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医生” 匠心“把脉”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图片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4月10日,山西省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勘察设计团队在高平仙翁庙正殿内借助冷光源进行壁画病害调查。

4月9日,赵利芳现场绘制正殿前檐柱头铺作。

4月14日,团队成员用CAD软件绘制修缮图纸,开具医病良方。

4月10日,张东星(左)、王燕燕向当地老者了解正殿西山墙修缮痕迹。

4月10日,山西省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勘察设计团队在高平仙翁庙对正殿前檐柱有无侧脚进行测量。

4月9日,郭鹏海在观测连廊木构件细节,进行残损统计。

4月10日,张东星(左)、王燕燕在对山门木基层修缮痕迹拍照后进行现场分析。

4月10日,张静通过敲击听音来检测正殿后檐金柱有无中空现象。

4月10日,赵利芳在研究正殿前檐装修做法。

4月9日,山西省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勘察设计团队在高平仙翁庙对乐楼进行柱网抄平,检查其有无沉降。


  古建筑测绘,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4月9日,山西省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勘察设计团队前往山西省高平市仙翁庙,以“望、闻、问、切”的中医之道,为古建筑“把脉开方”,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勘察设计团队通过传统测量与现代仪器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捕捉建筑的“症候”——残损的砖瓦、糟朽的木构、斑驳的壁画,如同中医“望诊”,从表象追溯岁月侵蚀的痕迹。
  “古建筑会‘说话’。”山西省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王燕燕解释,勘察设计团队通过现场敲击听音,结合应力声波检测仪,检查木构件中空程度,闻听“历史回响”,为修复提供关键线索。
  “问诊”环节,团队成员现场抄录碑刻、实地走访文物建筑所在地老者、查阅相关资料典籍求问古人,“问询”建筑历史沿革及修缮记录,制定针对性修复方案。
  触摸岁月痕迹,切脉入微。测绘团队现场对木质窗棂等构件仔细确认,核对修缮成图的各处细节,开具诊断良方。
  通过“中医式测绘”,古建筑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延续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体——保护古建,亦是守护文明的脉搏。

本版策划:李联军
本版责编:黄靖
本版文字:申晋光
本版摄影:王瑞瑞 申晋光

(责编:温文、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