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别了,我的苏式小楼 别了,我们的旧时光

时间: 2014年10月23日03:51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10月21日,在万柏林区和平社区的和平小区里,一大早,人们就听到挖掘机的轰鸣声,10号楼在轰鸣声中倒下,这是小区正在进行的棚户区改造的拆迁现场,共有17栋700多户居民搬迁,约占小区总居民数的一半。与其他棚户区不同的是,这里拆除的老房子,都是苏式风格的小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样式楼房,承载了小区几代人的安居梦想,如今被列入改造计划,将来会被现代化的高层住宅楼所取代。
    这些老房子因其独特的历史风貌,还有曾经舒适的居住环境,给了居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苏式小楼即将被拆,居民们依依惜别。

    A 苏式风格设计不符合现在居民生活需要

    早上9点,和平社区副书记吴美芳来到小区,检点小区的拆迁。面临拆除的是17栋苏式小楼房,这些楼房风格统一,楼房不高,大多3层,最高的4层,苏联人设计。楼房顶端一溜熏得乌黑的排烟道,彰显着苏式建筑的用料实惠、宽大沉稳。
    吴美芳曾经也住在这里,她带着记者随便走进几户已经搬走的居民家中,楼道里很黑,光线不太好,每层都有两三户的入户门,“这种楼房转圈都有房间,所以楼梯被包围在中间,都很黑,有些楼的楼梯还是木头的,走上去咯噔咯噔地响。”吴美芳说。
    走进一户居民住宅,一进门就是两个卧室,房间朝北,一扇窗户,光线也不好。记者注意到,房屋的层高很高,有3米3,这么高的房子冬暖夏凉,住着一点也不憋气,就是厨房和厕所是共用的。房间里也没有厅,不符合现在居民生活的需要了。做饭要抢时间,上厕所要排队。最让居民们不满的是,每间房子的窗户都很小,采光不好,好多人家都改造了,把窗户加大。
    挖掘机还在不停地拆着楼房的中段位置,旁边的一辆洒水车亦步亦趋地配合着,当楼体倒塌扬起灰尘时,高压水枪就直接喷出水柱将扬尘压制住。这是拆除工作中采用的新措施,以减少灰尘,给居民尽量保持良好的环境。
    正在指挥施工的工程师王浩告诉记者,虽然当时这些房子建造得非常坚固,抗震性能也很好,但是毕竟有年头了,居民的房间改造过的地方太多,有的已经成了危房,拆的时候能看出来。
    “其实真正的苏式建筑风格,有许多讲究,比如三段式结构、三角形拱起屋顶等等,要求很多不说,还有比较注重细节,但是目前看不出来,都不是很明显。“咱们现在拆的房子,严格来说是苏式设计风格,这种房子原本是给单独住户设计的,但是现实原因住成了大杂院式的筒子楼,超出了设计范围,破败速度加快也在情理之中。”

    B 一住四五十年两户居民都说不舍

    记者和吴美芳出了楼门,迎面遇到居民赵丽萍,她是小区里还没有搬走的30多户居民中的一家,吴书记提醒她拆除工作已经开始,这两天一定要注意安全。
    37岁的赵丽萍一面答应着,一面有些伤感地看着工人们进进出出,“我是厂里的子弟,从小就在这里长大,这样的老房子住习惯了,真舍不得搬。”赵丽萍说。
    楼内一套单元房里,大都住着两三户人家,最多的单元里要住4家人,大伙共用一个卫生间和厨房,自家吃什么,邻里都看得一清二楚,轮流打扫公用区域的卫生,“中午回来紧张得跟打仗一样,都是抢着做饭,赶紧做完,好让下一家开始,卫生间也是,天天排队。”赵丽萍说,客观条件改变不了,时间长了,家家户户关系处得特别融洽。
    她家里的水龙头是“老古董”,厨房的铁皮水池子连着铁管子的一套上下水设施,她姥姥说自从1962年家搬进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直没有换。不光是对东西有感情,这里的人也让她割舍不下,赵丽萍在这里长大、结婚、生子,同学和亲戚们也大都在这一片,她说自己三十四年了,还从没有想过不在这里住是啥样子。
    从小各家相处融洽,互相照应,“谁家吃啥好的,在家里吆喝一声,邻居就都去了。”这些都是她最美好的回忆。“现在每天还有不少已经搬走的老邻居,回来看看拆迁情况,顺便在楼前合影留念。”
    在74岁的王秀梅老人家,老人一再念叨:“房子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没有不好的地方,让我们搬到高层给套大房子,我也不想搬。住了几十年,有感情了。我和老伴每天还是念叨1958年刚搬来的情景,现在都在搬,我们想再住住,多看看这里。”
    王秀梅老人喜欢的是这里的环境幽雅,院子里绿化非常好,除了各家自建的小平房有些碍眼之外,窗户外面都是粗壮的大树,也让老人出门很容易找到休闲的落座之处。
    社区主任王惠介绍,小区里面老年人口占到将近四成,这些苏联风格的小楼符合老人的需要,楼层不高出入方便,邻里相望,谁家有个啥事情,很快就能招呼来邻居,加之从黑发住到白头,更是老人们非常留恋的原因。

