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福利院,“最让人头疼”的小琴学会感恩,爱讲卫生了;“最孤僻”的嘉嘉学会了叫爸爸妈妈……虽然住在福利院里,却能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一起。福利院里,像小琴、嘉嘉一样的30余名孤儿,每天沐浴着家的温暖,在浓浓的亲情中快乐成长着。
这是太原市福利院实行的新型孤儿养育模式——居家养育,至今已有半年时间。他们聘请了十对夫妻到福利院当孤儿们的“爸爸妈妈”,和孤儿一起生活,让他们既能享受到福利院专业的医疗、康复、教育资源,又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目前,太原市孤儿养育模式有哪些?对孤儿们的成长有哪些影响?10月16日,本报记者以太原市福利院为样本,进行了调查。
○孤儿的生活故事
我行我素的孩子学会感恩了
早上睁开眼睛,“爸爸妈妈”就已经做好早饭;中午放学后,飞奔回自己的“家”;晚上写完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聊天……这样的生活,小琴以前从来没有想过。
小琴今年18岁,读初三,曾经是名流浪儿,后来在福利院生活,特殊的身世使她染上了很多不良习惯:她不讲卫生、不想上学、不说实话……尽管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经常和她谈心,但小琴仍是我行我素,因此也一度成了福利院“最让人头疼”的孩子。
福利院曾经为小琴找过寄养家庭,但是由于寄养家庭无法接受小琴的生活习惯,又把她送回了福利院。这样的经历让小琴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
今年4月,福利院推行居家养育模式,在福利院新建10套平房,聘请了10对夫妻,组建了“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和、睦”10个家庭。小琴和另外两个孩子与武贵拴和徐艾琳夫妻组成了“幸”家。
小琴的“家”里,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最重要的是她有了“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由于小琴以前“自由”惯了,刚开始时很不习惯,“妈妈”徐艾琳常常帮她洗衣服、梳头。“爸爸”武贵拴每天换着花样为她做饭。当小琴犯了错,“爸爸”也会很严肃地指出问题,让她不要再犯。
此外,“爸爸妈妈”还要照顾小琴的“妹妹”杰杰。杰杰患有软瘫病,全身无力,不会坐,甚至不能翻身。因此,武贵拴和徐艾琳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很多次为杰杰翻身。当武贵拴和徐艾琳照顾杰杰时,小琴都默默地在一旁观看,后来小琴也会主动帮忙。
慢慢地,小琴不逃课、爱学习了,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她还会主动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我感谢爸妈对我的照顾,更感谢他们对我的‘训斥’,因为这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没人管的孤儿了,有人真的关心我,希望我好。”小琴说。
孤僻孩子变得开朗会叫爸妈了
“爸爸!爸爸!”“安”家庭的嘉嘉扑到“爸爸”王贵忠身上,亲昵地用脸在王贵忠的腿上蹭来蹭去。“这是我家快乐的小燕子。”王贵忠高兴地说。
王贵忠是太钢的退休职工,妻子邢梅英以前在北京当月嫂,每个月有七八千元的收入。今年4月,得知太原市福利院招“爸爸妈妈”,他们俩一商量就来了。“我们都喜欢孩子,福利院的孩子最需要帮助。我们宁可少赚些钱,也愿意帮助他们。”邢梅英说。
王贵忠和邢梅英照顾着3个孩子,一个患有肛门闭锁,一个有鱼鳞病,一个下肢残疾。嘉嘉患有肛门闭锁,今年已经4岁,做完手术后仍在恢复中,大便失禁。最多的时候一天拉了14次,身上总有一股怪味。嘉嘉非常孤僻,很少说话。
自从嘉嘉有了“家”,每次大便后,“妈妈”都要用温水为她清洗,然后涂抹药膏,最后用白纱布贴在嘉嘉屁股上。慢慢地,嘉嘉身上的怪味没了,大便的次数也降低到8到9次。如今,在“爸爸妈妈”的照顾下,嘉嘉的性格不再孤僻,变得开朗了。
“爸爸,妈妈!”有一天,当听到嘉嘉开口叫自己和老伴儿时,邢梅英激动地说:“比听到我自己的孩子叫我妈妈还要高兴。”
除了照顾嘉嘉,照顾成成也要比一般孩子辛苦。成成患有鱼鳞病,每天要洗3次澡,抹三次药。如今,成成身上的黑皮几乎已经褪尽,最喜欢拉着“爸爸”在门口看各种车辆。
照顾这些孩子后,王贵忠和邢梅英每天要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1点。“虽然很忙,但是我们并不觉得累。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王贵忠说。
○孤儿养育的三种模式
集中供养:传统模式孩子“家”的观念淡薄
集中供养这种“院舍照顾”模式的不足:首先,统一的服务和集体管理很难满足孤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抑制了孤儿个性化成长。其次,院舍里集中生活的孩子,“家”的观念淡薄,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融入社会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最后,由于很难保证同一个工作人员对孤儿持续照顾,因此孤儿很难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
