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村庄:唱起“哦得得” 过上好日子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网络热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哦哦,哦得得,米勒玛沃哦得得……”

在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的开幕演出上,9岁的李雅舒和紫智浩,在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郁伍林的带领下,唱起了“哦得得”儿歌,也把怒江大峡谷里“云端上的村庄”老姆登村和怒族文化带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在怒族语言中,“老姆登”的意思是“人们喜欢来的地方”。在老姆登村,每到夜晚,游客围坐在民宿的火塘旁,穿着鲜艳怒族服饰的村民会弹着“达比亚”唱起“哦得得”,跳起“达比亚舞”。

近年来,郁伍林通过“非遗+民宿”,将怒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文旅体验。老姆登村成为真正的“人们喜欢去的地方”,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有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才真正有魂。”郁伍林说。

“云端”老村寨开了第一家民宿

千脚落地房、竹篱笆墙、传统火塘……走进老姆登村的“怒苏哩150客栈”,怒族民居气息扑面而来。

2001年,郁伍林以自己名字的谐音“150”为名,在自家的老宅子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怒苏哩150客栈”:一层的石棉瓦房,有两个房间,里面是大通铺。在这之前,村里没有人料到,依靠从小看到大的景色和歌舞,也能致富。

老姆登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地处碧罗雪山半山腰,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村里怒族特色建筑依山而建,清晨云雾缭绕,景色优美。过去由于交通闭塞,这座“云端上的村庄”鲜有人知,村民们仍从事着单一的农耕生产。

1996年,20岁的郁伍林去上海的中华民族大观园工作,参与民族文化展演。1997年年底,郁伍林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当时村里常来一些背包客问路或留宿,郁伍林就会把火塘边干净的床铺留出来,让背包客有地方住。“当时还没有旅游的概念,就是很朴实的待客的礼节。”

背包客们离开时,会在枕头或孩子的摇篮下放纸条和钱。一张纸条让郁伍林印象深刻:“纸条上写钱是他们的一些心意,请务必留下。还建议我们,可以给更多外来的旅客提供住宿,也必须要收钱,这样能够给游客提供方便,同时给自己也带来帮助。”

就这样,纸条上的建议在郁伍林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萌生出开民宿的想法。

随着民宿慢慢起步,郁伍林也见证了文旅行业的点滴发展。最初,背包客们多是借宿,“只要有个干净地方躺着就行”。慢慢地,在2008年前后,游客的需求变成了“方便”,房间要带卫生间,最好还能洗澡。后来,游客们还希望能在房间欣赏美景。

从火塘边的地铺算起,郁伍林的民宿跟着行业发展和游客需求变化改动了4次。他也和很多背包客成了朋友,房间怎么设计、水电怎么规划,游客朋友们给了很多建议。郁伍林家的民宿也从一间单薄的石棉瓦房,发展为能容纳100多人就餐、80余人住宿的两个大客栈。

郁伍林的成功,让村民们意识到了“旅游饭”的香甜。许多村民来和郁伍林请教,他就教乡亲们开民宿,分享选址、装修和经营的经验。在他的带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民宿40多家,一半以上的村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老姆登村这个“云端上的村庄”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这个曾经人均耕地仅0.76亩的小山村,2024年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

非遗+文旅的致富路

“妈妈,你们怎么还没回来,我们想你了妈妈。”这是“哦得得”儿歌里经常会出现的句子。带着两个“小小传承人”在原生民歌节演出,郁伍林觉得很欣慰,“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怒族非遗,也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郁伍林一直尝试“非遗+旅游”的探索,在客栈内设立了怒族文化展示厅,展示以往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具。他还在客栈举办“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动,让游客参与到非遗民歌演唱中,亲身感知非遗魅力。

“哦得得”最初是怒族的语气词,有“慢慢唱”的意思,后来成为怒族民歌的曲牌名。作为怒族民歌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它于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怒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歌都靠口口相传。”郁伍林向记者介绍,“哦得得”包含古歌、叙事歌、丧葬歌、情歌和儿歌等多种类型,古歌讲述的是祖先迁徙的历史,叙事歌讲述道德伦理、季节节历、播种和建房,儿歌多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怒族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通常父母一早就去很远的地方劳作,天黑还没有回来,孩子就走到怒江边上,把思念唱给母亲。”郁伍林说,内容不同,歌的曲调也不一样,但每一句的句尾都一定会有“哦得得”,用来加强语气。

在郁伍林印象中,小时候生活在大峡谷,住的是木板房,艰难的时候饭都吃不饱。郁伍林记得院子里的那口火塘,无论生活如何,村民们常常在夜晚坐在火塘周围。“火塘给予我们煮熟的食物,生活里的大事小事、婚丧嫁娶,都会围着火塘来做。”郁伍林就坐在火塘边,听爷爷奶奶讲怒族的点点滴滴,唱起“哦得得”。耳濡目染间,郁伍林掌握了许多“哦得得”曲牌和曲调。

“老人走了之后,很多东西都没有了,也没有文字的记录,有点遗憾。”现在,郁伍林在努力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再把学到的内容教给年轻人。

村里每年寒暑假都会办起传承班,免费教孩子们唱“哦得得”,弹民族乐器“达比亚”。“我的目的不是只为了教他们唱几首歌、跳几支舞,而是让他们从小就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喜欢上它们,并在未来传下去。”郁伍林说。

村里还组建了非遗展演队,队员里年龄大的有80多岁,年龄小的还在上学。“表演是有偿服务,通过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可以把传统文化向客人展示出来,老人也能有收入。”郁伍林介绍,队员们白天劳作或学习,晚上表演,一点都不误农时,还能增加收入,通过老中青少表演的形式,把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郁伍林给记者展示了一组“实打实”的数字:在春节、“五一”“十一”等旅游旺季,参与非遗展演队演出的队员们,每人一个月能够额外获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郁伍林告诉记者,白天去帮工,从早到晚辛苦一天,大概只能挣100元。晚上为游客表演,每场大约一个小时,就能挣到100元,如果一晚连续表演两三场,可以挣更多。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参与其中了。”郁伍林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老姆登村发展起特色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到热情淳朴的怒族文化,既做好了非遗传承,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非遗+文旅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郁伍林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责编:张星秀、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