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行进山西·精彩故事】山西首位“国医大师”吕景山:“我最想把毕生所学传承下去”

时间: 2014年12月15日00:43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开栏语】
    “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鲜活实践,是新时期我国新闻战线的一次重大实践创新。“走转改”活动开展三年多来,新闻宣传工作呈现出清新务实之风,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行进山西·精彩故事”专栏,用真实具体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新闻语言和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32年前,他编写出版的《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一书荣获当年中医类图书中唯一一个一等奖。32年过去了,这本书已经修订过5次,发行量接近15万,至今风行于世,他首创“对穴”,填补了腧穴配伍文献的一个空白,他首次在针刺手法上提出了“无痛进针,同步行针”……
    今年10月30日,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80岁的山西省著名老中医吕景山,因其一生在学术上取得显著成就,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成为山西省首位国医大师。
    12月10日,在吕景山教授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被尊称为“国医大师”的老人。
学中医,缘于幼时身体差
    吕老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气色很好,年过八旬的他言语不多,但每句话都透着国学和中医的睿智。
    “我这一生,赴京领奖这是第二次,我这辈子做的事就是4个字‘对药、对穴’。”吕景山意味深长地说,“对药”又叫药对,古人原以单味药立方,即谓之单方,后来体会出药物之配合应用,尤其是两味药配伍运用,其效更彰。“对穴”亦是同理,根据不同的穴性成对取穴,疗效更著。
    谈及自己的专长,老人话语多了起来。“万事万物,都是有阴有阳相辅相成,我做的便是找到它们合适的‘对子’。”
    吕老多年来一直居住在一栋老式宿舍楼内,家具陈设都如同他的老友一般,家里的地板是由两种颜色拼接而成,是后来破了又补上的,墙角的墙皮因为年久而卷了起来。“有我的老书柜和老书桌陪着我就够了。”吕老微笑着指着自己用了几十年的书柜。记者看到,书柜里陈列着各种中医药书籍,还有吕老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
    吕老说,学中医,缘于自己的“差”身体和外祖父。
    吕老小时候脾胃不好,吃东西很少。6岁那年,眼睛突然红肿,痒痛,每天早上起来眼睛都睁不开,这个眼病一闹闹了四十多天。当时村里的一个老太太,用一根绣花针帮吕老治好了病,这件事让幼时的吕老对学医产生了兴趣。
    吕老的外祖父在河南大槐树村老家开诊所,还是村里的名医,吕老小时候得过一次中耳炎,当时没有什么好办法治,外祖父就给他弄石榴花加上冰片研为细末往耳朵里吹上少许,果真治好了。过去不管大病小病,都是靠土方土法来治,得了伤风感冒,没有药,就用那个“地肤子”,扫地用的那个大扫帚上的扫帚籽粒,加上生姜熬了以后再放点红糖,发发汗。当时许多村里没有医生,也没有医院,吕老亲眼看到缺医、少药、人才匮乏这么一个现状,另外也是为了继承外祖父的事业,他选择了学医。
    1956年,吕景山被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成为该校首批中医学生。当时学校初创,设备简陋,师资匮乏,但他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捧着中医典籍钻研,那些在常人眼里晦涩难懂的穴位、经络、中草药名,在他眼里都是活生生、有灵性的东西。他的这份勤奋、好学,让首任教务长祝谌予教授看在眼里。毕业实习时,学校实行导师制,祝谌予成为吕景山的导师。
“俩恩师,成就了现在的我”
    “在学医的道路上,我遇到了两位恩师——祝谌予先生和有‘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盛誉的施今墨先生,是他们成就了现在的我,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学问、医德让我毕生受用。”
    当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的时候,祝谌予教授将自己办公室的钥匙交给吕景山,给了他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吕景山因此有更多机会向恩师请教。祝教授白天带他出诊,晚上给他讲中医经典、名家医案和心得体会,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1961年,经祝谌予教授引荐,吕景山拜施今墨先生为师,侍诊左右,聆听教诲。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吕老感叹,学中医没有捷径可走,虽然有名医教导,仍需要钻研,善学巧学。
