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形态变了 “热爱工作”过时了吗
职业形态变了 “热爱工作”过时了吗
干一行爱一行的朴素信念,深深烙印在中国劳动者的精神图谱中。从车间里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磨砺毫厘精度的工匠,到田野间顺应四时、深耕作物的农人,“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品格,呼应着“行行出状元”的古老智慧。这份对职业的纯粹坚守与热忱,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安身立命的精神锚点。
不过,随着职业形态在产业革新的浪潮中裂变重构,加之收入基础的日渐夯实,劳动者对工作的期待也从“谋生工具”转向“价值实现”。“热爱工作”这一命题,也不断面临新的诠释与理解。当流水线上一成不变的工序被人工智能取代,格子间的边界也被远程协作的灵活办公消融,传统的“热爱”叙事显露出裂痕。有时,人们会用“职业倦怠”形容这种难以将热爱投射于工作的状态。
一方面,长期只干同一份工作的人少了。有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90后、95后平均跳槽周期为2.61年,95后缩短到1.69年。尽管这样的统计未必匹配每一个人的具体境况,但至少反映了一种趋势。现实中,如果一个年轻人“同一份工作干了10年以上”,很可能会在身边朋友中引发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成为一幅耐人寻味的时代镜像。
另一方面,劳动者对“意义感”“获得感”也产生了多维度的诉求。薪水和福利待遇当然很重要,也仍然是年轻人选择工作的关键因素,但在此基础上,与用人单位的节奏合不合拍、与上级领导的相处舒适不舒适、工作领域具有多大的成长潜力,都会被年轻人放到秤盘上细致衡量。总之,在新生代劳动者眼里,“热爱”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互相尊重、双向成长。
这是否意味着“热爱工作”已沦为过时的信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年轻人的价值选择,并非出于对爱岗敬业价值追求的淡漠,而是对“适配性”的更高追求:当现有岗位无法匹配能力成长或价值认同,年轻劳动者不再被动忍受,而是主动寻找更契合的舞台。他们未必就是不爱工作,而是为了更好地“热爱工作”。
这“爱”已非无条件的坚守与自我消磨,而是清醒选择后的主动奔赴。一旦确认了心之所属,职场新生代表现得更加坚定。他们勇于在职业版图上不断绘制热爱的新坐标。更有不少人以“斜杠”身份在多领域发光发热,让热爱在多元尝试中愈发明晰、坚韧。
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倦怠”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理想追求的麻木与激情的消亡。当年轻人开始反思“手中的工作是否值得继续”,对“循规蹈矩却无成效的任务”产生怀疑时,恰恰说明他们心中仍保有对“好工作”的期待。这种反思不是逃避,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负责。为了热爱奔赴下一站,更是对“工作意义”的深层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职业供给不仅反映着产业革新,也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值得去爱”的选择。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这意味着官方对新兴职业的认可与鼓励。在产业实践一线,新的职业更是琳琅满目。这些新兴职业的涌现,不仅是产业升级的产物,更是年轻人将“热爱”转化为“职业”的鲜活证明。
热爱从未退场,只是换了战场。“热爱工作”远未过时,变的只是实现热爱的路径。敢于离开、敢于选择、敢于在流动中重新锚定价值坐标的年轻一代,正以更自主、更鲜活的姿态,在时代齿轮的飞转间,重塑着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深层连接。
陈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