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守望乌梁素海的大学生们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守望乌梁素海的大学生们
9月14日,武蓉在实验室里。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
在乌梁素海边有一群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们是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团队的成员。这群年轻人常年驻守在这里,监测水质与水生态,为乌梁素海的生态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今年26岁的武蓉是该团队的“大师姐”,明年就要博士毕业。她说:“我们研究团队有固定研究人员16人,流动研究人员28人。主要从事寒旱区湖泊湿地水环境演变过程及其生态响应、湖冰环境及污染物多介质迁移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每半个月,武蓉和其他团队成员就要“上湖”一次,乘坐快艇去收集多达25个点位的水样、泥样,检测点位水质用于分析。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乌梁素海,一次“上湖”就要一天,午饭也只能在湖心岛上吃自热米饭。一天的采样工作下来,同学们的手都被水泡脱了皮。但是武蓉和同学们并不觉得苦,武蓉说:“乌梁素海作为河套灌区重要的湿地湖泊,监测和修复湖泊水质和水生态尤为重要。我们的工作能为湖泊的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这就是意义所在。”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9月14日,武蓉(右)和同学处理湖水样本。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5日,在乌梁素海湖面上,武蓉、冯琛和刘莹慧乘坐快艇去采集湖水样本(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4日,武蓉(右一)和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微塑料。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5日,在乌梁素海湖面上,武蓉测量水质。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5日,在乌梁素海湖面上,武蓉(右一)、冯琛(左一)和刘莹慧准备乘坐快艇去采集湖水样本。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5日,在乌梁素海湖面上,武蓉、冯琛和刘莹慧乘坐快艇去采集湖水样本(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5日,快艇行驶在芦苇丛中。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5日,武蓉(右)将采集来的水样分类摆放。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5日,团队成员刘莹慧(右)和冯琛在乌梁素海测量湖水透明度。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9月15日,团队成员冯琛测量水深。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9月14日,武蓉和同学们用显微镜观测水样中的微塑料。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这是9月15日拍摄的乌梁素海。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9月14日,武蓉(左二)和同学们处理湖水样本。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14日,在观测研究站值班的同学们在一起合影。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