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韩秋娴:七旬老太手写30万字回忆录

时间: 2014年08月11日02:45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紫色印花衫,白色长裙,满头银发,面含微笑……眼前这位娴静素雅的七旬老太韩秋娴是太原市化工领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不仅发明过阻止橡胶和塑料制品燃烧的添加剂,热爱摄影的她还曾在寿阳举办过个人摄影展,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并用镜头捕捉独特的民间风俗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古建筑。不仅如此,韩秋娴多年来还坚持为贫困地区的村民送温暖,义务拍摄全家福。
    韩秋娴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1999年,拥有丰富人生履历的她,开始撰写回忆录,以期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回首美好的青春岁月。迄今为止,韩秋娴已经写有30万字,并配以自己的摄影作品,但这远远不是终点,年逾古稀的她仍勤奋笔耕,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用文字收藏生活的酸甜苦辣……

难忘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韩秋娴生于1941年,凭着朦胧的儿时记忆,她的回忆录就是从两岁开始娓娓道来的。两岁那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她随父母从太原迁往晋中东阳村生活,在那里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儿时,我非常喜欢到庄稼地里玩耍,还喜欢抓小蝌蚪。当时,我们吃的蔬菜既新鲜又没有污染,那种纯天然的味道,让我特别怀念!”
    上中学时,韩秋娴不仅获得“三好学生”的荣誉,还担任学校航模小组组长,“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课余时间,有的同学学绘画,有的同学学唱歌,由于我几何学得比较好,再加上动手能力强,所以选择了航模。”
    1960年,韩秋娴考上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前身)化学工程专业,成绩优异的她,还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大学五年,韩秋娴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学习不好的同学补习功课。每个学期,太原工学院都会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三周,这令韩秋娴受益匪浅,“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而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这极大地锻炼了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大学毕业后,韩秋娴被分配至重庆工作,由于适应不了当地炎热的气候,刚去不久,她便浑身长满了痱子,“除了脚后跟,从头到脚,都长满了痱子,就连鼻子上都有。”回想到这一细节,韩秋娴忍不住哈哈大笑,“我的经历,好玩吧?”不仅如此,韩秋娴常年饱受当地气候潮湿的侵害,“在重庆生活的20年间,我的全身关节都是酸疼的,有时候,弯下腰捡东西,腰就直不起来了。”
    韩秋娴虽然是技术人员,但身材瘦小的她会和厂里的工人一同干诸如挖土、抬石之类的体力活,从不抱怨苦累。1980年,韩秋娴在重庆天原化工厂技术人员考核中夺得第一名,之后,她还陆续发表过9篇论文。韩秋娴从小活泼好动,工作之余,她拣来工厂废弃的木料,没用一个钉子,在两天之内便做成了一个精致的茶几。至今,她的家里,都摆放着这个茶几,只见上面堆满了报刊,“这是我特意从重庆带回太原的,虽然它很普通,但是我亲手做的,所以很有纪念意义。”在重庆的工作生活虽然艰苦,但韩秋娴却认为,那段时光是格外美好的,“可以说,我把自己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重庆。”
    念及太原年迈的父亲,加之浓烈的思乡之情,1984年,韩秋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太原。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赢得了新同事们的尊重和认可,三年后,她成为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1992年,韩秋娴发明阻止橡胶和塑料制品燃烧的添加剂,并在汾阳某化工厂生产成功。2000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其专利权,“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在制作轮胎时,添加上它,就会有效防止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着火。”
    休息时间,韩秋娴经常会受邀前往祁县、榆社、屯留等地,为当地的化工厂义务提供技术咨询。当接受帮助的厂长们给她咨询费时,她总是婉言谢绝,就连在工厂食堂里吃顿饭,她也坚持自己掏钱买饭吃。“一次,一个厂长中午请我吃饭,吃饭前,我主动掏出20元给他,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可是,不要我的钱,我就吃不下饭。”为此,不少同事都觉得韩秋娴冒傻气,但她却在坚持着,“解放前,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解放后,是党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所以,我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

用行走和镜头执着记录

    年轻时,韩秋娴就喜欢拍照,退休后,她报名参加太原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并加入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正式开始背着相机,记录祖国的大好河山。
    韩秋娴常年专注于用镜头定格即将消失的古代建筑,为此,她经常一个人坐火车前往偏远地区。目前,韩秋娴已拍摄整理出雁门关、娘子关、偏关等山西境内六大关口的图片。她不仅前往五台县、平顺、芮城等地,寻找拍摄当地的古寺庙,还奔向天镇、阳高、广武等地,行摄历经沧桑的古长城。此外,韩秋娴还乐于拍摄记录各地民间风俗,“我曾拍摄过晋源庙会、和顺闹元宵、襄汾尉村的跑鼓,这些民间风俗皆洋溢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I am proud for the vast land and beautiful scenery of my country。”谈及自己行走于全国各地的经历,韩秋娴脱口而出这句英语,用以表达心中对祖国的热爱。由于上学时学的是俄语,工作后,韩秋娴每天晚上都会自学英语,并将《化工基础英语》这本书里的800余个单词背得滚瓜烂熟。
    圣洁的布达拉宫,美丽的鼓浪屿,五彩的九寨沟……韩秋娴家里的墙壁上张贴着自己拍摄的各地美景,令人赏心悦目。2010年,怕儿女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韩秋娴瞒着儿女前往西藏,顺利抵达那里,方才告知儿女实情,惹得女儿嚎啕大哭,“妈,我就你一个亲娘,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啊!”然而,韩秋娴并无高原反应,尽情拍摄着当地的美景。
    而今,韩秋娴已73岁,在摄影圈子里,她算得上年龄最大的,但她还会时常和其他摄影爱好者一起爬山。上楼时,记者惊讶地发现她腿脚利索,一点也不喘气,“我身体各个部位都很健康,换灯泡、修水龙头这些活儿,我都不在话下,这多亏于多年的户外锻炼。”
    2009年,酷爱摄影的她,独自爬上太原市一栋27层的高楼上,举起相机,俯拍太原市东西两面的建筑物,记录家乡的城市化进程。2007年,韩秋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比赛,与世界各地的专业摄影师切磋,荣获优秀奖。2011年,韩秋娴在寿阳举办个人摄影展,展示自己所抓拍的甘肃南部藏民的生活点滴,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迄今为止,韩秋娴已拍摄整理出五六万幅摄影作品,并刻有300张光盘,“咱们祖国辽阔广大,风景美不胜收,所以,我想尽可能地走遍祖国的山河,用镜头将其记录下来,直到拍到跑不动为止,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美景。”

