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卅年文化溯源铸就巨著《三皇五帝》

“中华文明博览园”助推古都大同文化产业腾飞

时间: 2014年09月15日04:50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近来,依据我省作家溯源先生长篇巨制《三皇五帝》创意,由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山西省旅游文化协会组织专家多地实地考察、反复论证确立的“中华文明博览园”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已列入山西省文化产业重点推荐项目,于今年5月亮相深圳“文博会”,随后,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和社科院易华教授一行专程到大同考察了这一项目。前不久,本报记者在第二届晋商大会上对溯源先生进行了专访。
    作为中国“源文化”创始人,溯源先生为填补“中国没有神话专著”的空白,用了近30年时间,苦苦探寻中国文化源头,筚路蓝缕,研血成墨,终于完成了鸿篇巨制《三皇五帝》,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感人至深。
    如今,溯源先生又为发展三皇五帝文化事业四处奔走。在仅有200多人参加的本届晋商大会首日,由大同代表团带来的100多份“中华文明博览园”项目书便被一“抢”而空。该项目集史前文明之大成,堪称中国文化产业之“航母”,很快就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他认为,中华文明博览园将有效整合大同及周边史前文化资源,极大地提升大同城市文化品位,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大亮点,助推古都大同文化旅游业实现新的腾飞。
    大背景:神话是历史的活化石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纵观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成就,都有这样三大特征:明确的文明发源地、经典大作支撑、影响深远。
    两河文明的成果是产生了一座集世界三大宗教于一地的圣城耶路撒冷,两大经典是《圣经》和《古兰经》;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经典之作是《希腊神话》,奥运会已成为全人类的盛会。
    水流千里,活在源头。事实证明,只有人类文明发源地产生的“源”文化才最具正统性、最能凝聚人心、最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其他任何文化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也不可替代。
    中国神话故事由来已久,内涵十分丰富,覆盖面极广,深受国人喜爱,在国外也广为世人津津乐道。但是,和国外不同,我们所有的这些神话故事都是内容单一的、相互间没有关联的。
    屈原在《天问》里一口气提出了178个问题,大多是针对中国神话的。近代,沈雁冰先生讲:“中国神话一向没有集成专著,若想整理出一部中国神话来,是极难的。”胡适先生干脆指出:“中国没有神话!”本世纪初,中国著名神话学大师、前中国神话学会会长袁珂生前对中国神话的现状有过这样的结论:“中国神话现有资料非常零碎杂乱,残缺遗漏矛盾重重,还其本貌是极难的。”
    人类文明进程经历了漫长的没有文字的时代,历史可以留下空白,但神话却实实在在地流传下来了。学界一直有“神话是历史的活化石”这样的美称。中国神话独树一帜,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国人造福全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中国人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以及曾经的活动,都在其中有集中体现。从中国神话中寻找到中华文明形成的源头,无疑是一个极明智的选择。
    中华民族先祖创造人类文明的辉煌集中体现在三皇五帝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需要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神话专著。三皇五帝是人,我们就应该有一本反映他们原始生活的史书;是神,我们就应该有一本如《希腊神话》《圣经》那样享誉全球且有极强影响力的经典大作。
    从屈原算起,直到五四以来,鲁迅、胡适、沈雁冰、袁珂等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国学大师们都为此做过艰苦探索,我国各地为打造有关三皇五帝的祖宗故里所付出的努力也从未间断,国家“十五”科研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现正在大规模进行中。可以说,破解千古之谜、揭开中华文明之源,有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神话专著,成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孜孜以求的梦想。
    《三皇五帝》是中国第一部神话专著
    《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采用章回体结构,共计83回,75万余字,不但在学术上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更以文学的形式力求家喻户晓。
    翻开此书,你会发现它廓清了中国神话众说纷纭、零碎杂乱的话题,把一个人神杂糅共创人类文明的神话世界系统、连贯、完整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其神名、人名皆有据可查,大多事件也都有稽可考。盘古开天地,三皇创世、分管天地人,五帝治世、各主东南西北中,女娲造人,嫦娥奔月,十日并出,鲧、禹治洪水,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十二个生动的生肖故事,所有这些在中国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都有始有终地在书中做了完整交待,读来跌宕起伏,气势磅礴,引人入胜。
    “众多故事的发生地主要集中于山西,覆盖地域达11省(自治区)。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人类文明的各种发明创造,如炎帝始农耕、始医药、始置市贸,黄帝始轩辕、始置婚姻,嫘祖始蚕、衣,仓颉造字,蚩尤始五兵、宿沙始盐等等,都在书中有详细描述。”溯源满怀豪情地讲道,它向世人昭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始自三皇五帝时代,全球华人同根同祖同源,中华民族一家亲!
