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部分景区客流未及预期,但全省接待总量依旧保持较高增长。一边是“升”,数据说服有力;一边是“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阅读提示
与往年不同,热闹的国庆“黄金周”背后,全国一些景区的游客数量未及预期。有人调侃说游客“挤怕了”,也有人说“理智了”,不管网友怎样“吐槽”,一些景区游客量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黄金周”的山西,传统名胜类景区接待人次也是如此,但纵观全省,接待总量依旧保持高位,同比增长16.29%。一降一升之间,山西旅游变化在哪里?游客又都去哪儿了?
A 入晋旅游费用少了
●“美丽山西休闲游”带来客流,倒逼旅游产业升级初显成效
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油价迎来降价,来山西的游客首先感觉交通成本少了。这项全国免费政策推行已满3年,让民众出行成本明显降低,有效拉动了假日消费。
自驾游以其随意、便捷的优势成为出行的主流。皇城相府自驾游占总人数的90%,较去年同期增长5%。天津交通广播汽车俱乐部车友团、内蒙古包头自驾游联盟以及山东烟台等地的自驾车队,也成为景区一道风景。景区在原有4个常用停车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个临时停车场。为满足景区服务,外调了500名实习导游。
自驾游的兴起让客源市场半径扩大。晋城市的自驾游短线以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内蒙古为主;长线游以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为主,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的自驾游也显著增长。
不仅如此,除高速公路免费之外,还有一主因提升了山西游的吸引力。
十一长假,全国很多景区门票上涨饱受争议,而山西门票8折优惠的政策换来广泛好评。去年5月,“美丽山西休闲游”实行,逆市下调门票。淡季6折、旺季8折、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等优惠,让很多景区感受阵痛。然而,一年多以来,“算大账,不计较小账”的理念开始植入景区经营。
打破门票经济,倒逼山西旅游产业升级初显成效。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在门票之外做文章: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娱乐内容,举办文化活动,服务细节更精致。10月2日重阳节,王家大院在对60岁以上老人免票的基础上,通过微信平台祝福天下老人节日快乐,游览之余带来尊老、敬老之风。
高铁的运行减轻了旅行的舟车劳顿,游客在“快旅”中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慢游”。十一假期,我省高铁旅游成为新亮点,临汾市高铁站每日进出旅客6000人次,每日车票全部售罄。到临汾旅游的西安游客同比增长两成,西南四川、贵州以及西北甘肃的游客也增长了10%。
抽样调查显示,来我省旅游的外省游客中,陕西游客由原来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湖北游客由原来的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高铁使周边客源地的空间距离相对“缩短”。
B 可选的休闲产品多了
●休闲度假成为新宠,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等旅游产品崭露头角
左权县地处太行山脉,风情独特,数十家庄园点缀其中,日月星庄园算是一个。十一长假期间,这家庄园80余间“石头房”被预订一空,很多河北邢台游客在空地上支起帐篷。日出,背起行囊,徒步山中。夜幕,架起烤架,举杯畅饮。“这里乡村气息浓,风景又好,关键是人少。”庄园负责人陈有良说。
太谷县的乡村旅游聚集了众多游客。一靠瓜果飘香,二靠山村风情,13.3万游客在太谷体会农家生活的乐趣。乌金山、石膏山、红崖大峡谷成为游客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选择,来自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周边地区的游客,只为赏秋。
节前,省旅游局联合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推出了“百佳休闲旅游度假产品”,一改过去看庙看文物的单一旅游产品格局。抽样调查显示,有5成以上游客选择山水风光等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对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较以往提高了20%。
一批新兴的休闲度假类景区成为游客选择的新热点。以温泉度假类产品为例,忻州市凤凰山温泉国庆期间接待量每天超过千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身心放松的好去处;阳泉市大汖温泉度假景区长假前夕,220余套房间被预订160多间,预订率超过70%。
节日期间,省旅游局推出了“晋在推荐之慢游系列”,为广大旅游者推出了云丘山、太行山大峡谷、天脊山、通天峡、王莽岭、历山等生态休闲景区,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旅游高峰时段,这些景区每天接待10万余名游客,同比增长20%左右。
在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旅游方面,开始注重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融合,既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又使游客有了全面的体验。晋中老醯醋坊推出的“醋吧”“全醋宴”,把原本平面的、生硬的参观活动做“活”了。大同市推出的魅力古城一日游、魅力民俗文化二日游、魅力古长城穿越三日游,带给游客更丰富的体验。
C 景区之外文化看点更多
●文化旅游产品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市场性和公益性得以兼顾
国庆黄金周,《又见平遥》再次展现出了文化魅力。作为我国北方第一个大型情境演艺项目和我省文化标杆项目,《又见平遥》不断加演以满足游客需求,由常规演出14场,增加至30场,接待游客2.7万人次,上座率场场100%。
一场旅游文化演艺,让游客留得住,看得值。10月6日,是黄金周返程高峰,但各景区活动热力不减,重点景区推出的大型旅游文化演艺节目让返程游客放慢脚步。
以文化提升旅游宣传,以旅游促进文化交流,在这一点上给游客带来了更多的收获。首演不久的《又见五台山》,每天两场演出为五台山旅游增色不少,接待了上万名游客。武乡八路军红色旅游景区在十一假期中每天推出 《太行山》大型实景剧、舞台剧《反扫荡》等15场演出,共吸引近5万游客观看。
“近些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对广大游客来说,文化需求就是旅游的重要动因。增加文化的体验和享受,也是在丰富旅游产品。今年以来,山西明显在旅游中增添了更多的文化看点。”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说。
乔家大院推出民俗戏曲文化表演,游客一边欣赏晋商风韵,一边品味经典国粹。常家庄园以其建筑艺术、历史文化为基础,加上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让游客融入了古时的百姓生活。“很多游客对文化的需要提高了。我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内涵、文化内涵,本身就极具魅力,带动了旅游。”晋中市旅游局局长王润明说。
全省各个展览馆、博物馆举办的各类活动,广泛吸引游客,让文化的社会公益性收到最大效果。太原美术馆“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自9月25日开幕以来,新颖而具有时代感的雕塑作品吸引了7万市民前来参观。新开馆的晋城博物馆接待了4.94万人次,成为假日旅游新热点;大同市6大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接待量较平时增长了三倍。
今年黄金周,传统景区接待量下降,非热点和新兴景区客流增加,无疑是人们理性出游选择的表现。但是这些变化也表明,让休闲回归本意,让旅行放松心情,还有着更多的地方等待完善和提升。
本报记者岳晋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