员”1000余人,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深入农家乐、商店、蔬菜销售点、家庭作坊等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切实履行农村食品市场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协助执法、信息报告等职责。
“‘四员’制度的建立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为降低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科负责人表示,今年,出台《壶关县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建成4家农村家宴中心,8个乡镇试点整体投保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升抗风险能力。还制定了《农村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清单》,扎实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组织监督抽检2889批次,核查处置不合格食品65批次。
从农田到餐桌,食用农产品更要做到全程可追溯。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行追根溯源,对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完善应急处置监管机制,确保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序、高效、快速的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防范危害和减少损失。
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星级管理,组织评星定级,对信用好的企业在实行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抽检、巡查频次,对制假、售假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除依法责令其收回所售食品外,要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严肃处置。
今年以来,壶关县不断加强消费维权网络建设,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保持12315热线24小时畅通,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积极举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形成社会共治合力,今年以来,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157件,兑现举报奖金4000元。
秦风明
垣曲县 监管不留死角 安全不留隐患
日前,为强化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维护好食品市场秩序,垣曲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市场安全检查专项行动,聚焦重点领域,严抓食品安全,保障民生权益,压实监管责任,排查安全隐患,抓好整改落实。
连日来,在万盛超市、客都超市及沿街商铺等场所,以食品生产销售企业为重点,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对食品的原辅料、生产车间、成品库等各环节进行详细检查,对在售食品、乳制品、糕点等进行进货查验,要求负责人提供供货商资质、进销货台账等资料。
“食品安全无小事,这样的严格检查很有必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同时,时刻提醒我们商家遵纪守法,食品安全警钟长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检查中,五龙生活超市负责人姚建旗说。
近年来,垣曲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措并举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严把流通食品“入口关”,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就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证照信息公示、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食品标签标识、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添加剂使用、餐具清洗消毒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查环境卫生脏乱差、销售过期、三无、腐败变质食品等行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垣曲县群众车艳凌说,她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午餐要在学校解决,食品安全是她关心的头等大事。垣曲县要求所有“放心午餐”、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实施“明厨亮灶”,交纳食品安全校方责任险,校领导陪餐,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监督,保障学生食品安全权益。这些措施让车艳凌感到十分安心。
今年以来,垣曲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11次,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92批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85家次,校园专项抽检50批次,查办食品安全案件53起,罚没款2.48万元,移送司法机关1起,有力打击了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食品安全自查自纠,指导经营主体完善相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依法合规经营,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垣曲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小虎说。
本报记者韩乐
河曲县 严管临期食品 群众放心消费
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与人民群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的要求相比,食品安全工作仍存在着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持续加强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守牢食品安全底线,河曲县市场监管局近日组织开展以临期食品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临期食品,通常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近年来,临期食品已然成为消费市场新宠,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好特卖、小象生活、食惠邦等临期食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临期食品市场不仅可以减少食品浪费,还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减少厂商损耗,盘活了企业库存,节约社会资源。但是,食品一旦进入临期阶段,影响其安全的不确定风险会明显增加,亟须补齐监管短板。
为降低销售环节临期食品风险隐患,规范食品企业临期食品管理,该县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临期食品设置临期食品专区(专柜)销售,设计规范统一的“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专柜)”公示牌以及“本区域食品为临近保质期食品,购买后请在保质期内食用”温馨提示。安排专人对食品经营单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严格落实临期食品自查制度,引导经营单位采取打折、买赠、降价等促销方式销售临期食品。
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篡改临期食品的生产日期,用过期食品冒充临期食品,该县推出“事先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模式,加强对辖区内的超市、便利店、食杂店等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自查自纠、现场抽查、顶格处罚等方式,严抓进货查验、日常管理、临期食品处理等重点环节,对不法商家隐瞒临期食品信息,恣意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不法行为,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保障消费者“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保障食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多方共同发力、共同守护,持续加大对临期食品监管力度,紧盯食品安全隐患开展专项检查,着力净化食品消费市场,才能守稳筑牢食品安全的每一道防线,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安心。
李慧勇
点评
监管要过硬 服务要高效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守土尽责,积极探索采取种种举措,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待和需求。本专栏报道的壶关县“四位一体”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垣曲县实施市场安全检查专项行动,河曲县重抓临期食品监管,等等,因地制宜想办法,各具特色求实效,较好地保障了大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一头连着广大生产经营者,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统筹部署,强调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不仅关乎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还与消费和内需的提振紧密相联。维护食品安全,责任着实不小,意义不可谓不大。
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得以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执法也更加严格,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效能的满意度持续提升。2022年底,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联合国内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发布了《中国公众食品安全状况评价的网络调查报告》,报告显示,39.51%、7.68%的受访者对当地食品安全状况分别持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评价,远远超过非常不满意与不满意的受访者比例之和(9.86%)。
当前,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可毕竟,食品产业全过程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参与主体多样化,监管难度大,从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隐患,尚需持续综合治理。为此,各地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职,继续强化“硬监管”。去年以来,国务院食安委、市场监管总局分别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 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的意见》和《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分别对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作出新规定。各地要对照文件规定,进一步夯实“两个责任”,抓好数字化赋能,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做好食品安全治理。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离不开“硬监管”,同时还需要“软服务”。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全系统深入开展食品抽检核查处置技术帮扶,针对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发现不合格的食品企业,在按照“四个最严”要求依法处置的基础上,探索为企业排查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免费提供技术帮扶,此举受到食品企业欢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改进技术帮扶模式,不断提升技术帮扶成效,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康生活系千家万户,食品安全保国泰民安。维护食品安全,仅凭某个部门、某个人的努力断然不行,它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需要“硬监管”与“软服务”并举。只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护网,就能让群众吃得更放心,生活得更舒心。
周慧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