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乱象历来为人诟病。按照1月份教育部免试就近入学的精神,我省及各市相继出台2014年“小升初”政策。政策的具体内容怎样,实施效果又如何?经对全省11市政策做比对调研后,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2014年山西省“小升初”政策分析报告》
“免试就近”非自今年始但今年真做了
“免试就近入学”早在1986年就被写入 《义务教育法》,2006年重新修订并施行的 《义务教育法》再次重申这一原则,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象却愈演愈烈。今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我省及各市依此相继出台2014年“小升初”政策。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山西省“小升初”政策分析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认为,全省11市政策不折不扣强调了“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要求,充分尊重各市县实际情况,缓解了择校热潮。疯狂的择校和跨区抢生源不再明目张胆、遍地吆喝。
全省99.99%的公立学校采取免试入学方式,私立学校、公参民学校没有出现以往熙熙攘攘的考试场景。老百姓意愿被尊重的比例大大提高,弱势群体、特殊需要照顾群体得到应有关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军人家属、烈士子女、残疾人等均在文件中特别提出。
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变得更加容易。各市县都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升初”开辟了无障碍通道,有的在学区内解决学位,有的指定专门接收学校。
如何划片,能否择校需否测试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老百姓最关注6大问题。一是如何划片,片内能上哪所学校?二是片内入学需什么资格、证件?三是片内能不能择校?四是跨片能否择校,怎么择?五是跨区或县能上吗?怎么上?六是什么情况下需要测试,测试的内容形式有何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各市县都有哪些具体规定?《报告》对此做了总结。
多校对多校、多校对1校、直升成为划片主要模式。从11个市来看,太原市、大同市城区基本以多校对多校、多校对1校为主,其他市(县、区)城镇多采取分学区划片,乡镇农村以直升为主。
低门槛让想来上学的都有学上。全省“小升初”划片入学基本依据3种类型的资格凭证,一是以户为主,兼顾房产(阳泉、临汾、吕梁、晋城、长治、朔州);二是以房为主,兼顾户口(运城);三是户房一致(太原、晋中、忻州、大同)。随迁子女入学虽然要求提供相应资格证或协议,但这些都是进城务工家庭常规具备的。
择校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对于择校生,各市文件鲜有提到,尤其对于择校生指的是学区内择校、跨区择校还是跨市县择校,均没有明确界定。运城、晋中、长治“严禁跨区县择校”。太原、阳泉、吕梁、晋中规定,跨学区、跨县区择校不能享受优质普通高中到校指标政策。
初步建立分批分次的录取模式。全省“小升初”生源主要分有户有房、有户无房、无户有房、无户无房4类。对于不具备就近入学资格的,各市普遍采取相对就近分配、调配、分配到指定学校、随机派位等入学方式。
个别市县对“免试”解读存在歧义。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免试”是指“禁止任何形式的考试及变相考试”,目前全省公立学校基本实现了免试入学,民办学校以自主招生为主,也有个别市县进行面试、面谈、能力测试、编班测试或依据六年级成绩划片编班。如吕梁市民办学校可以进行能力测评和面试,太原市民办学校可进行面谈。
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平台进行录取,给暗箱操作设置了 “防火墙”,大大减少了超计划招生和借读现象,班容量也得到控制。
框架已搭建公平机制待形成
课题负责人、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汪华英表示,免试就近入学的初衷在于,保障城乡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平等入学机会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各地执行的政策看,虽然总体框架已经建立,但在细节落实上还远未形成公平机制。
城乡儿童的平等入学机会被户籍分成不同批次,机会平等打了折扣。在全省各市县,户籍仍然是入学及划分批次的主要门槛。尤其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无户”学生一般在第三批次或更后批次,属于调配或到指定学校就学。随迁子女大多被调配到弱校。
实际执行方案存在误读和偏差。面谈、素质测试等各种名目的“免试”方式还是想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一种生源选拔。“就近”也不应仅针对“有户籍”学生,而是指所有申请入学的学生。相对就近、调配到指定学校、分配等已经让“就近”变了味。
焦点不是有学上而是上好学
各地政策均没有提到对老百姓认可度不同的学校差异怎样统筹。“或许是不敢直击矛盾焦点,不敢直面百姓诉求,就采取了回避态度。”汪华英说,11市文件对此均没有明确表述,只有太原市提出 “学位严重不足的增加学位数量”,但增加多少,怎么增加,谁能占到,均未明确。
《报告》指出,近10年来,信息化工程和校舍建设的重点均在农村,但农村生源却一直以较大幅度流向城镇。适龄儿童在城镇上学比例占70%以上,农村不到30%。
“资源配置要跟着学生走,永远不要期望学生回流。”《报告》建议,树立大区域统筹理念,将群众需求较大、诉求强烈的学校每年拨出一定比例的学位共享指标供应到其他学区,并将市区、城区的交叉区域确定为“公共就学区”,附近孩子均可享受就近入学。
择校属正向行为关键在引不在堵
“在优质资源有限背景下,通过政府分配取代自然博弈,是不是一种新的不公平?”汪华英表示,遏制择校热,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才是硬道理。均衡发展的过程就是特色形成过程,而不是千校一面、过度标准化。
“小升初择校是一种正向行为,关键不在堵,而在引。”《报告》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建立一种统筹分配与选择的平衡机制,让老百姓学会使用选校规则,逐步达至人人都能自然升入最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校。
《报告》建议,制定全省基础教育选校指南,为老百姓提供选择的基本依据。指南框架要包含选校原则、方式方法、学校特点、可收学生名额、特色学校的入学条件、办理时间和手续等,并将所有学校按照统一指标体系进行客观排列;提前一年将学校招生规模、名额和选校指南发给家长,并在相关网站公示,引导大家做出理性选择。
同时,政策制定要更多倾听百姓诉求。“就近”不仅要考虑距离远近,还要考虑情感就近、工作就近等。
本报记者 邬帅莉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