    C 17栋楼房的平面分布像俄语“和平”的字母形状

    社区副书记吴美芳介绍,曾经开展房屋普查登记时,这里的17栋楼房,她们绘制了平面图,当时有人发现,17栋楼房的平面分布,好像是俄语中“和平”单词的字母形状,所以得名和平小区,这一整套资料她们还保存着。
    在小区的小广场上,两侧相对着的7号楼和11号楼,是居民感觉最有苏联味道的,两座楼都有5个单元,两边的两个单元有3层高,中间的3个单元有4层高,两侧对称,左右完全一样。进了楼里,每个单元的每层楼,都住有8户居民,4家人共用一个厨房。
    每家占的房间大小也不一样,最大的有十四五平方米,最小的才12平方米,有的居民家甚至是三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也有居民合套居住,就是将两间房子打通,不过也是少数。赵丽萍家住在一楼,好处就是在窗户上又开了一个小门,把阳台隔起来当成一个小家来居住,一室变成了两室,就这样她也是感觉非常不方便,结婚5年都没有敢要孩子,直到又要到了一小间房子,这才生下了孩子。
    对比于屋子里的狭小,楼外却特别宽敞,17座楼房在这个小区里错落有致,除了一些楼房是连体结构外,楼与楼之间的距离都在30米左右,楼前有砖砌起来的花池,楼宇间种了不少树木,都比较粗,“这些树的年龄比我还要大,我们在这些树上拴过晾衣绳,还挂过吊床,在太原市别的地方估计不多见吧。”居民赵丽萍笑着说。

    D 苏式设计的楼房需要保护起来吗?

    和平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有居民来社区咨询过这里的楼房是否属于苏式建筑,能否被列为文物,社区联系到有关部门了解到,这里不在苏式房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现场,负责这里改造的晋机物业负责人郭师傅表示,这里的楼房分别建成于1950年和1952年,现在这里17栋楼,多数楼房已经出现屋顶漏水、管道老化、下水堵塞等问题,物业一直在满负荷进行维护,但是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特别是一些需要加固的地方,所以惟有改造,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对此,记者采访了万柏林区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上世纪五十代,苏式建筑在太原市厂矿区大量出现,太原市现在已经有矿机的享堂片区、柳溪街的十三冶片区、万柏林区的重机九幢巷片区,挂牌保护了苏式小楼房,和这里大同小异,而且这些已经挂牌的地方,房屋完好程度都比这里要好,已经有了标志性的标本小区。这里属于按照苏式风格设计的楼房,并非苏联专家施工建造,加之危房程度较重,所以不属于文物,也就是说,可以进行棚户区改造。

本报记者 吴学强

    数字档案

    17 这次拆迁的共有17栋居民楼
    736 拆迁需要搬迁的居民总数为736户
    4 拆除的楼房中最高层数为4层,共有两座,其余的皆是3层
    15 拆除的楼房中,面积最大的单间为15平方米,最小的12平方米
    64 这次拆除的楼房中,最早的建成于1950年,距今已有64年

    城市档案

    太原的苏式小楼

    太原市现有的苏式建筑,主要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友好的政治化时代产物,在市区北部和西部大型企业宿舍区采用较多,其中真正由前苏联人参与和制造的并不多,其余只是仿照前苏联的风格。在当时中国,苏式建筑作为一种舶来品对当时的建筑影响巨大,很多建筑都是借鉴苏联的设计风格。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规定,必须要与历史事件或者历史进程有关,或者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代表性,或者是几年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而建立的。太原市现在保存较好的有矿机俱乐部、矿机21栋等。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