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安放分类垃圾桶。
翠峰镇延安村干净整洁的街道。
小区新加装的智能垃圾分类机器。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讲解垃圾分类。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时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今日,本版推出“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专栏,旨在通过居民的亲身感受,体悟垃圾分类给居住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运城市盐湖区
城乡一体 环境整治提档提质
暖暖的阳光铺洒而下,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行行树木碧绿青翠,一个个小区整洁亮丽,一张张笑脸幸福温馨……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幅盐湖美丽的生态画卷。
推进垃圾分类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措施,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运城市盐湖区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逐步构建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体系,推动城乡环境提档提质。
“以前,我会把垃圾全部塞进垃圾袋,扔进小区的垃圾桶,现在,小区摆放了分类垃圾桶,我每天都会把垃圾先分类,然后按照种类再投放。”居住在五洲观澜小区的李女士说。社区负责人李旭告诉记者,社区给小区垃圾桶增设可回收、不可回收标识,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促使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月12日,盐湖区东城街道名邸社区在辖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指导手册》,并讲解垃圾分类的主要类别、投放方式和重大意义,加深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养成自觉分类的好习惯。
位于运城市区盐湖大道和伯乐大道交叉口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年处理建筑垃圾达200万吨,建筑渣土、废弃家具、废钢材等经过破碎筛分、回炉加工等工艺,转化为环保砖、墙板、干拌砂浆等数十种再生产品,广泛用于工程建设、路面铺装、河道治理等,既环保节能,又有效降低建筑成本。盐湖区住建局局长张波介绍,下一步,盐湖区将按照全面、深入、可持续推进的总体工作要求,聚焦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去年,盐湖区在该区19个乡镇(街道)125个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试点工作,今年该区制定出台《盐湖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坚持政府统筹、因地制宜、创新体制、全民参与的原则,决定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盐湖区乡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目前,盐湖区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的11个垃圾中转站已进入行政审批阶段。
此外,为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服务效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全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人居环境,盐湖区公房服务中心将该区20个乡镇划分成3个片区,通过公开招投标,最终选择广州侨银环保、北京中科国通、长沙中联重科3家服务优、实力强的专业上市环卫公司承接盐湖区农村垃圾清转运工作,以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竞争模式。
“打破城乡分治局限,树立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治理理念;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场处理场所布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这是我们治理环境卫生的终极目标,我们一直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研究,未来盐湖的天定会更蓝,水定会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张波说。
芦燕娟
灵石县翠峰镇延安村
多方联动 营造良好村居环境
“以前在村里丢垃圾,就是一个垃圾池我们随手一扔,不卫生、也不干净,现在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村里变干净了,环境也好了,我们居住得也舒心多了。”6月13日,灵石县翠峰镇延安村村民张根旺说。
行走在延安村里,河道垃圾再也不见,家家户户门前打扫得干净整洁,还有清洁工正在打扫主要干道。村委会负责人介绍,延安村因地制宜,开启垃圾分类收取“定时定点、巡回上门”模式,坚持做好“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常态化清运工作,村内环境大变样,村民都说办了大好事。
随着垃圾分类收集车入村收集,村民也逐步养成将生活垃圾分类投入回收车的好习惯。为保持村庄长效整洁,延安村“两委”成员、包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及时了解村民在垃圾处理方面的困惑与诉求,积极处理解决疑难杂症;并通过发放宣传页、签订承诺书,引导村民、商户规范投放。截至目前,共计发放倡议书700余份,签订住户承诺书609份,商户承诺书25份。
延安村还对村内各垃圾堆放处、河道沟渠等进行集中整治,动员村民对住所周边等进行清扫整治,确保房前屋后无垃圾杂物、门前院外无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现象。
延安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实际情况,延安村量体裁衣,设立清运路线,充实保洁人员,合理配置清运车辆,保障撤桶后垃圾处理有序化。同时,建立专项检查监督机制,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专项常态化巡查机制,网格员以日巡查、监督检查小组以周汇总、村委会以月处置解决问题,并在村务公开栏及时进行公示,真正形成“时时有人在、事事有人管、问题有落实、责任有担当”的全新格局,让延安村环境面貌不断有新变化,确保“旧疾”不复发,“新疾”不增加,为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踔厉奋进。
芦燕娟 郑涛
长治市潞城区
精细分类 居民生活新“日常”
“垃圾分类是为了长久的生态保护,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阿姨,您看这个宣传手册里有讲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在长治市潞城区,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广场、走进街道社区,向市民发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推广垃圾分类理念,目的就是为了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活的新“日常”。
近年来,长治市潞城区不断改进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提高了可回收物的再利用率,减少垃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长治市潞城区各街道、社区纷纷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小区则以楼栋为单位,成立保洁队伍,负责垃圾分类工作进度的宣传与监督,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从源头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度。
除了宣传引导,各社区还创新方法,让垃圾分类成习惯。潞华街道颐龙湾小区结合节日活动,在小区内举办垃圾分类趣味竞赛,加深业主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社区经常举办竞赛,每个业主都领到了生活垃圾分类桶,大家慢慢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夏天也不用担心垃圾的异味了,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的好处。”居民李秋燕说道。
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创新中,颐龙湾小区还加装了一台六分类的智能垃圾分类机器,居民通过手机下载App或者办理IC卡,正确投放塑料、混纺、金属等垃圾,便可实现垃圾“变”硬币,提高了业主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李秋燕说,“我孩子经常把搜集到的废纸片投入到垃圾箱内,机器就会自动给我们兑换出硬币或积分,小区从老年人到小孩都很愿意加入垃圾分类的队伍中。”
颐龙湾小区只是长治市潞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多年的坚持、垃圾分类的潮流新风让潞城的环境面貌极大改善。今后,长治市潞城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更加趋于精细化,在“变废为宝”上下大功夫和深功夫,让垃圾分类的“时尚”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新“日常”。
芦燕娟 王日尧
永济市城西街道
由混到分 好习惯扮靓好生活
“阿姨,这次的垃圾分类活动真有意思,下次我还要参加。”在永济市城西街道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现场,小学生李晓满眼期待地对社区管理员说道。
“让小朋友了解垃圾分类知识非常有意义。上次我不小心把干湿垃圾混装了,结果孙女愣是不干。”家住柳岸华都小区的姚爱琴笑着说,“小朋友们在家庭中当起了‘监督员’,让我们大人不规范的行为越来越少。”
近年来,永济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垃圾分类宣传进学校、分类知识宣讲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干湿垃圾识别、可回收垃圾利用等知识深入人心。
“校社联动助环保,垃圾分类入童心”,中山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让“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童心。“借助‘六一’儿童节,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小朋友监督大人开展垃圾分类。”社区书记胡鸽说。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想了不少招儿:对上了年纪的,用简洁易懂的绘画宣传册讲解;对年轻人,就在微信群里宣传、沟通。
“以前垃圾没分类,年轻人喜欢把混装的垃圾袋放在门口,准备第二天出门上班时再扔。可我们老年人起得早,见到飘着臭味的垃圾袋,心里堵得慌。”柳岸华都小区的居民何柳说,有些老年人每天把小区垃圾桶边上的纸箱、瓶瓶罐罐收集起来,其实也是垃圾分类。
“我们小区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现在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了。”柳岸华都小区物业经理许文娟说,“现在可以自豪地说,垃圾分类新时尚已经慢慢成为居民的好习惯,好习惯扮靓好生活。”
杨改 史峰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