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城中村租住户生活环境扫描:忍受艰苦是为了能早日离开

时间: 2014年10月22日04:24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这是一种迥异于都市的存在。在高楼包围下,在透不过光线的“握手楼”之间,原住民与外来者们各取所需。在这个地方,很多人留下是为了有朝一日离开,很少有人会在意租住的房屋多么局促,屋外的垃圾堆是否又高了……就是这一个个普通人,组成了现实中的城中村——一个生存环境不佳,却寄托着无数人梦想的地方。太原究竟有多少人生活在城中村,省委书记王儒林之前在太原调研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太原的城中村再加上棚户区的居民,占全市总人口的33.1%,也就是说,截至目前,太原市有1/3的城市居民住在城中村。10月17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某城中村,采访那里的住户,近距离接触他们的生活环境。

    1阳光越来越少住久了就习惯了

    老方是太原市小店区一城中村的村民,年过五旬,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记者第一次去老方家,是十多年前。那时,记者刚刚大学毕业,就租住在老方家。
    当时,老方家的房子只有两层,一层是一间网吧,二层的房子供全家人居住和对外出租。网吧门前就是家里的小院,院里除了卫生间,还可以让租客们放自行车和一些杂物。天气好的时候,老方和租客都会在院子里聊天或者晒太阳。
    大概七八年前,老方开始在院子里盖房子,六层楼很快就拔地而起。10月17日,记者再次来老方家时,这座六层小楼已经被改成了日租房。老方一家住在三层,记者敲了敲门,没人应。
    见记者敲门,对面楼上走出一个30多岁的女子。女子是吕梁人,姓高。她和丈夫以每年20万元的价格,从老方手里租来了这栋楼房,主要经营日租房。女子所在的登记室,就是记者当年所租住的二层楼。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座二层小楼,并没有拆掉重盖而是留了下来,与后来盖好的楼,共用一个楼梯。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二层小楼,与前后两座高楼之间的楼距,都不超过一米。坐落在两座高楼中间,这座二层楼基本没有采光,大白天也得开着灯。记者以需要长期租日租房为由,与女子攀谈起来。一间有4张床的大房间,长期租每月需要650元,按天计费需要80元。
    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栋房子共有40多个房间,基本都是能住两个人的小房间。按每年总租金20万元,每个房间每天的租金大概就是13.6元。而每间小房间按每天租金40元算,其回报可谓丰厚。而老方一家,在村里还有一处同等规模的小楼。按此计算,老方一家每年的最低收入有40万元。
    守着不算低的收入,老方及高女士两家,都还住在这终日见不到光的房子里。“房子没有采光,住着不舒服吧?”记者问。“房东家也一样,他家在三楼,也没啥采光。住得时间长了,就习惯了。”高女士一边指着房东家紧闭的窗户,一边说。
    记者走出老方家已经是上午11点,门口一条两米多宽的小巷里,没有一点点阳光透进来。
    距离老方家不远的一条小巷里,暖暖的阳光透过一座座高楼,正照在一户居民家门口。房东和几个租住户,正围坐在一起晒着太阳。“幸亏对门没盖房子,不然连这点阳光也找不到喽……”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

    2打工多年后终于住上了有窗的房子

    留下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离开,这是城中村租住者的终极目标。女孩小贾,23岁,在太原市一家培训学校上班。小贾租住在某城中村,已有三四年时间。刚到时,小贾租住的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屋里只能摆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说是房间,其实只是个小黑屋——没窗户,只有门上的一块玻璃能透进来一点光亮。如果白天在家,必须得开灯。
    那时,每年的10月份,都是小贾最难熬的时间。天气已经开始变得阴冷,却还不到供暖的时候。房间里阴冷、潮湿,还泛着潮味。每天下班后,小贾都会呆在办公室里不想回家。能晒到太阳的办公室,比终年照不到阳光的出租房要温暖很多。
    去年年初,小贾从不透光的小黑屋,搬到了一间有窗户的房间,每月的房租也从300元涨到了350元。这间新屋不但有独立卫生间,还有一个可以透光的窗户。窗户外,是人来人往的楼道。虽然有窗户,房子却还是不通风。只有当外面狂风大作的时候,才能有微风透过窗户吹进来。前些天,小贾订了婚。她和未婚夫几经选择,最终选了一间15平方米、带卫生间的单间。干净的床单,整洁的书桌,还有摆放整齐的碗筷……最重要的是,房间有一个窗户,每天早晨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见到阳光。当然,房租也从350元直接升至500元。
    小贾至今仍未在这个城市找到家的感觉。小贾心中的家,应该是城中村旁边的那些小区,有花有草有孩子们奔跑的空地。“这里太压抑了,连门外的天空都是狭长的,看不到太阳,更不要说花草树木了。”小贾说,她准备将租住的小屋装饰成粉色。这样,她才能感到家的温暖。下一步,小贾和未婚夫的心愿是在城中村外的住宅区买套房。

