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摆摊”!27岁小伙自己种菜自己卖

每周马鞍山—南京的双城生活让他忙得不亦乐乎,未来想办家庭农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网络热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98年男生自己种菜,跨省在南京摆摊卖菜赚钱的一天!”最近凭借记录跨省摆摊卖菜的日常,自媒体博主@fly—凡(飞凡同学)闯入不少看客的视野。7月20日,紫牛新闻记者在南京雨花台区七彩星城的地下通道,见证了视频创作者李飞凡摆摊卖菜的一小时。

拉来一露营车菜 1个小时不到售卖一空

7月20日下午2:00,紫牛新闻记者在南京市雨花台区七彩星城的地下通道远远看见李飞凡拉着一辆露营车——这是他摆摊的全部“家当”,装菜的筐子一摆,简易却整齐的摊位就有模有样了。

“今天有什么新鲜菜不?”摊位刚摆好,就有顾客凑上来问——看来是老主顾了。黄瓜带着顶花,豆角泛着嫩绿,墨绿的贝贝南瓜甚是讨喜……这些菜都是李飞凡清晨从菜地里刚摘的。不过十分钟,小小的摊位前聚来多名顾客。

顶着35摄氏度的高温,汗珠顺着李飞凡的额角往下淌,他却顾不上擦,忙着给顾客称菜。不到半小时,大半筐蔬菜已见了底;一个小时刚过,菜摊基本售罄。顾客邵女士告诉记者:“我是刷视频看到他的,前段时间刚好我孩子高考,正好过来给孩子买点新鲜蔬菜吃。”

销售到后期,边卖边送已是常态。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没赶上趟,李飞凡总会笑着往他们手里塞上点东西:“不白来,不白来,带点尝尝鲜!”熟客李先生指着真空包装的菱角菜说:“我过来买过三次了,里面有个菱角菜我不常吃。”菱角菜是李飞凡菜摊的特色菜,都是他采摘好、处理好,并真空包装好的。遇到不认识的顾客,他还会贴心地解释怎么烹饪,并且附赠小辣椒作为调料。

李飞凡告诉记者,每周日是他固定出摊的日子。周日早上一般六点不到就得去菜地采摘蔬菜、分拣、打包,再开一个多小时的车从马鞍山跨省赶来南京。菜价多按斤算,像剥好的毛豆这类打理妥帖的,就按5元一包售卖。除了蔬菜,他摊位上的鱼、虾、黄鳝也都是自己下网捕捞的,十分新鲜。

利用周末时间 南京马鞍山两边跑

1998年出生的李飞凡,今年27岁,家在安徽马鞍山丹阳镇,平日里他在南京从事拍摄剪辑工作,过着周一到周五扎根都市、周末返回故乡的双城生活。

“其实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种菜了,荠菜、萝卜……样样都试着种了些。”李飞凡说,一开始是跟母亲一起种植一些叶菜,家里人也比较支持他,“自己家里吃得也挺高兴,反正也算是劳动了。”

今年菜园迎来丰收,地里的作物长得格外繁茂。“种得实在太多了,周日回南京时就想着顺带捎些过来卖掉。”这个简单的念头,让李飞凡开启了摆摊卖菜的生活新体验。

最初只是打理自家菜地,后来李飞凡又盯上了外公家的院子。今年2月份前后,李飞凡花了一个月的周末时间,把荒芜的院落收拾得有模有样。“我周六周日回去种了菜之后,周一到周五我外公浇水,然后家里面我妈给我去浇水,工作日就是他们帮我打理一下。”

谈到摆摊的收入问题,李飞凡表示:“第一次收入的话其实只有二十几块钱,现在渐渐的到两三百元。最近大家都比较热情,买的人很多,基本上拿过去就卖掉了。”

作为种植新手,他坦诚道:“我只能说以质取胜,因为还没有人家种得那么高产。”

目前,飞凡农场的规模不算大,大约只有七八分地,产出的蔬菜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他正慢慢寻觅新的菜地,如今二号菜地已经顺利开垦完成,首批蔬菜也已种下,朝着丰收的方向生长。

未来,也许可以办个家庭农场

每当周五的夜幕为南京罩上薄纱,李飞凡便踏上归途,朝着老家的方向奔赴;待到周日天刚蒙蒙亮,他又忙着钻进菜地采摘新鲜蔬菜,随后带着满筐的绿意与生机返回南京。这样的固定动线,他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小半年。

谈及未来的计划,李飞凡说:“如果后期能做起来的话,其实可以做类似于家庭农场那种形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悦

(责编:张星秀、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