    《三皇五帝》于2010年10月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上市一年内,在京3500多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多次进入周、月度畅销书榜前十名,总排名第17位。首印现已全部脱销,正加紧再版重印。
    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文明博览园
    应该说,写一本有关中国神话故事类的书并不难,郭沫若的《女神》一炮打红,《西游记》《封神演义》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难的是,把众多散见于各类书籍、广泛流传于民间、已经深入中国人心的中国诸神系统连贯地结合起来,组成一部令人信服的并能充分展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精粹的神话专著。可以说,《三皇五帝》称得上一部史前文化大百科。
    那么,作者溯源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这样一项大工程的呢?为满足广大读者的心愿,怀着极大的好奇,记者与溯源先生作了如下对话:
    三晋都市报:您小时候受过文学与写作方面的熏陶吗?
    溯源:我出生在大同矿务局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自记事起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可能是小时候过于孤单的原因,很早就喜欢看书了,初中前,像《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就都看过了,现在想来,这些书对我是有影响的,《三皇五帝》就是照猫画虎按这种章回体小说方式写的。
    三晋都市报:您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开始写《三皇五帝》的?
    溯源:1983年。我是1981年考到忻州卫校的,学中药学专业。那段时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在社会上盛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武侠小说,这种天马行空的写作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当时我们正好学了一篇医古文,是清代名医徐大椿的“用药如用兵论”。于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兵如神的情景也浮现在我脑海里了,我就想写一部武侠小说,让炎帝当统帅,统领众“药兵”,让黄帝当军师,诊断众“病魔”。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
    三晋都市报:这个构思很好,写了吗?
    溯源:尝试着写了一些,但没有写下去。
    三晋都市报:为什么?
    溯源:在写这部小说过程中,我对三皇五帝这些老祖宗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三皇五帝是神圣的,要写好我们这些老祖宗,就一定要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在学术上立得住脚。用武侠小说的方式凭虚构、想象写我们的老祖宗,我有一种亵渎神灵、亵渎先祖的罪恶感。(紧接着,是一阵沉默……)
    三晋都市报:写三皇五帝,正如袁珂先生说的那样:太难了!能谈谈《三皇五帝》出自您手的原因吗?
    溯源:很庆幸,历史给了我这样一个机遇。我学的是中药学专业,“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的故事最先深深地打动了我,《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中医、中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由对炎黄二帝的了解到对三皇五帝、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兴趣,我对我们的这些老祖宗逐渐到了一种狂爱难舍的地步,他们都非常了不起!
    我知道,没有对中医药这些专业性极强的知识的准确把握,没有对阴阳、五行、八卦这些中国文化最基础的元素符号的深刻理解,要把老祖宗们的事迹写好,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幸好我有点基础,也就在那时,我放弃了“武侠小说”,开始专心写《三皇五帝》,当时甚至还有一种“此任舍我其谁”的豪情呢,我愿付出一生完成这本书,圆中国人一个梦,也圆自己一个梦!
    三晋都市报: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溯源:资料奇缺。你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不可能查“百度”,有关三皇五帝方面的书,市面上几乎没有,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多在院校里,我们很难看到。
    三晋都市报:您的烟瘾很大?
    溯源:抽烟可以控制焦虑情绪。呵呵!开玩笑的。主要是经常“开夜车”,瞌睡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抽烟、喝浓茶。养成坏毛病了!
    三晋都市报:感觉您不像开玩笑。您肯定焦虑过?
    溯源:不瞒你,我曾一直很担心,在我有生之年,《三皇五帝》没有写完,身体就吃不消了。
    三晋都市报:现在还焦虑吗?
    溯源:嗯,我们一直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中国文化这个大观园里,中国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现在的情况是——高不见冠、深不见根,乃至满园杂草丛生、外来植物肆意侵虐,也有人会从这棵大树上摘些花果,但大多被演绎得面貌全非,中国文化之正统几乎被淹没殆尽,国人更无信仰一说,能不让人心急吗?我只举一个例子,全国各地“祖宗故里”遍地开花,仅炎帝故里就达六处之多,伏羲故里高达十余处,这样下去,炎黄子孙们想祭拜自己的先祖,磕头连门都不好找,能不让人焦虑?
