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9月初,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使地方教师有序流动,师资均衡配置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在几年前,我省的太原市就推行了“联盟校”政策,而晋中市试水教育均衡的举措被誉为“晋中模式”,被教育部授予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地区。两地的做法对贯彻《意见》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我们进行了调查。
学生家长:择校背后是无奈
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是一条基本原则,更是一项法律规定。可时至今日,这个已经被提了30年的原则却始终没能实现,“择校热”依然未能降温。
“择校热”是家长无奈的选择。
记者曾在双西小学和青年路小学、太师附中的学生家长中,做过一个微调查,一部分家长是为了找到好学校、好老师,还有部分家长则是因为附近无校可上。
记者上网查询得知,太原市人大常委会曾做过一项调查:2000年以来,太原市小店区新增常住人口26万人,新增适龄入学儿童1.8万人,新建住宅小区200余个。这样的人口增长规模,如果按照国家“每1万至1.5万人口设置1所小学,小学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每3万至5万人口设置1所中学,中学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的规定,需设置17至26所小学,5至8所初中。事实上,这些年间,小店区只新建了3所小学,初中则没有新增。
而在太原南内环街以南、亲贤北街以北、滨河东路以东、平阳路以西的大约70万平方米内,有60多个住宅小区,2.7万多人口。如果按照规定,这个区域至少应该有3所小学、1所初中。事实上,这个区域却没有一所小学、初中。
由此看来,需要发展学校建设的不只是偏远地区,城市学校紧缺的现象也不容小觑。近几年,太原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学校建设却难以跟上步伐。多数好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杏花岭区、迎泽区这样的老城区,新发展起来的小店区、晋源区学校非常少,优质学校更少。
在晋中市,虽然近6年来推行教师轮岗制,各县初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平衡,相对于其他地区择校现象较少,但部分乡村小学初中还是有很多薄弱的地方,所以依然有家长选择进城入学。
昔阳县东冶头村,这所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农村中学几年前曾一度濒临倒闭,片区内每年适龄学生有200多人,但学校的学生加起来不到170人,教师不会上网找资料,电脑被封存。
2010年2月,张海珍从县城的实验小学教务处主任转任东冶头中学校长。经过4年的努力,东冶头中学已经成为镇中心学校,在校生人数达1600多人,新进和从其他学校交流来了10多名任课教师,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学生质量全面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
东冶头中学“起死回生”有什么诀窍?张海珍认为:“多亏了上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好,教师、资金都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对于家长们来说,家门口的学校资源好,没有人愿意跑到大老远的地方去上学!”
职能部门:择校的实质是择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资源均衡,而教师资源能否均衡的重点则取决于能否实现教师流动。9月2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指导地方推动校长、教师有序流动,提出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达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其实,早在2010年,太原市就已经开始探索教师交流机制——实行“联盟校”政策,即优质公办初中学校与部分有潜力的公办初中学校结盟,通过统一调配师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此举被称为撬动师资均衡的第一根杠杆,开启了公平教育的破冰之旅。
近两年,“联盟校”政策持续推进。据太原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田宝华介绍,每年的“联盟校”结对学校都在100所以上,参加交流的人数始终保持在1000名左右,教师交流成为一项常态化举措。
今年7月上旬,太原市出台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与之前相比,此次交流涉及范围更广,要求更为严格,细节也更为规范。
在晋中市,连续6年实行教师交流等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9年11月,晋中市被教育部授予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地区。
对此,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晋峰说,择校的实质是择师。晋中教师实行的不只是“交流”,而是真正的“轮岗”。采取“人走关系走”“对口交流”“交流结束回原校”等灵活的形式,教师可以自由选择,相关的细则也更为人性化。交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城市学校实行强弱捆绑交流:1所城市优质校对口2-3所同城薄弱校进行交流,实行“人走关系走”,捆绑学校形成教师交流、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共同教研的联合体;二是城乡学校实行盟区式交流:以县城优质学校为龙头,当盟主,对应1-2个乡镇的学校,结为盟区,进行城乡对口交流,并在盟区内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和网络教研三类教研,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教育资源平衡的情况下,教师交流自然顺畅了很多。
学校老师:教师轮岗收益满满
平遥县岳壁三中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前几年教师严重缺编,2/3是民办转正,60%是高中学历,平均年龄44岁。学历低、年龄大,很难适应教学水平要求。片区内70%的学生外出借读,家长纷纷陪读,全校只剩170名学生。2008年,晋中市教育局推行教师交流,岳壁三中先后有13人次进行交流,一批优秀学校的骨干教师交流到此。现在学校教师学历本科以上的占50%,在标准化建设、教师交流、指标到校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回流”,学生人数增加到600人。最近3年,每年有50多人被优质高中录取,而3年前没有一人。
谈到教师交流,该校校长张明星深有感触地说:“是一系列均衡发展的政策救活了岳壁三中。现在,学生回来了,学校有了生机,教师有了信心,过去的斗志也找回来了。”
对此,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教师张妮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在教师交流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老师学生,认识并了解他们,与他们沟通交流,对我们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多有帮助。”今年暑假期间,经过自愿报名,学校根据个人情况和教学要求统筹安排,秋季开学后,张妮由第十二中学交流到一所普通中学任教。
谈到教师交流等均衡发展带来的收益,高晋峰满脸自豪地说,5年来,晋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解决了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同时激活了薄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满意度提高。从全市中考成绩来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从而提升了教育的整体社会形象。2010年,晋中市义务教育实现了无择校、无乱收费、无大班额“三无”目标,率先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晋中,从2008年率先在全省推行教育干部、教师交流制度至今已有1.2万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通过教师交流、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到校等,减轻了优质初中压力,稳定了薄弱初中生源。仅2011年,全市县城学校人数减少了5600多人。榆次五中是群众公认的优质学校,过去,由于有大量的择校生,全校人数达2800多人,班容量七八十人比较普遍,最多时超过120人;现在,全校学生人数控制在1800人,班容量都在50人以下。均衡发展还均衡了师资、稳定了生源,城乡学校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办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说:“山西省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起了示范作用,特别是形成了晋中模式……我们看到,晋中这个地方没有择校现象,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乱收费,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个很大的政绩。”
本报记者 王建科 任志霞 刘瑞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