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教师霍玉芬:跨越3000公里的教育坚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网络热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2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退休的第二年,霍玉芬启程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作为“银龄教师”,踏上一段新的教育之旅。

霍玉芬与新疆的结缘,还要追溯至2018年。彼时她作为教师代表赴新疆,看望刘丹、张东两位中国政法大学首批赴克拉玛依工作的援疆教师。两位老师爆满的课表,让霍玉芬发现,“当地太需要人才了,两位老师的责任很重”。

次年3月,中国政法大学启动新一批援疆教师报名,经济法是受援单位的必修课,合适的教师紧缺。当时,霍玉芬家中亲人接连离世,在巨大的丧亲之痛中,她还要承担起照顾84岁母亲的责任。考虑到她家中情况,民商经济法学院并未征询霍玉芬的意愿,但她却起了报名的念头:“课程不能开天窗,当大姐的,我得上啊。”她试探着询问母亲的意见,母亲的反应一如她预料的那样:“我妈说:没问题,妈妈肯定支持你,妈妈陪你一起去新疆吧。我,包括我的家人,从来不会将国家建设的大小事置之身外。”

霍玉芬的母亲不满18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弟弟、舅舅、姐夫都是军人,家庭成员中还有人参与过“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家国情怀早已融入她的血脉。

2019年8月,她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第二批援疆教师,奔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霍玉芬曾多次作为司法委托拍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特邀法学专家,被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等邀请参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和案例研究,并担任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她在学术和实务工作上经验丰富,她所著的《信托法要论》《拍卖法要义》是业内的权威著作。带着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她参与经济法、竞争法、证券法等多门经济类法学课程建设,并开展相关专业的知识讲座。

在新疆,不同的环境带来全新的挑战,法大作为后盾的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同事们的关心与协作,让那段日子充实且有意义,霍玉芬将之称为一场“心灵疗愈”,让她的生命在工作中重新焕发光彩。

兢兢业业完成教学的同时,霍玉芬也在思考如何动员更多人参与到援疆工作中。在教师职称评定上,霍玉芬向学校反映援疆教师们作出的贡献。“在克拉玛依,法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压力大,来回各地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成本高,我们应该认可3年及以上的援疆教师在受援学校获得的职称,实行一些鼓励性政策。”在她的提议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问题得到了解决,援疆教师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初次来到新疆克拉玛依的契机,也许是“急人之所急”,也许是“心灵疗愈”,但正是这次援疆之行,在霍玉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她要尽自己所能为新疆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022年3月,霍玉芬响应号召,参与教育部实施的“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领导的力邀下,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签署了计划书,跨越3000多公里,再次抵达克拉玛依:“虽然干不了守边疆的事儿,但能干点建设边疆的事儿。”

她挂念着克拉玛依的人和事,保存好的教材、资料和课件,时刻准备着在需要时跟随她回来。再次回到克拉玛依就和“回家”一样,她期待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家”里的法学教育越来越好。

霍玉芬的课很受欢迎,她开设的校公选课往往“秒没”,学生们对课程评价极高,说霍老师讲课认真负责、教得极好。霍玉芬也因此收获了一群“迷弟迷妹”。第一节课上,她问谁想当课代表,会有一片同学举起手;有的课程甚至开课前就有学生发来短信表示想当课代表,她只好按照短信先后来确定。“对一位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来讲,这是莫大的鼓励。”

“和霍姐交流似乎总能被理解,很轻松。”霍玉芬的学生说。不摆架子、没有代沟、心态年轻,上课有活力、有实力,是学生们对她的印象,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霍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学生们都乐意和她交流,“年轻人很希望获得对等的尊重,我也是一直这样对待他们。”

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霍玉芬一周有10节课,比退休前在法大时翻了一番,有时候累到直接在沙发上睡着;但她还是保持着热情,珍惜这个在退休之后再次回到讲台上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机会。“作为银龄教师,我对知识、职业和法治中国建设有更深的感悟;而被国家需要、被社会需要、被学生需要,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幸福的事儿。”

新疆的人们能歌善舞,总有用不完的精力,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幸福感极强,来到新疆的霍玉芬也是。她走遍了南疆、北疆:“新疆,你就开着车转吧,哪都美得一塌糊涂。”天山、阿勒泰地区、喀纳斯、赛里木湖……她有时会忘掉自己的年龄,也忘记了自己是外地人,全身心地融入这片天地里。

身为这里的一分子,霍玉芬结合在法大的工作经验,不断尝试法学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法大现在特别强调实战型人才培养,新疆也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霍玉芬时常带着学生到基层去调研,帮助受援校区师生研判民事纠纷解决方案,并将调研的案例带到课堂上,加深同学们对法律实务的理解。

在课余时间,霍玉芬还应邀为克拉玛依市政府工作人员做民法典讲座、在克拉玛依依法治疆学术会议上作为特聘专家作主旨演讲,参与当地法学会的律师培训,积极服务社会。

从2019年首次到克拉玛依工作至今,霍玉芬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博士毕业的教职工曾经凤毛麟角,如今占比已超过50%。”这也离不开霍玉芬在“传帮带”工作上的尽心尽力。戴明月是2019年霍玉芬招聘进校的青年教师,霍玉芬从课堂教学、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多方面不遗余力地帮助她。目前,戴明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提升自我,以更好地服务边疆。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西部的发展需要更多像霍玉芬这样默默奉献的人。“这里是能为地方发展和法治建设作出实实在在贡献的地方,希望有更多的后来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9年第一次来到新疆时,霍玉芬常挂在嘴边的是愉快;如今,在克拉玛依讲台上耕耘已久的她,最常说的是“幸福”。她用心血和汗水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正成为这里的一分子。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里这几个大字,一进校门就能看到。霍玉芬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10个字。她讲法律、讲责任、讲奉献,利用所学、所长,将所知化为育人沃土。“咱们不是冲着物质上的东西来的。”她说,“能让我上课,我这一辈子攒的这些资料、不断更新修改的课件,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能服务于法治教育,我就很幸福了。”

廉静雯 李依纯 苏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责编:张星秀、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