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少年”6年追出一部“风暴大电影”

全球唯一气象爱好者视角长片,没有特效全是真实场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网络热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追风少年”苏镝坷和王路澄等伙伴用6年时间展开了一场对天空“望闻问切”的追风旅程。他们深入台风眼,亲历长江洪灾与鄱阳湖干涸,到北方寻找超级单体风暴,捕捉气象变迁中珍贵的影像与数据,制作出纪录长片《游弋在风暴之中》,近日该片上线与观众见面。这是完全由中国的气象爱好者主创完成的大型纪录电影,也是国际上唯一一部以气象爱好者作为第一视角的长片作品,呈现出中国追风者对探索天空的执着。苏镝坷说:“我们这个影片是独立制作,没有用特效改变真实场景,保持了冷静忠实的基调,有我们中国人的独特关注点,目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对此感到很骄傲。” 

从想把风暴拍成电影,变成专业追风者

《游弋在风暴之中》刚在B站上线几天,播放量已经超过300万,网友评论量将近2000。在短视频流行的今天,这部时长达130分钟的纪录长片能有这样的成绩,证明了其吸引力不俗。

导演苏镝坷是杭州人,他说这部电影是去年8月份决定做的,“因为当时我们刚刚经历台风‘摩羯’,它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超强台风,而且我们在‘摩羯’里面其实有很多故事发生,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追过的风连成一个片子。”

苏镝坷和王路澄追风已有6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曾经多次进行过报道。在这6年里,苏镝坷也在中国传媒大学完成了摄像和视听创作的本科和硕士学业,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记录风暴,是他追风的一个目标。

苏镝坷很早就对风暴痴迷,第一次追风是在高考结束收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当时正遇到台风“利奇马”在浙江登陆,便萌生了把风暴拍成电影的想法。他专门做过调研,想了解在中国有没有把追踪超强风暴进行系统化拍摄记录的视频,但没有找到,就由父亲开车载他对这场台风进行了拍摄和记录。

他把追击拍摄记录台风“利奇马”的Vlog(视频日志)发到B站,当时网上还没有那种深入风暴内部追风的视频,因此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他就继续追风,并且认识了一批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王路澄、王宸韬等伙伴。

风暴是地球上最剧烈的气候现象之一,深入追踪存在很多危险,需要掌握很多专业知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实际追风跟看视频不一样,除了需要精通气象和摄影知识,还要具备安全意识,要了解社会运行逻辑,知道路网怎么分布、车应该怎么开、如何进行拍摄。”

他曾经和朋友5次进入台风“暹芭”中心,在舟山岛守株待兔,记录台风“梅花”登陆全过程,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追踪超级单体风暴。他们的追风行动越来越成熟,目标更明确,每次都会带有很多任务并和高校合作进行科研项目。

突破单向输出模式,让观众体验“参与式纪实”

2022年,苏镝坷作为导演和制片人,拍摄制作了纪录短片《风暴之下》,作为他的本科毕业作品。

这是一部时长29分钟的参与型自然纪录片,用第一视角展现激烈天气以及灾害天气后果。全片视角来自导演作为追风者的第一视点,并与一群天气追逐者一起走遍华夏大地,感受不同的风暴,理解风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风暴之下》在气象学界和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获得2023年罗马短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2023年简明扼要短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上海国际短片周—翠麟电影短片奖年度十佳华人纪录短片等奖项,被B站官方纪录片频道专题收录,苏镝坷曾赴国家级气象部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机构进行大气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进入硕士阶段后,苏镝坷的专业能力更强,追风的经验也更加丰富,他想把6年来积累的素材和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制作一部更大的追风电影,作为硕士毕业的作品。

《游弋在风暴之中》记录了他们在这几年追踪的9个台风,还有超级单体风暴和龙卷风,种类更丰富。他们在拍摄影像的同时,还采集气压、风速等气象数据,构建灾害事件的数字档案。

这些年在追风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多次遇险。苏镝坷和王路澄在追踪台风“摩羯”时,因为沟通不畅,他们的车辆被陷,一晚上都没能出来,任务不是很完美,而且情况很危险,他把这些影像忠实地保留在影片中。以前做的纪录短片或者Vlog没有展现太多剧烈风暴中的危险镜头,《游弋在风暴之中》用高清镜头作了展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数十位伙伴参与了影片的制作,作曲是苏镝坷的师弟颜子力,弦乐由国际首席爱乐乐团演奏。影片采用4K超高清制作规格,结合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等前沿视听技术,能够让观众享受到最为沉浸式的体验。

这部影片突破传统科教片的单向输出模式,以“参与式纪实”让观众成为灾害认知的“共谋者”,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揭示了人在自然暴力下的行为举动,以及极端天气带给人的后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持续多年关注苏镝坷及其伙伴的追风行动,《游弋在风暴之中》在片尾特意鸣谢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有中国人的独特关注点,在世界上属于独一无二

6年积累的素材是海量的,做成一部大电影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苏镝坷在后期阶段把时间全部放在了这部电影上,“没日没夜,除了睡觉,就是坐在电脑前工作。我们每天都会做版本的迭代,最后做了180多个版本,甚至一天改两版。因为这片子时长达130分钟,有时候改动一点,可能会牵涉到很多方面都要跟着改动。”

追逐风暴兴起于国外,美国龙卷风多发,追风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气象部门和机场的数据追踪并记录风暴,拍摄了很多纪录片、电影和实景真人秀等作品。但美国的追风影片存在明显的套路化,“美国人追风主要关注龙卷风,对其他天气现象没有那么关注,在影像方面更关注视觉效果。他们的风暴影片很套路化,风格很粗暴,开头是一个大龙卷风,接着展现风暴过后的灾害现场,然后科学家出动,不停地追风,中途遇到困难,最后测到数据,再讲为什么这些追风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风暴。”

苏镝坷说,《风暴之下》曾经参考过美国的追风纪录片,开始制作《游弋在风暴之中》时,起初也曾想过参考国外同类作品,但发现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有点莫名其妙,而且他们在追风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对风暴的思考比美国追风者更深入。“我们制作这部片子的时候,心态比较朴实,做完后发现,我们好像已经超过了他们那种传统叙事模式,视点比美国人更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得已经比美国人更好。”

苏镝坷说:“我们这个影片是独立制作,没有用特效改变真实场景,保持了冷静忠实的基调,有我们中国人的独特关注点。这个影片目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美国人也没拍出过这种影片,我对此感到很骄傲。”

硕士毕业后,苏镝坷在杭州开设了一个工作室,从事影像创作工作,同时会继续拍摄自己的作品,继续追风。苏镝坷说:“追风可以是科研,可以是自我挑战,可以是艺术实现,也可以是一种消遣,但最后,它将回归到我们对如何共同面对天空的思考。追风不是对生命的亵渎,而是对自然奇妙和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责编:张星秀、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