    3摊位太密集村里成集市

    10月17日,记者来到老马的小店时,他正在忙着拾掇房子。房子新粉刷过,还空着,只在门口有一个水槽和一个水龙头。
    老马是河南人,40岁左右,干瘦。记者见到他时,他刚骑电动车回来,腿上的护膝还没来得及摘。这个不到25平方米、没有任何家具的房子,老马从上一个房客手里租来,花了7万多元。说起租金有些高的房子,老马嘿嘿一笑说,上一个房客租房花了6万多元,主要经营凉菜,由于生意不景气,干了没多久要转让。老马正好需要门面房做生意,就租下来,“房租贵,生意又不好做,很多亏了的人,想要减少损失,都会把房子加价转租。于是,房租被越炒越高。”老马所租的门面房并不是村里最贵的。距老马门面房不远的另一条街,因邻近一所高校,租金更贵,一间15平方米的门面房,房租就高达6万元。
    东北人小张,与妻子经营着一家卷饼摊。所谓摊,就是没有门面房,而是露天营业。这种摊点,在记者采访的城中村十分普遍。大多数摊点,利用的是两个门面房之间的墙壁,也有的干脆摆在大门或者通道口。这种摊点的收费者,多是摊点临近的门面房的房客。小张的摊位费,分别交给摊位紧邻的两个门面房的房客以及整个房子的大房东,每个月大概有2000元左右。此外,每月还有卫生费60元。
    小张经营的各种卷饼,价格在2.5—4元不等。“要钱的人不少,生意却不好做。”小张多少有些无奈。但对于门面房房客,将门口的地方作价转租,小张还是蛮理解的,“房租太贵,分担一点就少一点。”小张所在的街上,大小摊位有上百家。有位卖烤面筋的中年男人笑说,“光卖烤面筋的,就有十多家。”由于摊位多,经营的生意大多一样,为了招揽生意,小贩们可谓煞费苦心。在门口摆灯箱、做花哨的牌子,还有的制作了条幅。一时间,巷子上空被各种电线、招牌、横幅所霸占。为了离道路更近些,很多摊主会偷偷把自家的摊位往前挪了又挪。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两三米宽的道路,被各种摊位占去一半。道路中间,各类包装袋、竹签、卫生纸随处可见。“打扫卫生的,每天早晚都来,但是人多了,扔东西的人也就多。”一位店主说。

    4垃圾扫不完 运不出城中村里越来越脏

    “大家都说城中村脏。其实,就是扫不完,运不出。”老刘今年50岁,听说记者是为“垃圾”的事来,扫了快30年地的他说,自己是扫垃圾“能手”。同样扫一条小巷,他和另外几位老伙计比赛过,没人能比他快。老刘说,他们每天都是早晚各来清扫一次地面上的垃圾。“这里是成片的出租房,住的多是外地人。”老刘说,住在附近的人几乎都是乱丢垃圾,并不会按照指定地点堆放。更离谱的是,还有人干脆站在楼上,直接将垃圾往下扔。
    老刘的说法,得到了几位老伙计的响应。他们说,经常可以看到出租房里的人把垃圾扔下来。老刘回忆,有一次他正在扫地,突然有一大包垃圾从天而降,直接砸到了他的脑袋。他抬头一看那么多窗口,压根儿找不到是谁扔的。
    城中村为何垃圾遍地,抛开租住户的“随手扔”不谈,扫了多年地的老刘说,自己和几个老伙计其实从没闲过,但垃圾太多了,扫也扫不完。老刘给记者算了算,村里的本地住户约是3000人,算上流动人口,整个村大概每天有近5万人“吃喝拉撒睡”。这么多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靠他们区区几十人的村清扫队,根本就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此外,垃圾大量“产出”与“清扫”之间,因为缺少“垃圾中转站”,如何把垃圾运出去也是老刘和几个老伙计最发愁的事情。“扫不完,运不出。脏的地方,就会越来越脏。因为大家都不爱惜了。”老刘说。

