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半年经济下行的异常压力,如何实现止缓、回稳、促增的目标,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结合问卷调查展开探讨,提出一系列决策建议——
阅读提示
招商引资不仅是借力发展、激活资本市场的助推器,而且是引进新鲜血液、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经验表明,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省份,招商引资关乎经济转型进度,关乎综改试验区建设推进,关乎经济抗市场风险能力提升,关乎收入增长和民生改善。
面对我省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的异常压力,省委省政府采取强力措施有效应对,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8月8日,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我省在基础设施领域首批推出40个项目,总投资2036亿元。围绕如何进一步增强我省招商引资后劲这项工作,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结合问卷调查展开思考探讨,提出一系列决策建议,对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调整转型、科学发展,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加强顶层设计 增强“战略招商”后劲
近些年我们在季度、年度招商引资上抓得很有成效,目前需提升一步,注重总体规划及其实施力度。在对部分县、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调查中,当问及“除了制定招商引资年度计划,您是否还组织过对辖区招商工作的中长期 (3-5年)规划,或诸如‘面向国内500强企业招商引资3年行动计划’之类的规划”时,选择“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的占到65%。这表明,在招商引资不断趋向“战略引领、固本强基”的今天,增强“战略招商”思维非常重要,若不能有效克服和弥补自身短板,很可能错失未来3-5年的承接产业转移机遇。
课题组建议,应注重把招商引资着力点放到“稳招商、长招商”上来,尽快在全省范围内制定招商引资5年规划,特别是应有专门针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等企业招商的规划。规划应突出转型综改的基本目标驱动、招商引资深层制约因素的破解、长远发展“基因”或后劲的培育等思路。
调查表明,目前我省各市县的招商项目比较多,且开始显现地域特色;但同时存在项目雷同问题,密集扎堆的主要是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煤化工等行业,而农业和服务业招商增幅相当有限。这种存量产业结构与增量引资结构会导致竞争力不强和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像近年的市场颓势,最易出现经济急挫甚至是“断崖式下行”。
课题组建议,对我省已制定的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作必要的完善和丰富,在招商引资中切实增加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林业、畜牧业、水利、居民服务、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物业管理、教育培训、城市公用事业、会展业、文化、体育等招商力度。
加紧制定和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繁育计划是必然选择,认真梳理和把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及制约因素,有效破解各种问题。同时,要向拉长新兴产业链要项目、要增量,实现由“项目通吃”向“择优选资”转变,由单一项目引进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
在继续巩固我省已有国外传统客户基础上,深度开发欧美市场以及非洲经济体等新兴市场。同时,积极争取转型综改重大产业布局国家级项目,全方位推进央企引进工作;有潜力的地方要根据土地存量和容量,做好土地的预留和整体规划。
2创优体制机制 增强“活力招商”后劲
在对 “您认为招商引资的真正主体是谁(可多选)”的调查中,受访的企业人员与政府人员的取向是:选择“政府”的分别为50%、70%,选择“专职招商部门”的分别为90%、100%,选择“企业”的分别为80%、90%。受访者大多把政府和企业作为招商的“主体”。但纵观国内外招商引资主流趋势,企业才是招商引资的真正主体;倚重内资企业“以大招大”“以大引大”,已成为一条重要经验。
在对 “从山西的市场成熟度出发,什么样的招商体制机制是最有效率的”调查中,受访的企业人员与政府人员的选择结果是:选择“行政主导型”体制机制的分别占40%、70%,选择“市场决定型”体制机制的分别占60%、30%。这表明,企业界与行政界对我省的招商体制机制选择认识分歧较大。
课题组建议,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切实从山西省情实际出发,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增强招商引资后劲。推动招商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我省必须加快推进由“行政主导”型招商体制机制向市场(企业)决定、政府服务、社会参与“三位一体”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进一步研究出台引导性、激励性政策与措施,并强化宣传和动员,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也可由公开招标引进专业团队,帮助企业系统做好项目的整体开发、包装和推介。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切实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把企业真正推到招商引资的最前台。
构建常态化的区域联合招商体制机制。鼓励本省“域内”联合招商,可考虑与我省“一核三圈”城市群发展规划相一致,形成我省联合招商的“四足鼎立”格局。积极推动“域外”协作招商,如加强与中部省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丝绸之路”振兴带、皖江区域、沪自贸区、滨海新区、呼包鄂等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联合招商。
推进招商体制机制的重心下移。这些年来我省县域招商引资得到普遍重视和明显加强,但在诸如招商重点产业甄选、政策保障、审批服务、组织领导等方面存在改革挖潜的较大空间。对乡域招商我们要有新思维,从开发我省招商后劲与潜力出发,有必要将其纳入到招商主战场。
3活化投资环境 增强“形象招商”后劲
调查中,当问到本地人员“您对山西的投资环境(特指投资成本与回报率)了解吗”时,选择“很了解”“有一定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为12%、35%、50%;当问到外商“您对山西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如何”时,选择“总体很好”“总体比较好”的只占25%、35%;而当问到“您认为山西投资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时,高频次的选择集中在“软环境”,包括政府诚信度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政策法规不健全、司法公正度不高等等。这说明,要打造山西理想投资地形象,需要强化“营销山西”思维,实施好招商引资、旅游推介和城市形象宣传“三位一体”策略。
课题组建议,建立动态化的投资环境客商评价指标。由省投资促进局负责,建立以外商为评价主体的“投资环境金牌城市”或“最受投资人喜爱的地区”评价指标,用以测评在晋外商的环境认知和创业感受,形成“口碑式”活广告宣传,以此促进我省的转型发展和投资软环境建设,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
做好 “心理招商”“民意招商”的相关工作。伴随山西转型综改、转型发展的持续推进,有关不同的声音也趋向活跃,尤其是在我省经济下行的当下,这种情况会更为突出些。不同声音不可能改变山西转型综改、转型发展之路;但不同声音的纷扰特别是负面声音的过度放大会造成外商的观望情绪。对此,应切实推进效率招商、阳光招商、依法招商、“反腐招商”;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应集中关注相关焦点问题,利用新闻发布平台适时地、有质量、有说服力地作出回应,加大招商引资方面的通报和引导,形成健康、持续的招商引资新局面。
对外宣传、文艺创作要讲好山西故事。持续做好山西山水、山西人文、山西历史、山西精神、山西业绩的宣传,向外界立体展示山西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型综改试验中的正能量、好形象。鼓励拓展山西影视、戏剧创作题材空间,引导和支持文艺工作者高起点、深层次地创作反映山西“全面深化改革新气象、转型发展新气象、招商引资新优势”的新剧目。同时,讲好外商在三晋大地创业发展的生动故事。
本报记者 王早霞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