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县心连心家庭图书馆馆长张小宝,爱书藏书40年,进而创办了3万余册图书的家庭图书馆——
写在前面的话
书是爱书人的本,书是爱书人的魂。为了书,他与烟、酒、肉不沾边;为了书,他穿别人穿旧的衣服;为了书,他给人干活可以不挣工资只挣书;为了书,他到废品收购站和纸厂找书高价买回;为了书,他到河滩和山上捡拾树根和奇石,卖掉才敢逛书摊……
他就是张小宝,一个爱书如命的庄稼汉,一个创办了家庭图书馆的人。
麻田,烙着红色历史的左权名镇。山清水秀,素有“太行小江南”的美誉。
张小宝,麻田村人。个子不高,两手老茧。脸上朴实中略带斯文,目光炯炯却沉着淡定。腿脚上常沾着土星儿,地道的农民样儿。
年近花甲的他,爱书藏书40年,创办3万余册图书的家庭图书馆。
深秋时节,天高气爽,层林尽染,踏着厚厚的落叶,笔者专程拜访了张小宝。
成了读书迷和藏书迷
上世纪的战乱和饥荒,让山西接收了大量的外来移民。成群结队的移民当中就有张小宝的爷爷。爷爷逃荒的担子里没吃的没穿的,只有两箱书。祖爷爷在祖籍地河北的一个几千口人的大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秀才,他给不了子孙丰厚的财产,只传下祖训“耕读传家”。麻田接收了他的后人,也延续了这股文雅的文脉。
张小宝在家门口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上高中时,幸遇几位从北京名牌大学下放到麻田教书的老师,在他们的影响下,张小宝也成了读书迷和藏书迷。不管多忙多累,每晚都要挑灯夜读。高中毕业前3个月,学校正缺一个民办教师,校长点名要他,他没当完学生就当上了老师。从此,他就成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土秀才。
张小宝当了10年民办教师,之后到附近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工作。本来上级要给他进一步落实工作的,可他背着铺盖进了城却没了下文,他便从此失业。农转非让他失去了自己名下的土地,只能靠耕耘妻儿的几亩薄地来糊口,用写字绘画的手艺来养家。
书胜灵丹药
不知什么时候起,麻将声、打斗声、酗酒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生活富裕了,却男人没了方向,女人没了本分……
这样的情景何止是打破了宁静?他思来想去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引导村民读书。农闲时、听说有人在家养病时、过年过节时,他根据个人兴趣和性格所好,把书亲自送到人们手中。一次、两次……一年、两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张小宝成了村上矛盾纠纷的义务协调员,谁家有了事都想跟他说。他总是以和为贵,爱为始,情为终,准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力不从心时,他就找出对方能读懂的书,一半央求一半引导地让他们读书。不少人手头的书还没读完,心头的疙瘩已在不知不觉中解开。
有一年夏天,他亲眼看着长大的一个男孩,因为跑运输没挣到钱,对象也吹了,父母又经常争吵,多重打击之下男孩抑郁了。张小宝试着给男孩看书,隔三差五还去和男孩交流看书体会,顺便给他带本书。初冬的一个早上,男孩的娘提着一大袋烧饼来到张小宝的家感谢他,说几本书果真治好了孩子的病。如今男孩虽然挣钱不多,但懂得孝敬父母,父母也恩爱如初。
村里有一个年轻人,财大气粗后就开始横竖不饶人。张小宝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接近年轻人,见年轻人对毛泽东主席的故事感兴趣,就把关于毛泽东的书让年轻人看。年轻人一看就上了心,几年之后几乎成了研究这方面历史的小专家。
自从和书结缘,年轻人就再不粗声大气地说话,更没有和谁大动干戈。不仅他读书,还叫来他的哥们儿弟兄读,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读书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悄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家从大人到孩子,穿衣只要整洁不要时髦,每顿饭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不知什么时候起,他的孩子省下零用钱帮助困难同学。张小宝知道后哈哈大笑。
小人物走进大世界
从1974年到1996年,张小宝积攒了近3000册书刊。1997年春天,张小宝将自己的藏书以民间图书馆的形式,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场所就是张小宝的家。
