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记者遭遇突发:一个“派大星”正在被拨穗……
校园记者遭遇突发:一个“派大星”正在被拨穗……
每年毕业季都是学校年度宣传的重要任务,而学位授予仪式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天下午,作为高校新闻记者,我们和往常一样坐在主席台下,扛着长枪短炮,记录着典礼现场每一个固定环节和精彩瞬间。突然人群中爆发一阵笑声,一名穿着卡通人物“派大星”服饰的“黄领红袍”毕业生一路小跑走上主席台,学校教授为他正冠拨穗。
主席台上,师长淡然微笑,学生欢乐拥抱,交织定格成为当天仪式上的亮点。
彼时的我也无法预料,“派大星”博士和他的动人故事,将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
(一)“派大星上热搜啦”“地大果然是物博”“地大也太宠学生了吧”……
仪式当天下午,“派大星”博士上台拨穗的视频引发了全网热议,学校也以这样一种可爱新奇的方式“出圈”,成为了话题中心。
我们相信自己的学生,这绝对不是无厘头的“恶作剧”。当即决定要找到“派大星”、了解“派大星”,还想要聚焦“派大星”、报道“派大星”。
“派大星”博士叫潘荣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24届地质学专业博士生毕业生。
6月14日,我们第一次见面,他留了一头长发,穿着学校足球队的T恤,脖子上挂着一台相机,并不像传统印象中的理工科博士,更像一位艺术家。
随着聊天的深入,一个宝藏男孩的画像渐渐饱满。他太全能了,也足够优秀。
潘荣昊是学校创新实验班(学校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首届学生,当过三年党支部书记,他热爱且擅长足球、摄影、绘画、音乐,在每一个领域都闪闪发光。
他曾荣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基金委资助出国联合培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潘荣昊毕业后将前往自然资源部极地研究中心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无比盼望着投身科技前沿,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我惊喜于“派大星”博士有趣的灵魂和奋进的人生,准备结束对话马上开始写稿。
潘荣昊抬起头笑着问我:“您还没问我为什么要cos派大星呢!”
我哑然失笑,也暗暗惭愧,作为新闻记者的我“沉迷”于挖掘他身上的一个又一个宝藏,竟然连最重要的问题都没有提及。
经过潘荣昊的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美好故事逐渐浮现。
原来,cos“派大星”接受拨穗仪式是为了纪念他与挚友在地大相伴求学的12年,因为朋友喜欢海绵宝宝,所以他扮成了海绵宝宝最好的朋友派大星。
潘荣昊并不太善于言辞,甚至有些内向,但他当天眼光中的坚定和纯粹令人记忆深刻。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照过办公室暗色的玻璃,打在少年的身上,“我要扮成派大星,以此来纪念我们最好的大学生活。”
(二)
丰富的素材和闪光的故事总能迸发出无限的灵感,在结束采访后不久,一篇内容详实的通讯就写了出来。
学校新闻中心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的分工,彼时,我们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内蒙古出差,跟踪报道学校其他重要活动,看到初稿的第一时间,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晚饭,修改文案并开始紧锣密鼓的排版工作。
大家原以为“派大星”博士只是可爱的“显眼包”,细细了解才知道这背后的珍贵友情和动人故事,每个人的内心都深受触动。
在高校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其实很大程度上都背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学校记者本质上也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大众报道学校动态、塑造学校形象。这种使命感体现在我们选题策划、典型选树、素材挖掘和排版设计的方方面面。
我们期待着从这样一篇推文出发,侧面反映出学校低调内敛、包容有爱、尊重多元、重视发展的高校形象,从字里行间展现出浓浓的师生情谊和珍贵友情,体现聚焦科学前沿、矢志地质报国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情怀,也为学校毕业氛围营造、暑期高考招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求职就业引导等实际工作提供助力。
6月14日夜晚,我们远在内蒙古出差的同事完成了整篇稿件制作,她在微信给我的留言里这样写道:“这份稿子我边改边哭,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室友,又是为友情感动落泪的一天。”
是啊,每个人其实都是派大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中的海绵宝宝。高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情怀告诉我们:一定要讲好“派大星”博士的故事。
(三)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推文终于到了发送前的审核环节,我们另外一位同事编辑好素材,准备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期发布。
6月15日13:14,微信公众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布推文《“派大星”博士,找到啦!》,这篇群策群力、来之不易的新闻终于面世。我们特意选在13:14发布,意为“一日地大人,一生一世地大情”,我们通力协作、竭尽全力,把一个既身怀地质报国理想又葆有善良童真的“派大星”博士展现在公众面前,也完成了这份送给全体毕业生的珍贵礼物。
稿件发布后,引发全网热烈讨论。截至目前,推文总阅读量达8.3万余人次,近5000人转发分享,点赞数、在看数均创历史新高。
更令人惊喜的是,多家官方媒体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转发“派大星博士”的相关内容,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全网转发,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引发全网关注热议。令我们激动不已的是,我们还入选了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第十一期名单。
没有用心用情,感悟倾听,哪里来代表作?作为校园记者,我们见证了这篇稿件是如何从仪式上的一个“小插曲”演变成引发关注的“大制作”,也更加体悟到校园媒体之于育人事业的重要作用。
天河夜未央,漫漫复苍苍,我们的路还很长。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如何答好高校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答卷”,依旧是我们持续不断思考的问题。
作者:程子灏 林梦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