    三晋都市报:有解决办法吗?
    溯源:中医治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扶正袪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国文化这棵参天大树能不能长得很好,“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固土培根。中国需要一个集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平台。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中华文明博览园建起来,向世界集中展示最地道、最正统的中国文化。
    三晋都市报:如果不是祖宗故里,人们会认可中华文明博览园吗?
    溯源:这种认识本来就进入一个误区了,所以才导致各地都在争夺祖宗故里,一个“祖”在好多地方都有故里的现象,在我国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样下去,只能是无休止的口水之争,耗财费力,毫无意义。道理其实很简单,关公的家乡在山西运城,关公庙到处都有,人们祭拜关公不一定非要到运城去。中华文明博览园是一个文化产业项目,主要功能是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不受地域限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华文明博览园既有《三皇五帝》支持,又有大型电视连续剧《三皇五帝》的宣传,这里的中国文化内涵最丰富,对此我有十足的信心。
    “中华文明博览园”光耀古都
    “五都大同”,大同首先是一座古都。大同市物华天宝,史前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在《周口店发掘记》中写道:“山西、河北两省的北部,分布着一连串,一两千万年前形成的山间盆地,有人把它们统称为大同盆地或古大同湖。许家窑遗址(距今约20万年)就分布在这些盆地里面。虽然有关山阻隔,但仍能通过永定河——桑干河河谷这条天然走廊而联系起来。在更新世时期,这条走廊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也是人类移动的路线。”
    1974年在大同阳高许家窑梨益沟西岸的断崖上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古文化遗址,随后,1978年,与之紧邻的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文化也有了重大突破,该遗址的发掘将中国乃至亚洲的人类历史推进到距今200万年左右,直接改写了世界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然而,“许家窑—泥河湾”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地域、文化整体。溯源说,以许家窑遗址为代表的大同史前文物资源遍布大同各县区,数量庞大且具完整性,形成于地质史上各个不同年代,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早期人类在各个不同时期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画卷。这样的资源优势在全国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
    对比各地祖宗故里之争,大同有关三皇五帝的资源并不逊色,帝喾游恒山、挥公制弓矢、舜狩北岳、大禹导恒水等远古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一统志舆地记山西通志》记载:在大同城南十五里王家庄,有“三皇墓”,三皇本纪以太皋、女娲、炎帝为三皇,葬于此。据传,该“三皇墓”始建于北魏年间,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团结。
    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历来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交接带,各民族相互往来、和谐相处,民族文化大融合在这里表现得就十分出色。溯源认为,“大同”本来就是一块响亮的文化品牌,大同境界是《诗经》里的“乐土”、“乐国”,是孔子描绘的“大同世界”,是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大同”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古老思想的一贯延续。
    所有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博览园”落户大同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据了解,中华文明博览园受到了大同各界的高度重视,现已列入大同市文化产业项目、大同市重点招商项目,正筹划列入大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
    溯源介绍说,“中华文明博览园”以《三皇五帝》为蓝本,集旅游、观光、娱乐、考古、猎奇、祭拜、影视拍摄于一体,可全景再现中华民族先祖创造人类文明辉煌的完整历程。这是一项浩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由中华文明博览园(三皇五帝影视城)、商务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产业园和功能服务区组成。预算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主要投资为三皇五帝影视城、祭祀广场及大型电视连续剧《三皇五帝》。
    主景区内设三皇五帝殿、中华文明博物馆、三皇五帝各位先祖专区、山海经宫(中国神话宫)、八卦园、十二生肖园、中华图腾园等。上百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老祖宗“随景入园”,如:在炎帝神农氏专区建“炎帝神农殿”,设“百草园”、“农耕园”,种植各种草药,弘扬中医药文化,并陈设各种史前农耕具,展示早期农耕文明;建“蚕神庙”或“嫘祖殿”,院内以桑树置景,陈设各种传统纺织器具等等。中国人“天人合一”、“阴阳学”这些最原始朴素的思想,中医药、《山海经》、《易经》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五行、八卦、生肖、文字等最基础的中国文化元素符号,都将在这里得到最合理的诠释。
    “大同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首都北京的重要连接地,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大西高铁开通运营后,大同到北京仅一小时路程,到西安也仅四小时。此项目落成后,一个探源中华文明的大文化旅游圈即告形成,大同市正好位于这一中心,必将处在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前沿。”溯源先生在心中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李尚鸿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