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 一辈子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图片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6月2日,火车驶过“人字桥”时,杨有光在轨道旁跨立观察。

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第一条铁路,米轨火车已在这条铁路上穿行百余年。在滇越铁路屏边县段,有一座标志性的“人字桥”,在悬崖峭壁间挺立百余年。

烈日炎炎,皮肤黝黑的守桥人杨有光行走在“人字桥”上,他在此驻守已有30余年。现在,杨有光和妻子以及另外几名同事轮班坚守在守桥岗位上,守护着过往火车的通行安全。

穿上工作服,拿着手电筒,穿行在隧道和桥梁间,这是杨有光再熟悉不过的工作内容。火车驶经“人字桥”前后,须从两个隧道穿过。为保障行车安全,杨有光不仅要检查桥面状况,还需要精准把握隧道内的情况。他要穿行在隧道内外,巡查大桥整体状况,沿着陡峭的阶梯走到桥下,察看零部件状况。火车驶来时,杨有光站在自己约3平米的值班室门口跨立候车,目视火车驶过“人字桥”,并将通过时间记录下来。

巡桥之余,杨有光在桥头的值班室内,整理工作日志、打扫卫生。在杨有光的宿舍楼里,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人在桥在 与桥共存”,这是他践行30多年的誓言。“我早已把‘人字桥’当做自己的家。”杨有光说。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6月2日,杨有光站在桥头。

6月20日,杨有光站在桥下观察桥体状况。

6月20日,杨有光在桥上巡查。

6月2日,杨有光在观察桥面状况。

 6月2日,杨有光在午饭后提着水瓶,准备穿过隧道返回桥头的值班室。

6月20日,杨有光在宿舍楼旁的石桌上吃晚饭。

 6月2日,在火车驶过“人字桥”后,杨有光在值班室准备记录工作日志。

 6月20日晚,杨有光站在值班室门前。

6月20日晚,杨有光手持手电筒巡视“人字桥”桥面。

6月20日,火车驶过“人字桥”时,杨有光站在桥头跨立观察。

6月20日,火车驶过“人字桥”时,杨有光拍照记录,以便上报通行信息。

6月2日,火车驶过“人字桥”时,杨有光拍照记录,以便上报通行信息。

6月2日,杨有光在巡桥间隙调整桥头的一盏老灯。

6月2日,杨有光捡起巡桥途中的垃圾。

6月20日,杨有光提着鸟笼走在宿舍楼前。

6月20日,杨有光站在“人字桥”上向下面望去。巨大的钢梁构成一个“人”字(无人机照片)。

6月20日,火车驶过“人字桥”(无人机照片)。

6月20日,杨有光站在桥上向下望去,观察桥体状况。

6月21日,杨有光在宿舍楼前劈柴,他的妻子准备前往桥头的值班室。

6月20日,落在栏杆上的两只昆虫吸引了杨有光的目光。

6月2日,杨有光在巡桥后回到值班室外,用清水擦拭沾满尘土的鞋子。

6月2日,杨有光走向桥下,进行巡查。

6月2日,杨有光在巡桥后站在桥头的值班室旁休息。

6月2日,杨有光手持工具,准备捡拾桥头附近的垃圾。

6月2日,杨有光在打扫值班室门前的卫生。

这是6月2日拍摄的“人字桥”前的隧道。

6月20日晚,杨有光手持手电筒观察桥头附近的状况。

6月2日,杨有光走出隧道,在桥上巡视。

6月2日,杨有光沿着台阶走上“人字桥”,不时观察桥梁零部件的状况。

6月20日,杨有光跨过铁轨走向值班室。

6月20日,杨有光手持手电筒,在隧道内巡视。

这是6月2日拍摄的通往“人字桥”前的一个隧道,隧道内漆黑一片,巡桥只能依靠手电筒照明。

6月2日,杨有光在午饭后提着水瓶,走向位于桥头的值班室。

6月20日,火车驶过“人字桥”时,杨有光站在桥头跨立观察。

6月21日,杨有光在山下的家里打电话,不远处就是“人字桥”。

(责编:董春萍)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