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拍快递小哥入围国际大奖
这位南京小伙想了解当快递员的妈妈,进行了3年跟拍
摄影师拍快递小哥入围国际大奖
这位南京小伙想了解当快递员的妈妈,进行了3年跟拍
想知道母亲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自己不在南京的时候她都是如何生活的。因为牵挂母亲,“95后”摄影师牛童在母亲成为一名快递员后,以大学生实习的名义进入了母亲工作的工厂,并成为了一名分拣员。此后三年,牛童拍摄400余张作品,从卡片机到大画幅相机,从记录母亲到一个群体,从一方快递站到整个快递行业,与拍摄对象坦诚交流,不仅定格下快递小哥的梦想,更借由母亲的患病经历,深化对生活与亲情的理解。2024年,牛童凭借作品《快递》成功入围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主竞赛单元,成为自1979年该奖项设立以来,第四位获此提名的中国摄影师。
以母亲为切入点 开启《快递》的创作
牛童介绍,母亲是安徽宿州人,十几岁的时候就来到南京打工,后来有了他。从牛童的小学到初中的9年时间里,母亲换了3份工作,这些工作一直在消耗着她的身体。2020年,母亲失业后,加入极兔速递成为了一名分拣员。
“我想知道母亲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想知道我不在南京的时候她都是如何生活的。”牛童告诉记者,有一天晚上,他去母亲工作的工厂接她下班。在工厂外等着她的时候,感觉远处的城市就像一种召唤,而自己站在暗处静静地等待。那种光亮和空间上的体验,让牛童久久不能畅怀。
母亲下班后,牛童骑着她的电瓶车,母亲则背着他的相机背包、坐在后座。那天刚下完雨,母亲搂着他的腰,就这样骑回了家,感觉就像是小时候,母亲接他放学一样。自己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母亲的重量。继而,牛童萌发了为母亲去拍摄《快递》的想法。
2020年底正值寒假,研究生在读的牛童就以一名分拣员的身份和母亲成为了“同事”。“一开始对快递这个行业我没有太多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我母亲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慢慢的就开始对这个行业各方面都产生了一些兴趣,包括想去了解这些人面貌姿态等细节的东西。”也是从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快递》的创作。
照片背后的故事 他们都在诠释生活的意义
牛童曾和一位小哥一起送货,他坐在小哥的副驾上。小哥为人真诚又温暖,一路上,他向牛童分享着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事。当他们穿梭于老小区配送快递时,瞥见了别人家院子里绽放的鲜花,瞧见了居民们平凡又真实的日常生活,还看到了嬉戏玩耍的小猫小狗。小哥心怀梦想,渴望能与妻子在城市里安稳生活。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辗转换过好几份工作,最终将工作地点定在了南京,因为这里离他安徽的老家更近一些。小哥的生活,让牛童深刻意识到,他是一个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人,无论是情感、生活,还是工作,都充实饱满。牛童盼着能为小哥拍摄一张肖像,期望这幅作品能够承载小哥生活的意义。
还有一张照片是一位叔叔,他在城市里配送快递,当时特地请了两天假,带着女儿去办理幼儿园的入学手续。开学第一天,他牵着女儿的手走进了幼儿园。第二天,牛童拍摄完这张照片后,他回到了城市继续工作。他说,作为一名父亲,不应该缺席女儿的成长。
而在另一张照片里,这位叔叔同样从城市回到了农村。牛童站在他们家的麦田里,给他和女儿拍摄了这张照片。镜头的另一侧是他们家的祖坟,他们就这样站在祖祖辈辈的土地上。
在《快递》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牛童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母亲的身影仅占10张左右。“后期我和母亲更多是交流,放下了摄影,期望通过对话更深入地了解她。”牛童说道。
牛童也会给母亲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她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为牛童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要是没有母亲,我的作品可能不会有这般温馨的感觉。老师曾建议我构建一个冰冷庞大的世界,但我更愿意以平等的视角走进这个行业,这样拍出的影像会更有深度。”
《快递》结束 摄影探索不会结束
2024年,26岁的牛童首次入围全球最具盛名的摄影类奖项之一——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该奖项是1979年设立的国际性摄影奖项,旨在嘉奖拥有敏锐观察力、能生动表达人道主义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摄影师。
牛童深感幸运,能让国际评委看到自己的作品。“我和评委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说,他们虽然不清楚快递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展现了不同的视角,那些温暖打动了他们。”这种跨越文化与地域的情感共鸣,让牛童意识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能引发深刻的共识。
随着《快递》系列的落幕,牛童的摄影探索之旅仍在继续。“我发现母亲从事过外卖、商贩等工作,但她从未告诉我。我想通过情感和工作方式还原这些经历,追思过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