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无数学子的梦想,却总有一些学子在触手可及的梦想面前犹豫徘徊:他们的家庭有的因病返贫,有的残缺不全……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是这样一个家庭无上的荣光,可不菲的学费足以让雏鹰折翼,让弱者垂泪。
在本报的第十个助学季,我们与山西省慈善总会联手启动“爱心圆梦·助学行动”,集结社会力量,众筹民间爱心,希望能帮助贫困家庭的学子们圆梦。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探访贫困大学新生报道,向您讲述他们的辛酸与梦想、无奈与执著。他们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来吧,让我们拉起手,为了爱,为了梦想,聚力。
7月30日下午,伏天里的平遥异常炎热。王海霄背着一个大包,静静地站在平遥高速口,与记者及其三姨闫洁赟会合。此前,她一直住在临汾亲戚家,希望通过当家教来赚取上大学的部分学费。
王海霄今年19岁,平遥县洪善镇西大闫村人,刚刚以517分的成绩考入西安工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王海霄11岁时,父亲因意外早逝,之后,有些智障的母亲离家出走打工,大她8岁的姐姐王海霞也嫁人生子。自此,王海霄开始了长达8年的住校生涯,假期则辗转于亲戚及同学家。
家境清苦,王海霄咬着牙熬过艰难时光。2013年,她以低于山西文史类二本分数线9分的成绩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她以高于山西文史类二本分数线39分的成绩,终于圆了大学梦。
上学靠奖学金和亲戚接济
“一间破旧的平房,篱笆围起的栅栏,窗户蒙着塑料布……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家。一家人全靠爸爸种地务农为生,妈妈大脑略有迟钝,在家勉强操持家务。日子虽然过得紧紧巴巴,但仍然充满了温馨。可就是这种最简单的幸福,也因一场变故而成为奢望。”
闫洁赟是王海霄的三姨,家在太原。在赶往平遥与王海霄会合的路上,闫洁赟将王海霄写给本报参加“爱心圆梦·助学行动”的申请书递给记者。在申请书的开头,王海霄这样描述了自己记忆中的家。
闫洁赟说,自从外甥女把申请书写好交给她后,她总是拿在手里看,看一次哭一次,总觉得这孩子命太苦,遭受了不该在这个年纪遭的罪。
从与闫洁赟的对话及王海霄所写的申请书中,记者大致还原了发生在8年前的那场变故。
2006年7月,王父像往年一样到平遥城里的一个建筑工地搬砖。搬砖的收入不高,每个月几百元,勉强能维持家里的生计。一天中午,他去城外给家里的羊撇柳枝,不慎从树上跌落,摔成重伤身亡。那年,王海霄11岁,正读五年级。此后,本就有些智障的王母突然离家出走,去了晋中市榆次区一家煤球厂洗碗做饭,从此再未回过家。姐姐王海霞则嫁人生子。“海霄从11岁就自立了。她学习努力,在班里一直是前几名,高中时还拿到了平遥二中的奖学金。她从不跟我们诉苦,也不向家里人要钱。回我那儿住的时候,也总是笑嘻嘻的。”说这话的时候,闫洁赟眼里满是泪水。
王海霄没钱。姐姐王海霞偶尔从自家紧巴的生活费里挤出一点给妹妹,智障的母亲清醒时会寄给小女儿一点钱,除此就是亲戚们的接济。
每天早晨和同学“拼饭”省钱
下午3时,记者与闫洁赟抵达平遥高速出口,王海霄早已站在那儿,面带微笑。她上身穿一件干净的T恤,下身是一条牛仔七分裤。闫洁赟抽泣着说,孩子的这身衣服都穿了好久,也没钱买新的,鞋底都要磨破了。王海霄拍拍三姨的肩,与她碰头相抵,亲昵地说:“三姨,你别这样嘛。”
随后,王海霄扭头告诉记者,想先去平遥二中看看,那里有几个同学在等她。得知她考上西安工程大学,同学们都为她高兴。
3时30分,记者一行来到平遥二中。操场上,王慧杰等几个女生正站在阴凉处等王海霄。一看到她,大家呼啦一下全围了上来。王海霄在平遥中学补习时的数学老师张安宁则站在一边安静地看着她们。
张安宁说,他很欣赏这个孩子。“我每次讲完一道题,总能从她脸上看见会心的微笑,这说明她学会了,理解了,领悟了。这种时候,老师会有成就感。”不过,张安宁并不十分了解王海霄的家庭状况。
王慧杰和王海霄是补习班的同学,住同一间宿舍,关系很要好。王海霄心情不佳时,偶尔会对她讲起家里的事。
“我知道她爸爸早早就去世了,妈妈姐姐也不在,就她一个人。她有时会哭,大部分是因为考试考砸了,偶尔是因为想念父母。”王慧杰说,王海霄总是哭会儿就停了,她知道,海霄是不想影响她的心情。
因为住同一间宿舍,王慧杰对王海霄生活方面的细节了解得多一些。
“她早晨总是和一个同学‘拼饭’,分着喝稀饭、吃馒头,中午打5块钱的饭菜,晚饭有时吃姐姐给她带的饼子,有时只喝白开水。她说吃晚饭耽误学习。”
听到这里,站在一旁的闫洁赟忍不住对记者说:“这些情况我都不知道,孩子从来不告诉我们,每回问她,她都说学校的伙食很好,她吃得很饱。原来都是饿着肚子学习。”说完,她不禁朝远远站在一边和同学聊天的王海霄望去。王海霄满脸笑意,对三姨的担忧全不知情。
