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守护藏羚羊——一位科研工作者与藏羚羊的20年情缘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图片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在可可西里留影。

正值藏羚羊迁徙产仔的季节,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带着研究团队来到可可西里观察藏羚羊的迁徙规律。

从2002年10月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起,连新明研究藏羚羊已经有20余年。他研究的方向包括青藏铁路建设对藏羚羊迁徙的影响以及藏羚羊对道路的适应机制、迁徙原因等科学问题。连新明介绍,包括利用无人机红外监测这样的方式在内,藏羚羊保护已经用上了多种科技手段。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消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保护初期的不足2万只已经恢复至7万多只。连新明说:“藏羚羊保护是人类参与濒危动物救护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用更多高科技手段,把一个物种的迁徙原因搞清楚,也能启发对其他物种的研究和保护。”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6月15日,几只藏羚羊缓步走向白雪覆盖的昆仑山方向。

6月16日凌晨4点多 ,连新明团队驱车前往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在可可西里采集藏羚羊新鲜粪便样本。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右)和他的学生王东在可可西里采集藏羚羊新鲜粪便样本。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王东向记者展示刚采集的藏羚羊新鲜粪便样本。

6月16日凌晨,连新明(左)和学生王子涵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使用无人机监测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夜宿地。

6月16日凌晨,连新明研究团队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监测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夜宿地。

6月16日凌晨,连新明团队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调试无人机,准备监测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夜宿地。

6月16日凌晨,连新明团队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监测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夜宿地,连新明抬头观察无人机飞行情况。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右)和他的学生王东在可可西里用望远镜观察藏羚羊迁徙情况。

6月16日凌晨,连新明团队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使用无人机监测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夜宿地。

6月15日,在可可西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左)和他的学生王东把刚采集到的藏羚羊新鲜粪便样本处理后放入氮气罐储存。

6月16日凌晨,连新明(左)和学生王子涵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使用无人机监测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夜宿地。

6月16日凌晨,连新明团队在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监测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夜宿地。

2019年3月,连新明(前右)和其他科研人员在三江源长江源通天河开展科学调查,采集样本。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