(下转4版)


    (上接3版)

    当扫不完遇到运不出,城中村也就只能这么越来越脏。采访中,扫了三十年地的老刘,似乎一语道破城中村为何垃圾遍地的根本。
    这是一份来自太原市环卫局最新的城中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情况数据:
    太原市圪 沟村,街办登记人口:8343人,日均产生垃圾:12吨,垃圾收集方式:村民自行倾倒指定点;
    太原市后北屯村,街办登记人口:46000人,日均产生垃圾70吨,垃圾收集方式:村民自行倾倒指定点;
    太原市南屯村,街办登记人口:50000人,日均产生垃圾80吨,垃圾收集方式:村民自行倾倒指定点……
    与动辄每日便会产生数十吨的生活垃圾相比,我们不难想象如老刘一样,那些村清运队或是区环卫队的工作人员,每日要承担怎样的工作压力。我们也不难想象,在人口成分构成本就复杂的情况下,究竟又有多少人会自觉将垃圾倾倒在指定地点。
    我们假设城中村的所有住户,不随地乱扔垃圾,而是将所有垃圾自行倾倒在指定点。但采访中记者发现,似乎即便如此,有关城中村垃圾堆积如山的问题,依然无解。
    经过大量实地走访调查,记者发现正如老刘所说,太原市城中村配置垃圾中转站的情况,确实非常不容乐观。例如,太原市小店区,城中村有51个,仅有两个村配备垃圾中转站,需再建49座才能满足辖区的垃圾运输需求;迎泽区,城中村有12个,无一村配有中转站;杏花岭区,城中村有15个,仅一村配有中转站。
    记者详细统计,目前太原现有173个城中村,而实际拥有垃圾中转站,能实现垃圾顺利转移的仅有8个村子。而对于那些无垃圾中转站,而垃圾又实在堆放过多不得不处理的城中村,“夜里偷偷烧,或是找个没人管的地方直接倒了。”采访中,一名曾在城中村参与卫生清扫工作的老人告诉记者,原来汾河湿地公园以北,那些尚未开发的河滩边,常常会在清晨突然多出一堆堆的生活垃圾。

    ○采访手记

    城中村,到底谁该心疼你

    阴暗潮湿的“握手楼”、蜘蛛网般四处密布的电线网、巷子口随时供应的麻辣烫、夜晚透着粉红灯光的理发店……说到城中村,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个性标签。但在结束采访的几天后,记者的思绪却始终停留在那袋砸住了老刘的垃圾。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扔下了那袋垃圾?
    他大概是个男的,也许个子不太高,看上去还很单薄……记者在脑子里描绘着有关“他”的一切。
    也许他来太原已经有半年了。那间刚刚加盖完毕不久的小单间,成为太原这个城市接纳他的首站。“12点锁院门,你要打算回来睡,就别误了这个点”“我这人喜欢安静,你租楼上的房子可以,但不要蹦蹦跳跳”“不要领不三不四的人来我的院子”……在入住前,老板娘也许嘱咐过垃圾的问题,但对方那副原住民的“优越感”,一定让他什么也没听进去。是的,作为城中村的新移民,像所有那些留下就是为了离开的“外来者”一样,在他们的眼里,有着 “低收入”“生活环境脏乱差”“最底层”等标签的城中村,只是一个生活成本低廉的空间。在这个暂时的落脚点,只要不是被砸的目标,谁又会在乎巷子里那袋从天而降的垃圾呢?
    采访中,说起城中村的脏乱差,作为原住民的一位房东说,“村子里百分之九十都是外来打工人员,这早就不是我们的村子了。”小商户说,这就是做买卖的大市场,只要人流量大,能挣钱挺好。“外来者”说,我天天吃住在这儿,但一点儿也没有归属感。因为这里不是家,吃苦耐劳、忍受艰苦就是为了能早日离开。
    城中村,到底谁该心疼你?
    眼下,太原正展开前所未有的环境大整治。无论是原住民还是租客,一个焕然一新的城中村,想必都是他们乐见的。记者也祝愿,这一新气象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将来。