    吕景山曾私下里请教同为施老门生的祝谌予教授:“如何才能把施老的医术学到手?”祝教授笑答:“只能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学习必须先从形似开始,一丝不苟、循序渐进,认真体会老师的思路、治疗风格和用药特色。如果模仿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说明已由形似向神似转化,自己再进一步总结规律,掌握精华,融会贯通。
    吕景山介绍,施老用药自成一格,经常开出二三十味药的“大方”,却配合得体,法度严谨,这绝不是简单模仿能学会的。祝老的经验之谈,让吕景山静下心来踏实“模仿”。施老出诊,总会带着吕景山,这也让他有机会从临症诊断中汲取营养。为了不错过施老诊脉、用药细节,吕景山身上常年装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记录。这个习惯,吕老一直保留到现在,自己看书总会随手记笔记,出诊时听到一些偏方总会随手记下,自己琢磨。
    在跟随施老学习期间,吕景山将施老常用的百余对“对药”整理成册,又增补了“对药”百余对。这就是在中医界颇有影响的《施今墨对药》的雏形。此后20多年,吕景山边临症边研究,逐渐将药对增至
270多对。施老的“对药”理论,为吕景山打开了另一扇中医学的大门。吕景山曾学过针灸,研究“对药”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发现了“对穴”的规律,并形成了独特的取穴、针灸手法。多年后,女儿吕玉娥等传承人将吕景山撰写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充实,定名为《吕景山对穴》。
    “从医60年,我只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尽心治疗每个病人。”对“国医大师”称号,吕老显得很低调。他现在依旧白天应诊,下班后静心把看过的病人在脑海里过一下,哪个方子开得可以,哪些还需要改进,必要时准备复诊时的处方。
    “行医几十年来,施老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那就是‘经验要从点滴积累做起,要多临症、细观察、详记录、勤整理,学会用辩证法去指导临床’。”吕景山从恩师们那里学到了精髓,一直保持着“敬命求慎”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位患者,前来求医的患者既有一国首脑,也有普通百姓,即使是一些素未谋面、来信来电求助的患者,他也会耐心分析病情,对症施治。
多临床,经验对中医很重要
    吕老告诉记者,获得“国医大师”称号,意味着自己扛起了更多责任,他念念不忘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1975年,我省组建援助喀麦隆医疗队,吕景山被选为随队针灸医生。在喀麦隆,他救治患者4万余人次,为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的喀麦隆总理保罗·比亚操劳过度,患上失眠和神经衰弱,西医疗效甚微,吕景山针灸治疗3次,便恢复正常。还有一名年轻的工人遭老板批评后,一时说不出话来,吕景山扎了一针便好了。2006年,年逾七旬的吕老赴香港讲学,恰逢香港中医界搞义诊,他毅然推迟返回,积极参加了义诊。到现在,他传帮带的徒弟已经有50多人,遍布全国。
    吕景山经历并见证了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有着自己的思考:过去中医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学校培养、师带徒和自学成才。施今墨先生曾在北京先后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了600多人,这些人解放后都是国内中医界的栋梁之才。中医学习,学派的传承很重要。如此,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才能一代代传下来,并得到发扬光大。
    多年来,吕老将临床经验整理成册,出版了一些著作,其学术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医人。吕景山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后,吕老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渠道指导年轻人,并以“师带徒”形式传承临床经验。
    “中医的生命是疗效,中医的希望在基层。”多年来,吕老深感我国缺乏实用性中医药人才,培养一批针药兼修、精于岐黄、诚以济世的中医全科医生,是他的心愿,但令吕老感到忧虑的是,有的徒弟拜了师,连药方都静不下心来抄,不愿意跟老师出诊,“这样,怎么可能悟到老师的处方与辨证窍门。”“在写临床经验总结专著时,我就深有体会,作为老师的有些思路不是靠书写就能传达明白的,需要师徒在共同临症过程中体悟。”吕景山说,自己干了一辈子中医,就希望中医能一代代传承下来,能消除社会对中医的质疑甚至偏见。
    “中医学好有窍门:早临床,多临床。经验,对于一个医生经验太重要了。中医学得好不好,理论学了不算,合格不合格,要看临床。”吕景山教授说,不论是研究“学”,还是研究“术”,均宜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工作,忠厚诚实做人。

本报记者高芳芳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