拍摄全家福背后的公益情结

    韩秋娴每行至贫困地区,都会举起手中的相机,主动为当地老百姓义务拍摄全家福以及人物特写,“我为藏民、维吾尔族同胞、贫困山区村民都拍过照。回到太原后,我会将他们的照片冲洗出来,然后一一寄给他们。”尽管这个过程很繁琐,但韩秋娴却乐此不疲。
    韩秋娴曾三次来到甘肃迭部扎尕那村,在这里她有缘结识了一个十岁的藏族孩童。每次韩秋娴去往这个贫困的村子,都会遇到他。这个孩童不仅热心地为她指路,还热情地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并执意将自认为最好吃的包子送给她吃。藏族孩童的淳朴,深深地打动了韩秋娴,“每次见面,我都会给他拍照,为他寄去照片。”两个人因此也结下了忘年交。
    “收到我寄给你的照片了吗?”隔年再来,韩秋娴都会关切地问。“收到了!”藏族孩童露出灿烂的笑容。“奶奶,明年您还会来吗?”注视着他期盼的目光,韩秋娴爽快地点头应允,“来!”一想到这个质朴的藏族孩童,韩秋娴心里总是暖暖的,“我还会去看他的!”
    在拍摄平型关时,韩秋娴走进灵丘白崖台村,目睹村里的孩子坐在沙堆上,一边流着鼻涕,一边吃着方便面,顿生怜悯之心,便拿出1000元交给该村村长,委托他给孩子们买些图书和玩具。韩秋娴还加入太原的环保摄影群,通过拍摄鲜为人知的原生态地域,号召公众关注环保公益事业。
    2013年1月,韩秋娴和一群影友探访到阳曲县西凌井乡圪叉居村,村里荒凉的景象,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村里只剩下8位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他们住在石头窑洞里,生火做饭,没有电视,吃的是旱井水。”韩秋娴和影友们为留守的村民多次送去了温暖,“我们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衣服等生活用品,还在村里开办了影展厅,过年时,为他们拍了全家福。”
    然而,韩秋娴深知,自己和影友们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此,她通过本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个被荒草湮没的村子,“希望大家游玩途经此处时,能够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些事情。”

30万字回忆录的青春纪念

    一场意外,令韩秋娴萌生了撰写回忆录的念头。
    1999年冬天,韩秋娴在去往老年大学的路上,由于路面有积雪,她不慎滑倒,导致股骨颈骨折。在卧床休养的日子里,她突然想要回首青春,总结下自己的人生,遂决定动手写回忆录,“我想通过自己的视角回顾过往,并将其当做特别的礼物,留给儿孙们。”这一想法,得到了儿女的大力支持,“他们时常会看我写的往事,看了很高兴。”
    自此连续两年,韩秋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专注于写回忆录。其间,她还会翻开年轻时写下的日记,重新感受青春的美好。在写到在重庆度过的岁月时,韩秋娴分外想念当时关系要好的同事们,“自从回到太原后,我和他们便渐渐断了联系,所以,我很想知道他们现在身处何方,过得好不好。”正当韩秋娴唏嘘感慨之际,突然听到了敲门声,打开门,她竟惊喜地看到在重庆工作时和自己同住一个宿舍的舍友刘华麟。多年未见,两个人激动得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原来,刘华麟受邀来到介休提供技术咨询,经多方打听,她终于找到了韩秋娴的住址,并专程来此探望昔日的好友。看到韩秋娴的回忆录,刘华麟不禁想起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并鼓励好友要继续写下去。
    采访当日,记者来到韩秋娴家中,看到了一摞厚达10厘米左右的稿纸,其中,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韩秋娴生活的点滴,这就是她手写的回忆录。在女儿的陪同下,韩秋娴曾经特意赶到晋中东阳村,找到童年居住过的老院子,按下快门,将其定格在照片中,“我将自己的摄影作品融入回忆录里,希望能够生动地还原当时的情景。”
    当了解到韩秋娴所经受的苦难,她的朋友们都会忍不住为其掉眼泪,但她却始终保持着微笑,因为在她看来,苦难是一种人生财富,“每个人都经历过苦难,所以,我要在苦难之中看到明媚的阳光。”因此,韩秋娴将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贯穿于文字之中,她的整部回忆录,无不充满了正能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30万字,对于普通人而言,无疑是个庞大的数字,但韩秋娴却觉得仍有大量的文字想书写出来,“我是从两岁开始写起的,目前只写到了1990年的往事,还有20多年的生活需要书写,因为是写自己的故事,所以,写起来就很流畅,而且,我很享受写作的过程,这让我感到无比快乐。”

见习记者宫 雪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