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受访者家中的元宵节灯笼是自制的
超半数受访者家中的元宵节灯笼是自制的
在全国不少地方,元宵节都会赏花灯、猜灯谜,许多人家也会在元宵节这天,在家中准备灯笼。今年元宵节,你家准备灯笼了吗?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4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今年元宵节家中的灯笼是自己动手做的,其中,19.7%的受访者完全是自己做的,还有33.0%的受访者买了半成品自己组装。
超半数受访者表示家中的灯笼是自己动手做的
“小时候一到元宵节,我最期待的就是大人给我买的小灯笼了。红的绿的,到了晚上点亮后特别好看,我们经常提着小灯笼去邻居家串门。”河北唐山的90后周一鸣现在也有了孩子,今年元宵节,他买了手工制作灯笼的素材,跟孩子一起制作了小兔子灯笼,“孩子很喜欢”。
灯笼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庆祝元素之一,不少人家都会在这一天准备灯笼。调查显示,近两成受访者(19.7%)表示今年的元宵节灯笼完全是自己做的,三成(33.0%)受访者买半成品自己组装,还有近四成(39.6%)受访者直接买了现成的。
今年53岁的河北沧州河间市市民李青说,河间有被称为“京南第一府”的河间府署,每年元宵节,河间府署都会举办灯会,花灯样式又多又漂亮,还有用彩灯布置的“昆虫世界”、十二生肖等主题。“府里所有树木都被彩灯装点,古建筑到了晚上灯火璀璨,美极了。”说起元宵灯会,李青滔滔不绝,“树上还会悬挂《诗经》灯串,形成一棵棵‘诗经树’,在装点之余更增加了文化氛围。”
四川成都的00后赵程瑜也对家乡的元宵节灯会念念不忘。“每年元宵节,成都的武侯祠、锦里、天府芙蓉园都会举办盛大灯会,根据不同主题打造出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比如诸葛亮的羽扇造型花灯、熊猫花灯等。灯会现场还有猜灯谜活动,猜中还有小奖品。”赵程瑜说,除此之外,还有灯光秀、无人机表演,人们还会放孔明灯,特别有节日气氛。“这几年成都的元宵节吸引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了。”
元宵节习俗的传承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延续
在河北一所公立中学担任语文老师的李爱华说,元宵节赏灯习俗由来已久,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人们点灯祈福,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花灯中很多图案都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精神图腾,有托物寓意的作用。比如龙灯,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鱼灯,因‘鱼’谐音‘余’,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她还表示,猜灯谜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既能够增添节日氛围,又能用诗词典故等有趣的形式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李青眼中,元宵节习俗的传承也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延续,“不管是吃团圆饭、挂灯笼,还是传统手艺和表演,都应该得到传承。”她觉得,当下最大的挑战,是让现在的孩子在现实中而不是电子设备中去认识和感受传统节日,“比如举办有吸引力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放下电子产品走出家门,亲眼去看看去感受下元宵节的灯会、庙会。”
李爱华也表示,元宵节传递的文化情感是温情的、幸福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沉浸式、更有体验感、更亲切的方式向青少年传递这种情感。“社区可以多举办一些诸如制作花灯等相关的活动,让家庭成员都亲身参与进来。”她介绍,现在学校也在鼓励家长在元宵节期间多带孩子参与传统活动,“像我们学校,就布置了与家人一起包汤圆,一起体验一项民俗活动等寒假实践活动”。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4.4%,90后占40.5%,80后占34.4%,70后占8.5%,60后占2.0%,其他占0.2%。家乡在东北地区的占7.6%,华东地区的占26.7%,华北地区的占19.9%,华中地区的占16.1%,华南地区的占19.2%,西南地区的占8.0%,西北地区的占2.5%。
(应受访者要求,李青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李斯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