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大同展览馆两年“走”了1400米

这个占地1.8万平方米的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昨日全部完成 在国内外建筑物平移领域创下多个纪录,已申请基尼斯世界纪录

时间: 2014年12月10日02:06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20厘米,10厘米,5厘米,……到位!”12月9日上午10时30分许,大同市展览馆平移现场,18台千斤顶推动着13800吨建筑物徐徐移向终点。经实时监控系统数据显示及到位后的实际检测数据综合分析,最后平移的展览馆一区(原大同市博物馆)到位坐标误差在2厘米内,各项技术、安全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至此,历时两年多的大同市展览馆整体平移工程全部完成。平移后的大同市展览馆将完整保留原结构风貌,坐东朝西屹立于古城墙边上。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曾有“小人民大会堂”之称

    大同市展览馆建于1969年,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位于当时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路北。展览馆坐北朝南,由于其外观酷似人民大会堂,因此在当地有“小人民大会堂”之称。建筑物造型呈“H”字形,有12个展览厅、1个会议大厅,均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刚建成时,名为“毛泽东思想万岁纪念馆”,现在,展览馆墙壁上“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红色标语仍在。
    1972年,展览馆西侧部分改建为当时大同最大的商业场所红旗商场。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红旗商场在大同人心中有着显赫无比的地位,以至于此后,“展览馆”这一称谓逐渐被人淡忘。上世纪90年代末,国营的红旗商场终结历史使命,之后当地政府出台有关恢复其文化功能的决策,大同市图书馆、大同市博物馆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入驻,使这里成为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三馆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场所。
    2012年,大同启动古城保护修复计划,在展开西城墙修复工程时,因展览馆处于古城西城墙轴线及瓮城的修复范围内,为同时兼顾名城保护与历史建筑保护,大同市政府广泛征集专家、市民意见,并进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对这一地标建筑进行保护性整体平移。

    该工程在国内外建筑物平移领域创下多个纪录

    平移工程由上海先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工程于2012年6月16日启动,按照专家论证后确立的实施方案,将展览馆分为五个区域进行分体平移旋转。
    2012年完成了五区(原图书馆)平移前的准备工程并向东平移了1.09米,迈出了平移的第一步。2013年,完成了行走路线最为复杂、平移距离最长、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五区平移旋转工作,五区到达预定新址,且各项技术指标稳定。2014年,二区(原城乡规划展览馆西厅)、三区(原城乡规划展览馆正厅)、四区(原城乡规划展览馆东厅)先后平移旋转到位。加上9日到位的一区,展览馆累计平移直线距离约为1402米(不含旋转位移),并分别旋转90°,迁移总重量(含托盘结构)约57768吨。
    记者采访获悉,这项平移工程在国内外建筑物平移领域创下了体量最大、平移量最大、行走路线最长的纪录。上海先为公司已向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总部提出申请并等待验收。

    大同展览馆平移牵动着许多市民的心

    大同市展览馆的平移牵动着许多市民的心。9日的平移现场,不少人前来目睹到位的一刻。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迈着“碎步”挪动了1400多米后,又“转身90°”,66岁的退休干部张正军颇为感慨,他说,这里承载了老大同人的记忆,也记录了大同社会发展中的一段重要历史,“要感谢政府顺应民意将展览馆保存下来。”
    在大同当地的网络论坛上,展览馆平移到位也成了当日的主要话题。网友“大同诚仔”对平移的意义很有见地,他说,应该跳出平移看平移,不要看做单纯为城墙让路,“应该把展览馆平移看成是大同乃至山西又一旅游产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爱好者参观和品鉴,而绝不应该把他当做普通建筑物。就平移看平移,这件事情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特写

    “大块头”这样平移

    如此大体量建筑物的平移在国内甚至在国外也前所未有,那是什么“魔法”将这个大块头进行了乾坤大挪移?
    根据现场工程指挥人员的解释,大同市展览馆正好有5道沉降缝,施工中利用这5道沉降缝把建筑物分成5个部分逐个进行平移旋转。首先对建筑物进行必要的安全加固,然后在结构物适当位置新做一个钢筋混凝土“托盘”,使“托盘”体系与结构物成为一个整体;在合适的位置做一个新的基础,把建筑物通过设置移动装置,托换到新做的基础上后,让建筑物与原来的基础断开,使得建筑物与托盘形成可移动的单元体,再用设备推动“托盘”在设计的轨道上移动,最终沿着既定的平移、旋转路线到达新址,再完成其与新址基础的连接等后续处理工程。

采写 本报记者 郭斌 摄影 陈旭东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