王慧杰说,上补习班时,她每周回家拿二三百元,除去每天十几元的伙食费,还要买水果、零食什么的。她常想与王海霄分享这些食物,但总是被拒绝。“她是不想欠我的人情,我知道。”
院中杂草有半人高
下午5时,记者、闫洁赟随王海霄一起回到她西大闫村的“家”。此时,屋外围着的栅栏歪七扭八、形同虚设地立在那儿,半人高的杂草长满了整个院子,一栋简陋的砖房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显示着它久无人居后的荒凉。
王海霄说,8年来,不住校的日子她都是在姐姐家、亲戚家、同学家打游击,最近一次回来是今年清明节,由舅舅陪着给父亲扫完墓就走了。
邻居们看见王海霄,高兴地和她打招呼。一位邻居告诉记者,“自从海霄她爸去世,家就不是家了。”
为了进屋,王海霄和闫洁赟使劲儿把杂草拨开,踩着它们进了屋。屋里的景象不比屋外好多少。屋子仅有十余平方米,床、衣柜、被褥、灶台都已破旧不堪,只有墙上贴着的多张奖状仍鲜艳夺目。闫洁赟说,她和姊妹们很想帮王海霄把家翻修好,苦于无钱作罢。目前就希望王海霄能好好念大学,将来好好赚钱,翻修了房子,把智障的母亲接回来安度晚年。王海霄在一边默默地听着,不由自主地点头。
○对话
最大的心愿是把妈妈接回家
记者:记忆中最尴尬的是什么?
王海霄:交学费。从小学开始,这就是我和姐姐最头痛的事。每次同学都早早交了,只剩我一个。姐姐为了家里专心供我一个人读书,初二就休学出去打工。爸爸去世后,每一次学费都交得更为艰难,都是三姨他们七拼八凑才凑齐的。上高中争取到助学金以后,情况有所缓解。
记者:怎么看待自己经历的这些挫折?
王海霄:坦然接受。我觉得自己现在挺好的,终于熬过来了,而且一路碰到的都是好心人。这8年除了姐姐家、亲戚家,我还在许多同学家住过。她们的父母对我都很热情,好吃好喝招待我,又不会显示出过多的同情与怜悯。老师们对我也挺好的。今年高考前,每天晚上我都在心里对去世的爸爸说,要他保佑我考上好大学,也保佑所有帮助过我的好心人开心快乐。
记者:今后打算怎么办?
王海霄:好好上大学,开心过日子,边念书边打工养活自己。毕业之后,如果能考研就继续求学,如果不能就找个工作好好赚钱。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家里的房子翻修了,把我妈接回来住。
○记者手记
王海霄一路都表现得很坚强,与同学说说笑笑,安慰三姨不要总为她担心哭泣。只有在与记者单独对话时,她才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尤其是说起母亲,她更是情难自抑,泣不成声。
她说,她的梦想就是上大学。虽然去年高考失利,但她从未放弃。
王海霄的梦想感动了很多人,包括老师、同学,包括记者。虽然她外表普通,但她其实很美丽。因为,所有有梦想的人都是美丽的,都值得尊敬。
本报记者 张瑾
○相关
部分申请爱心款学生简介
1、贾建,男,忻州市河曲县人,高考考了550分(理科),被太原理工大学录取。他的父母靠种地供养两个孩子读书 (贾建的姐姐在忻州职业技术学院上学),还要赡养腿部有残疾的老母亲。为了筹集学费,暑假后贾建就开始在当地的一家饭店打工。
2、任婕,女,太原市迎泽区人,来自单亲家庭,生活仅靠母亲2000元左右的工资维持。今年高考她考了411分(艺术类),被太原师范学院录取。
3、梁双俊、梁双杰,男,太原市晋源区人,这对双胞胎今年高考均考了579分(理科),均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录取。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月收入不到2000元。
4、王显,男,忻州市河曲县人,高考562分(理科),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父亲眼睛有残疾,靠打短工维持全家4口人生活。
5、贾昌,男,忻州市河曲县人。他与姐姐贾贝一同参加高考,他考了561分 (理科),被长安大学录取;姐姐考了420分,被临汾师范学院(三本)录取。两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务农的父母无力承担学费。
6、赵慧慧,女,大同市广灵县人,高考考了614分(理科),被浙江大学录取。她的母亲身患精神病无法自理,父亲靠种地维持全家生活。赵慧慧在学习之余,还要帮父亲干农活或照顾母亲。
7、惠艳荣,男,太原市古交市人,高考分数547分(文科),被运城学院录取。他的哥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读大三,姐姐患有脂膜炎,为了给女儿治病父母已负债累累。母亲要在家照顾女儿,全家人的经济来源全靠父亲种地。
8、毕玄,男,太原人,高考分数455分(艺术类),被宁波大学美术设计专业 (提前)录取。父亲因患股骨头坏死而残疾,全家三口人靠母亲打零工和低保金度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