    ○整治动态

    垃圾大清扫 全市总动员

    这是一场“久违”的太原城中村垃圾大清扫工作。按照太原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县区随即召开动员会,对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全面展开整治。

    一周清运出近2万吨垃圾

    截至10月17日,短短一周时间,太原市共出动人员41226人次,出动车辆5146台次,先后清理卫生死角3878处,清运垃圾近2万吨。
    其中,万柏林区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反思,积极查找原因,先后对南屯村、南上庄村、新庄村和小王村的脏、乱、差等问题进行了地毯式排查,针对垃圾清运不及时、占道经营、乱设摊点、乱设置的废品回收站、杂物乱堆乱放、软体广告乱挂、橱窗广告和小广告乱贴等问题,全部进行了综合整治。
    小店区决定开展为期3个月的环境卫生大整治,包括全面清理积存垃圾,增派清扫保洁人员、提高保洁长效化,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上门收集、未实行的全部纳入上门收集范围内。
    迎泽区在整治中结合各个社区或城中村的情况,及时启动惠民资金和城乡清洁专款,用于环境整治,并对辖区内破损的路面、管网等设施,也展开了集中维修。

    各村要配备专人专车清运垃圾

    记者从太原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办公室获悉,从2014年10月1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太原将对本市所有城中村进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
    具体内容包括,按标准配备清扫保洁人员。按照农村每400村民配1名;城中村每300居民配1名;乡村道路、国道省道和河道水域每1500米长配1名的标准足额配备清扫保洁人员。
    有条件的城区、开发区可将城中村纳入专业清扫保洁范围,实行专业清扫队接管城中村清扫保洁工作。经济条件好的城中村可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承包的方式,实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选择有资质的清洁公司承担城中村环境卫生工作。
    清扫保洁收集的垃圾、杂物要及时倒入垃圾收集容器或垃圾收集站(点),不得露天堆放,不得随意焚烧,不得扫入绿地或道路排水沟渠内。各区要根据实际需要,在城中村建设垃圾收集站、转运站,配备垃圾收集、清运车辆、垃圾箱、垃圾桶等设施。主要道路两侧每50—100米,要设置1个果皮箱。
    按标准配备人员:每个村庄要配备专人、专车负责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配备标准为每1000人配1辆收运车、2名收运人员。普扫时间原则上春冬季在早7时前完成,8—19时进行保洁;夏秋季在早6时30分前完成普扫,7—20时进行保洁。
    其中,垃圾收运方式为:凡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原则上各村负责收集、街办乡镇协调、区县环卫部门或环卫清运队伍清运。对暂未设中转站的城中村,要尽快组织建设,或实施上门收集。对设有中转站的,实施“村收集、街组织、区转运”模式,由街办或村庄组织人员将垃圾收运到收集站、中转站,再由环卫清运队运往指定大型转运站或垃圾处理厂。

    建立健全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针对垃圾中转站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记者从太原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办公室获悉,为加快推进城中村环卫设施的规划、选址、建设。结合城中村改造,太原2015年上半年拿出173个城中村的垃圾中转、收集设施规划意见,并落实选址布局,年底前建成40座;3年内完成剩余城中村的中转站建设任务。
    总的要求是,每村规划、建设一座收集站、中转站。同时,按国家、省有关要求配套收集、清运车辆、垃圾桶、果皮箱等设施。
    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标准的原则,在原有城中村环境卫生经费文件基础上,明确各区把城中村街巷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加强城中村垃圾处理费返还、配套,落实环卫设施建设投入。在此基础上,环卫部门将负责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中村清扫保洁、垃圾收集、中转清运、日常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城中村市容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3、4版采写 本报记者 郭卫艳 辛戈 摄影 本报记者 寇宁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