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时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直播购物,风头正劲的直播电商热潮悄然而至——

“直播经济”催生购物新模式

时间: 2020年05月01日06:53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20200501_7fb672229e091ea8a4313b6e4033c1fa.jpg

商家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线上带货。 本报实习记者 李京益 摄


  清新靓丽的服饰搭配、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眼花缭乱的化妆日用品……窝在沙发里看着网红电商直播,动动手指就能“买买买”成为很多人日常购物新模式。
  过去的一段时间,实体经济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很多实体经营者纷纷拿起话筒、手机变身主播,直播经济成为商家在逆境中突围的“救命稻草”。时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直播购物,风头正劲的直播电商热潮已然成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东风”,“直播卖货”时代悄然而至。

实体经营者摇身一变成主播

  “我们三个是大学同学也是合伙人,受疫情影响我们从大年初八开始在直播平台‘直播卖货’。老季负责写直播策划案和搭配服饰,唐唐负责收发货品和拍摄,我负责当主播。第一次站在镜头前我紧张的话都不会说,差不多一个礼拜站在镜头前的我才变得自然。”90后丛女士在太原服装城经营着一家服装店,特殊时期几个年轻人开始尝试“直播卖货”。从第一次直播不到十个人收看到现在上千名粉丝,从一件衣服也没卖出去到一晚上卖出30多件衣服,在“直播卖货”的过程中几个年轻人渐渐尝到了直播经济这块“大蛋糕”的甜头。“眼下商场虽然开门迎客了,但是客流量还是很少,目前,我们的销售额主要还是来源于‘直播卖货’。”丛女士笑着说。
  市民刘先生是一家经营水果茶店的负责人,3月20日复工后,惨淡的营业额令刘先生拿起手机走进直播间,开启了“自救”模式。“水果茶使用手工熬制蔗糖,让您喝的健康放心。方圆5公里内均可享受外卖配送,快快拿起手机通过美团搜索下单,来一杯热乎乎的奶茶吧。”刘先生对着镜头吆喝着。据了解,“直播卖货”以来,刘先生的店最多一天外卖突破100单。“身处大数据的时代就要用大数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直播为我带来的这些客源,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就成为下一个李佳琦了。”刘先生打趣道。
  据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该平台新开直播的商家数环比增长719%,每天有约3万新的直播商家入驻。直播商家的订单总量平均每周以20%的速度增长,成交金额跟去年同期相比翻倍。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已增长至5.04亿人,增长率为10.6%。预计2020年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5.26亿人。

购物新模式引消费者追捧

  锅巴、手撕面包、抽纸、电饭煲、四件套……市民小张通过视频向记者展示起近半个月她通过直播购买的“战利品”。“我所买的商品都是家里刚需,我比较青睐直播购物这种购物模式,一方面购买主播推荐的相关商品可以节省购物时间,能让我在短时间内选购最适合的商品;另一方面很多同种商品在直播间购买会比实体商超便宜不少,性价比更高。”小张认为直播购物不仅让她节省了很多开销,同时体验感也更强。
  “5、4、3、2、1,上链接!”对于有过直播购物经历的消费者而言,这样的倒计时再熟悉不过,作为一名“剁手党”,市民黄女士将其称之为“买单进行曲”。黄女士告诉记者,每次“买单进行曲”响起的时候就是直播购物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很多时候链接的商品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要去抢。为此黄女士还总结了一套经验,因为视频传播过程一般有10秒的延迟,早于倒计时打开购买链接一般都能抢到商品,要等倒计时结束再点链接一般都抢不到。
  “在实体店我总是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但在直播间不一样,很多卖衣服的主播都会将自己的身高、体重体现在直播页面,她们展示的服饰也都是搭配好的。我经常从一位身高、体重和我差不多的主播那里买衣服,回来的效果确实不错。”市民向女士说。在采访了多位有过直播购物经历的市民后,记者发现省时、省力、省钱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直播购物的原因。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1.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

直播购物警惕“挣快钱、卖假货”

  4月1日,知名“网红”罗永浩首秀直播3个小时,创造了1.1亿元销售额,累计观看人数超4800万人;4月6日,在“为湖北拼单”的网络直播间,央视主播朱广权和“带货一哥”李佳琦搭档,两个小时售出总价值约4014万元的湖北商品……
  疫情之下,在线下消费走弱的同时,线上消费却开展得红红火火。“直播卖货”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很多企业从线下经营转战线上营销,不仅降低了线下经营损失,甚至通过线上营销销售额还出现了逆势增长。
  然而,直播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直播平台在内容审核机制、监督管理上不够完善,让不少“带货网红”凭借着自身流量做虚假宣传,直播带的“货”存在假冒伪劣等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也跟不上。还有一些主播恶性“刷粉”,营造火爆销售假象。为此,消费者在通过直播购物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在观看网红“直播带货”时,除了关注“全网最低价”,更应以产品质量为主要考虑因素,从产品参数、用户评价等多角度考量是否购买产品,切莫落入那些“挣快钱、卖假货”的无良商家陷阱。

本报实习记者李京益

(责编:温文、刘洋)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四月春光好 红腹锦鸡爱意浓四月春光好 红腹锦鸡爱意浓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