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敲门嫂”,敲门2年“敲”出浓浓邻里情
这群“敲门嫂”,敲门2年“敲”出浓浓邻里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在“水泥森林”里,对门相见不相识的现象并不少见,“邻里情”也在变淡。5月1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扬州仪征市真州镇红叶社区采访发现,这里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每天主动去敲社区空巢、独居老人的门,问声好,拉拉家常,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这一“敲”,就是2年。她们“敲”出了浓浓邻里情,“敲”出了文明新风尚,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叶敲门嫂”。
老人对远在浙江的儿子说:“能看到你,多亏了敲门嫂呢”
“王阿姨,您在家吗,我们帮你过来晒一下被子。”5月是换季晒冬被的好时节,5月12日上午,天气晴朗,“红叶敲门嫂”志愿服务队队员来到居民家中,帮助晾晒、收纳被子。当天,服务队一行4人来到红叶社区的奥林匹克花园、红叶小区,为8位独居老人晒被子。
5月12日也是母亲节,独居母亲思念子女更甚,部分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只能“闻儿声”,不能“见儿人”。“红叶敲门嫂”主动用自己的手机添加老人子女的微信,帮助老人拨打视频电话,老人们开心得合不拢嘴。在红叶小区87岁的刘贞美老人家中,“红叶敲门嫂”吴立琴拨通了刘奶奶儿子的微信视频电话。奶奶的儿子远在浙江,难得回来一次,奶奶自过年后就没有看到过儿子,十分挂念。看到视频那头的儿子,奶奶开心地拍起手来:“儿子,你看敲门嫂多好,特地来家里帮我给你打电话,以后我就经常能看到你啦。”据悉,当天,“红叶敲门嫂”还联合社区家庭医生,上门为老人们问诊、体检。同时,邀请理发师上门为老人们理发。
据了解,红叶社区是始建于2000年的老旧社区,常住人口55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三成以上,空巢老人不在少数。这些老人谁来关心?怎样关心?从2022年年底开始,社区工作人员不时敲一敲空巢、独居老人的家门,帮助老人代买生活用品、打扫卫生、洗衣晒被。很快,一支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女性微网格员、女党员、妇联工作者及热心女性居民组成的“敲门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她们做着常人认为微不足道的琐事,用爱心善心温暖身边老人孤独的心。
老人动情点赞:“做的好事说不完,真是贴心的敲门嫂”
记者了解到,“敲门嫂”是住在小区的常住居民,每位敲门嫂关怀户数不超过3户,确保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为老人提供及时、细致、周到的服务。服务模式分“想您所想”和“您说我做”两种。“想您所想”是老人的共性需求,如每日问候、每两日帮忙扔垃圾、每月上门理发、换季晾晒等;“您说我做”是个性化需求,只要老人有需要,随时打电话给敲门嫂。“红叶敲门嫂”服务队共有10人,最大的62岁,最小的52岁。
“孔奶奶,今天需要带点南瓜吗?我记得你前两天说想吃蒸南瓜了,正好这两天南瓜便宜啦。”5月13日早上,“红叶敲门嫂”孙福兰敲开红叶小区18-201孔文英老人的家门,帮她量了血压后,问奶奶中午想吃什么菜。孔奶奶非常感动,握着孙福兰的手不停称谢。孙福兰离开孔奶奶家时,顺便将她厨房、卫生间的垃圾都打包带下楼扔掉。据介绍,孙福兰退休前是一位人民教师,如今退休不褪色,依然在公益事业上发光发热。
今年87岁的独居老人孔文英家住二楼,腿脚不便,上下楼不方便,子女跟随孙辈住得比较远,较长时间才能来看她一次,孔奶奶老伴去世,一人独居至今,经济上虽不困难,但情感上孤单寂寞,自去年1月“敲门嫂”孙福兰的到来,让她平淡无趣的老年生活多了温馨快乐。孙福兰了解到孔奶奶是一位对知识有渴求的老人,经常为她读书读报,两人一起分享社会热点问题、美食做法、生活趣事。孔文英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福兰做的好事说不完,什么活都帮我干,真是我身边贴心的敲门嫂呀。”
百岁老太和“敲门嫂”成了忘年交,多年的心病没了
“敲门嫂”王凤珍今年61岁,退休后主动加入了社区“敲门嫂”队伍。她常常去奥林匹克花园小区长寿老人徐文英家探望老太太,老太太今年101岁了,身体挺硬朗的,但一直有个“心病”,就是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王凤珍了解到情况后,想了很多方法,最后决定从徐老太太喜欢的戏剧入手。王凤珍下载好戏剧,陪着老太太一起看,边看边聊的过程中,老太太越来越信任王凤珍。王凤珍抓住机会,向家庭医生学习保养身体妙招,分享给徐老太太。徐老太太越来越喜欢王凤珍,和她成了忘年交。在她的安慰下,老人慢慢放下顾虑,安心享受幸福晚年。徐文英的儿子说:“没想到我们的敲门嫂也和我一样,把我老妈妈放在心上。有这么细心耐心的好嫂子关心老妈妈,我更安心了。”
记者采访获悉,“敲门嫂”还联动仪征善行志愿者协会、真州卫生院、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社区多元专业资源,为有需要的高龄、失能、独居、残疾老人提供延伸服务。如定期家政打扫、电器维修、燃气检修等。“我是红叶社区敲门嫂,有困难跟我说,有事情就找我。”这是“敲门嫂”常对居民说的话,也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红叶社区通过“敲门嫂”收集到各类诉求89件,现已解决83件。下一步,将对“敲门嫂”志愿服务的项目立项、奖励激励、居民反馈等进行系统设计,推动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
通讯员 真萱 赵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