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咯嘣传承人高世俊
琉璃咯嘣传承人高世俊
“只要有人想学,我都愿意教”担心琉璃咯嘣技艺失传的高世俊,用最朴实的方式坚守着这项非遗技艺。
高世俊创作的琉璃宝塔曾以上千元的价格被收藏。
小作坊吸引孩子们来吹吹,体验非遗魅力。
2018年,高世俊制作的“琉璃咯嘣”走进联合国。
高世俊蘸取熔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进行吹制。
趁着温度,用剪刀拨抻3到12下,形成刚好的长度。
制作时采用无模具吹制成形技术,全靠手的把控。
琉璃咯嘣要经过“燎火”来提高声音大小和清脆程度。
又一批琉璃咯嘣即将发货,大家都非常开心。
吹制过程火候的掌握是个硬功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它曾是一吹就发出清脆声音的玩具,每逢春节,孩童们手拿玻璃做的葫芦,随着一吹一吸而响起的“咯嘣、咯嘣”声,也一起欢快起来——这个经历和情感的物质载体就是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琉璃咯嘣。
琉璃咯嘣起源在北魏年间,流行于明代,由玻璃液吹制而成,上部细长的空管连通下部的葫芦状薄壳,外平面极薄,噙在口中吹、吸,气流带动薄壳的外平面振动,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
交城琉璃咯嘣已有近400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是中国“玻璃文化之乡”,也是琉璃咯嘣的起源地。目前,高世俊是交城县唯一琉璃咯嘣作坊的琉璃匠人。
今年61岁的高世俊,16岁开始学艺,40多年已将技术练得炉火纯青,做出的琉璃响器远销英国等地。他成功恢复了古代全部品种,研发的琉璃女娲宝塔系列也获得了专利。
随着时代大潮的冲击,琉璃咯嘣这个传统技艺正遭遇消费市场的碰撞和挑战,其日渐式微而让人忧心忡忡。而希望总是在不断创新中出现生命之光,同样是“琉璃咯嘣”小作坊的祁县红海玻璃却适应环境巨变而做得风生水起,这也为琉璃咯嘣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之路。
本期视觉,用影像记录交城县唯一琉璃咯嘣传承人高世俊的制作技艺,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琉璃咯嘣也能找到发展的路径而涅槃重生、留存致远。非遗保护需要传承与传播两只翅膀,各方唯有尽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才能留住手艺、留住精神,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编者
本版策划:李联军
本版责编:黄靖
本版摄影:刘通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