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口罩、防护服企业复工率超七成

战“疫”下复工复产如何开展?

时间: 2020年02月13日15:23  来源:山西法制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伴随着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重要国计民生领域已复工复产,重大项目也开始返岗开工。记者在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正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保口罩等紧缺物资生产,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的受益面,确保疫情防控下的复工复产安全有序。

开工率几何?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立即复工复产

测体温、喷酒精、领口罩……淡淡的消毒液味道在空气中飘散,车间里机床运转起来。2月10日,复工第一天,广东一家电子企业迎来首批经过层层检测“关口”的数百名工人。这家企业将为医用器械提供关键电子元器件。

时值春耕备耕,山东滨州姜楼镇种粮大户杨秀平这几天电话订购了化肥等农用物资,正忙着在家检修农耕机械。

关键医疗物资、能源、粮食、交通物流……除湖北外,全国各省区市目前在逐步复工复产。

在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介绍,全国22个重点省份的最新数据显示,口罩企业复工率已超过76%,防护服企业复工率为77%,重点监测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率为94.6%,煤矿复产率为57.8%,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充足,民航、铁路、水运运输网络正常运营。

针对复工复产可能存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的潜在风险,有关部门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复工复产安全有序。

采用错峰上班、弹性工作制,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分级分类提升核酸检测等快速筛查能力;企业配备消毒液、体温枪等物资,为职工配发口罩等防护用品……一系列防疫要求层层压实。

丛亮强调,重要国计民生领域要立即复工复产,重大项目要及时返岗、尽早开工,其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暂不开工,疫情高发地区和非紧迫岗位可适当延期返程。

政策支持力度怎样?税费减免、金融补贴来支持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复工复产能为抗击疫情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和“弹药”,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果不复工复产,短期内将影响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疗物资供应,长期来看各类生活物资也面临短缺风险。”丛亮说。

税费减免、金融支持、房租补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机关到金融企业,各项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正在不断推出。

安徽省自2月10日起启动跨省和省内跨市客运包车业务,帮助农民工返岗;江西省提出系列举措,确保在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浙江制定出台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17条政策意见;辽宁省从五大方面出台25条具体措施,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

“30人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不超过参保职工总数20%的,可以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企业在停工期间组织职工参加线上线下培训的,可纳入现有补贴类培训范围;对已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患新冠肺炎的,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展期还款并继续给予贴息。

“在加强疫情科学防控的同时,最大程度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减少干扰因素,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明确表示。

口罩等物资供应缺口怎么补?复工、达产、扩能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各地对防护物资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口罩仍面临较大缺口。记者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还有近1/4的口罩企业尚未复工。

面对供需之间的“硬缺口”,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保障重要防护物资供应。

“要千方百计促生产,复工、达产、扩能。”欧晓理表示,要尽快实现满负荷生产;对有扩大生产需求的企业,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支持,争取新增产能能够早日达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办理有关资质、推动技术改造,尽快实现转产。

“还要从需求端想办法、下功夫,努力提高口罩的使用效率。”欧晓理表示,要加大进口采购力度,同时向全社会倡导按需使用、按功能使用口罩,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截至10日,全国通过公路、铁路、水运、邮政等运输方式向湖北地区运送的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达到了16.6万吨,运送电煤、燃油等生产物资68.8万吨。

有企业担心,疫情过后防护产品产能过剩怎么办?

对此,丛亮解释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财政部、工信部印发通知,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品种增列储备物资目录,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鼓励企业对扩大的产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转产。

新华社记者 白阳 刘开雄 董瑞丰

(责任编辑:马云梅)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赶制红灯笼红红火火迎鼠年赶制红灯笼红红火火迎鼠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