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创客陈超群: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90后青年创客陈超群: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请教老师,如何提高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灌溉与施肥的精确管理,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福建省泉州市内坑镇宅内村综合服务中心暨工会驿站里,一块大屏幕上出现泉州工匠黄景煌的“数字身影”。这位来自晋江市景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专家,正结合最新惠农政策讲解蔬菜种植技术。通过云上面对面的交流,他为当地种植户的农业生产增添了底气,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现场聆听宣讲的种植户陈超群望着屏幕,忍不住感叹:“就像真的和专家坐在同一块田埂上聊天!”
时间拉回2024年,怀着对乡土的眷恋,90后青年陈超群作了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国企的“铁饭碗”,回到家乡泉州晋江创业。他承包100亩农田,一头扎进了马铃薯种植的世界。可管理学专业出身的他,在农业领域却是个门外汉:第一年种出的马铃薯不仅个头瘦小,产量更是低于预期。但这位年轻的新农人没被难住,“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失败就是成长的养分”。他一边复盘种植过程,一边四处寻找技术支持。这时,村里定期举办种植技术宣讲会的消息传来,让他看到了希望,立刻报了名。
近年来,泉州市依托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网上工作平台和村集体服务阵地,打造出“理论微课+AI讲堂+实践教学”三位一体课堂,推动劳模工匠宣讲从“能讲”到“会讲”、从“善讲”到“AI讲”,助力“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服务提质增效。去年年底,泉州工匠、晋江市景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技术员黄景煌,借助3D建模和AI技术,在“云端”生成一个数字版的“分身”,再通过“5G+4K全息”技术,让这个“数字分身”走进了晋江市内坑镇打造的多个网络阵地。
宣讲会上,陈超群紧盯着黄景煌的“数字分身”,从马铃薯种薯的筛选标准到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方法,他的笔记本很快就写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地方,他还能直接“云上”提问,把技术难题一一解开。不仅如此,在得知他的种植困境后,当地还为他对接了一对一帮扶,泉州工匠黄景煌不仅经常通过视频查看他的农田情况,还专门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
如今,陈超群的100亩马铃薯田迎来了大丰收。田垄间,饱满圆润的马铃薯破土而出,个头均匀、色泽鲜亮,亩产达到6000-8000斤。陈超群难掩喜悦:“我对新农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通讯员 王子凡 许志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