孤残儿童集中生活在福利院,由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统一照顾饮食起居和康复治疗,这种孤儿养育方式就是集中供养模式。“集中供养是福利院最传统的孤儿养育模式。”太原市福利院院长张毅敏介绍,福利院成立于1953年,当时是接管教会的养育堂和育婴堂成立的福利院,院里大多是战争遗孤。福利院成立之初,只是为了解决孤儿的生存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国家就提出福利院以养为主,教育、治疗、康复并重的发展方向。上世纪90年代后,又提出了坚持养育、教育、治疗、康复并重的同时探索不同形式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的理念。
集中供养模式从建院至今一直存在,而且在不断地发展。从过去单纯关注孤儿生存,到现在关注他们的方方面面。
除了集中供养,还有一种模式叫机构助养,就是由公益慈善机构出人出资,帮助福利院养育孩子。这种模式不过是集中供养的另一种形式。
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大多是残疾程度很重,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孤独、自闭是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的共同特点,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爸爸妈妈’。”张毅敏说。
家庭寄养:10年前推行寄养家庭渐趋饱和
家庭寄养模式的不足:首先最主要因素就是寄养家庭趋于饱和。寄养家庭不能离福利院太远,否则难以监管,而附近的农村家庭寄养孩子的能力几近饱和,大部分家庭里都寄养了孤残儿童,成了有名的“乳娘村”,而由于福利院99%的孩子患有残疾,城市家庭对这些孩子的接受程度有限。其次,民政部出台的《寄养家庭管理办法》将于12月1日正式实行,这对寄养家庭的住房、收入、学历都有了严格的要求,扩大寄养家庭难上加难。最后,寄养家庭参差不齐,在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方面“先天不足”,孤儿缺乏专业技术照料,也制约着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
从2004年开始,福利院推行家庭寄养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城市或农村为孤儿寻找寄养家庭,由福利院出资,寄养家庭代替福利院照顾孩子的生活。
家庭寄养为孤儿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使他们不仅得到了养护,还获得了家庭成员的角色认知,人格受到尊重,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孤儿通过寄养家庭,增加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强了与正常同伴的交往,培养了生活自立能力。
患有肛门闭锁的燕燕手术后被寄养在一个农村家庭,她在寄养家庭中感受到了温暖,学会了与“家人”相处。后来被其他家庭收养,与收养家庭相处得非常融洽。
目前,福利院进行家庭寄养的孤儿有500名左右,大多数是身体情况相对较好、有被收养可能的孩子。
张毅敏解释道:“尽管家庭寄养为那些原本无法走入社会的孤儿搭建了一个自我完善、发展以至最终走向社会的平台,但是家庭寄养发展至今,已经遇到寄养家庭渐渐饱和等问题。”
居家养育:发达国家早已推行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居家养育模式的优点:结合了集中供养和家庭寄养的优势,既能依托福利院现有的医疗、特殊教育等资源,给孤儿以专业照料,又能让孩子受到家庭式的照顾,获得家庭成员的角色认知,增进幸福指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稳定的感情依托。
今年4月,福利院尝试居家养育模式,聘请10对夫妻入住福利院。每对夫妻和3到4名孤儿组成固定家庭。福利院只监管,不干涉每个家庭的生活,以保持家庭的差异化。居家养育模式推行半年以来,因为有了“家”的呵护,孤儿们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身体素质提高了,有的学会了与人交流……
居家养育模式并非太原独创,在发达国家早已推行。1994年安徽广德福利院学习美国的做法,在全国首次尝试家庭养育。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在有关文件中提出,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要为孤儿提供家庭式的养育模式。
“太原首次尝试居家养育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张毅敏介绍,首先是社会对这种先进理念接受的程度有限,有人认为居家养育模式不能集中管理,不能整齐划一,成本高,不值得推广。其次,目前居家养育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方向,各家福利机构都在自我探索。最后,居家养育模式的成本相对较高,“父母”的生活费和工资都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福利院需自筹资金。
“随着养育模式的创新,机构与家庭相结合的居家养育模式必然会得到探索和推广,使孤残儿童‘回家’成为可能。这种模式是未来孤儿机构养育的发展方向,尽管在实施中仍有许多困难,但我们只有一个念头,‘一切为了孩子好!’”张毅敏说。
本报记者 李莉 王也 通讯员 路志远
(文中孤儿名字均为化名)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