2002年,左权县仅有4家文化大院,张小宝是其中之一。2010年,张小宝参加了在北戴河举行的全国民间图书代表大会。张小宝是全国100家之一。
张小宝的家庭图书馆,如一个培植多年的花圃,一下子将满园的奇花异草展示在世人面前。以前是他主动请人来看书,2010年以后,是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者从县内外扩大到省内外,直至京城内外。
张小宝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热衷于文化事业人士的大力支持,左权籍在全国各地工作的以及离退休的、还有在山西工作的前辈和领导,对张小宝的家庭图书馆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帮助。捐书从全国各地陆续而来。书类贯通中西,纵横古今,包罗万象。从3000册很快发展到3万余册。这让张小宝感激万分又欣喜万分。
2010年,张小宝自筹资金30万元,把家里的平房翻盖成了二层小楼。一楼是阅览室和陈列室,3万多册图书填满了书架、书柜。使用面积由原来的几十平方米增加到520平方米。新添的藏书室可容纳6万册图书。他给图书馆挂了块温馨的牌子——“心连心家庭图书馆”。
二楼是 “农耕民俗博物馆”,摆放着他珍藏多年的老衣柜、纺车、油灯、解放前的农民识字课本等。以后他还将继续收藏老家具、老用具、古书、古画、老照片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他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从那年起,张小宝的小院热闹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村民走进图书馆和小展馆,尽情翻阅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观赏展馆的展品。山西长治、黎城,河北涉县、武安等地的爱书人士也闻讯前来参观。
2011年,张小宝在挽救国学文化的公益人士支持下,将350余册《弟子规》分发到麻田小学的师生手中。又在全国民间图书调研组的支持下,在麻田小学建立了读书角,给每个班级配备一个小书架,然后针对不同年级配备不同图书,让学生自由管理、自由阅读,定期交流评比。由一个个学生带动一个个家庭,再由家庭带动邻居、亲戚、朋友,形成一个个读书圈,像星火燎原一样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张小宝又和“西部阳光基金会”主办的“西部阳光行动”合作,将北京几个大学的志愿者联系到麻田中学,做寒暑假支教服务。一些学生就住在张小宝的家。张小宝的爱人申彩凤全力以赴、不求回报地支持丈夫的公益事业,她早起晚睡地做饭,收拾房间,让志愿者们宾至如归。
2011年,张小宝应邀参加北京大学、中国图书学会联合发起全国民间图书论坛,会上他做了主题发言。
2012年,张小宝应邀到杭州参加国际图书论坛。国内外共300家同行参会。中国18家民间图书馆中推出3家作为试点,张小宝的图书馆为其中之一。他的观点和见解得到与会同行的高度赞赏。
相关链接
张小宝关于书的言论
“希望有那么一天,图书馆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像车站、商店、医院一样必不可少。读书像男人喝酒品茶,女人梳妆穿衣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认为一读书就没钱了。有的人解决了温饱还不读书,以钱为荣。这是可怕的事情,应引起警觉才是。”
“早年的中国,即便是山庄窝铺,人家的门楼上也刻着‘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等字样,可见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远流长。”
“文化覆盖不是把图书放在那里就可以了。而是要让每一本书像吃饭一样吸收进人们的精神里、心灵里。”
“人,累不死困不死,精神空虚则会死。人在物质贫困时期需要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人在丰衣足食之后,更需要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否则就会陷入奢侈和欲望的泥潭。”
“无论富人、穷人,都需要读书。人的幸福感不是以穷富来衡量的,是从读书过程中感知的。读书的过程是享受美的过程,人性美、人情美、大自然之美,尽在其中。”
“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精神成长史。好思想、好习惯、好品行,一来源于父母,二来源于学校,三来源于读书。”
“有了电视、电脑,是不是就不需要读书了?电视用来娱乐,电脑用来工作,而读书带来的是自由、无限的思考空间。思考是所有业绩的开端。”
乔叶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