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年,公车改革终于迎来重大转折。本年内,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车改;司局级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300元。中办国办印发的两个公车改革文件16日向社会公布,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制度,规范公务用车运行管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 车改的三个关键词
车改路线图主要包括取消、补贴、拍卖三环节:取消,取消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补贴,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的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拍卖,取消的公务用车应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结果将会向社会公开。此次面向全国的公车改革,取消、补贴、拍卖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词汇。
关键词:取消
对于公车使用,曾有人调侃道:三分之一时间公用,三分之一时间领导私用,三分之一时间司机和他人私用。“一些公车司机和乘车者高高在上,感觉良好,不时违反交通规则,有的还能免除高速、停车等收费,耀武扬威,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怨言日重,不时以‘吃了一头牛,坐了一栋楼’来加以讽刺。”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对记者说。
“取消”正是这次公车改革的核心。指导意见提出,取消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有人提出,取消公车会降低公务活动效率。周天勇指出,“这种担心毫无必要,如今驾车技术已经普及化,党政干部完全可以自己驾车。”而在公车改革专家、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看来,车改就是要改变“官”念。他说,如果一个干部遵循“3510”准则,也就是3公里内走路,5公里内骑车,10公里内地铁或公交,不仅车补能有盈余,身体还得到了锻炼。
关键词:补贴
取消公车后,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改革方案中明确了补贴标准,即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一标准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等因素,仅是为了满足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并非职工福利。
那么,发放补贴是不是比养车省钱呢?据统计,中央本级2013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占总数的近六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车改后首先减少的是车辆购置、运营方面的经费开支,包括与公车相关的司勤人员薪酬开支。其次,将减除今后陆续达到更新年限的公车更新成本。此外,还能减少因油价上涨、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提出了补贴标准的上限,即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此前,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发放较高的车补,如杭州市每月最高达到3100元,广州市天河区最高为2800元,均高于指导意见规定的上限。按照新规定,这些地方的车补将会减少,而改革后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人们将拭目以待。
关键词:拍卖
近年来,先行改革的地方在公车拍卖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暗箱操作上。有的单位内部人员在拍卖时提前打招呼,甚至通过幕后操作使公车以极低价格落入有关系的人手中,或让公车变为曾经的使用人或司机所有。拍卖过程中的甩卖和贱卖,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公车拍卖的公平公开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一环。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国库。
专家提出,实际操作中还要细化封存停驶、鉴定评估、集中处置等步骤,由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基准价后,车辆实际成交价格不低于基准价。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车拍卖除了要有细化的流程、精密的安排,最重要的是公开拍卖结果及拍卖所得的流向,让公众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指导意见还提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提供有偿出行服务。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指出,实施拍卖的公车大多为中高档车,车况良好,大量二手车在短期内进入市场,会给租车、出租车行业和个人购车带来机遇。
他同时认为,为确保公务出行便捷,不因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而有所滞碍,可借拍卖公车之际发展租车、代驾业务,以应不时之需。
赵超 安蓓
2 解读车改政策
科级以下每人月补500元
【措施】取消公车后,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改革的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
【解读】对于上述补贴标准,一直关注公车改革、主张低补贴标准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新京报记者说,昨日接到不少官员的电话,“他们说都是我害的,因为我提过司局级每人每月1200元就差不多,他们原本以为每人每月能拿到2500元”。
叶青强调,“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这一标准“很适度”,“最近几个月,我自己出行尽量减少公务用车,测算后,每个月1200元就够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参与了两个车改文件的讨论座谈,他说两个方案特别是补贴标准,均综合评估、考核了全国各地的试点情况,比如受到广泛肯定的杭州车改模式,并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等各方面因素。
他解释说,“补贴标准到底定到多少合适?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多数官员和公众都能接受,之前一些试点地区之所以搁浅,就是群众意见很大,认为补贴标准定得太高,车改补贴反而成了公务员福利。为了杜绝这个问题,制定补贴标准时明确了一个原则,不能高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北京市今年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1400元涨到1560元,所以司局级的补贴标准定到了1300元”。
按照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以司局级为例,每人每天补贴59元,能否满足需求?
对此,竹立家强调,发放的是公务交通补贴,不是用于上下班的交通补助。“公务出行不是每天都有,所以1300元是一个适度的标准”。
公开拍卖取消公车须防贱卖
【举措】对取消的公务用车,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统一规范处置。对取消的公务用车,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价作为处置基准价,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公开处置,处置结果向社会公开。处置公务用车所得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中央国库。取消车辆处置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认为,近年来公车改革在各地进行不同程度试点,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公车拍卖等处置上,个别地方采取低价拍卖,拍卖给有关系的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究其原因,整个拍卖过程不透明是最大的问题。
丁元竹举例说,在拍卖过程中,各省可以尝试网络拍卖。网络拍卖在互联网上操作,完全透明。丁元竹称,公车处置中,除公车拍卖外,也可以尝试采取租赁的方式处置拍卖有困难的公车,租赁工作应该委托有经验的租赁公司,有效利用公车资源。
丁元竹表示,目前中央的反腐力度很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车改革出现腐败的概率会有所减少,但仍不排除在一些县级部门会出现。为此,纪检部门应对此次公车拍卖过程全程监督,对于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严厉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3 链接
车改让哪些人受到影响?
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自行选择公务出行方式,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司勤人员:坚持内部消化为主,通过内部转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提前离岗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不得将其简单推向社会。
改革时间表
2014年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完成改革;
2015年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完成改革;
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含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
车改20年大事记
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
1997年:广东省开始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
2004年:我国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的通知。
2005年: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搁浅。
2009年:经过近7年的酝酿和试点,浙江杭州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并向公务员发放公车改革补贴,补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
2010年:昆明在市内四个辖区试点公车改革,实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
2011年:中办、国办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
2012年: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4 公车改革“起步”之后
伴随着 《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全国范围公车改革正式“起步”。公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启动之后仍然需要度过磨合期、深化期等阶段。因此,在为艰难推动20年的车改终于“起步”点赞之余,外界还要保持对公车改革的持续关注。
公车改革“起步”之后,补贴发放在基层执行层面会不会走样值得高度关注。此前,一些地方把局级干部车改补贴定为一年七八万元,成了“疯狂福利”。在去年底公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明确提出:“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本次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指出:“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上有政策法规约束,下会不会变形走样?对此,群众、媒体、纪检部门等各方都要瞪大监督的眼睛,决不能让车改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跑偏”。
公车改革“起步”之后,取消车辆处置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也值得关注。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之道是处理好拍卖信息公开。由于二手车残值与品牌、车况、使用年限、环保标准、是否发生过重大事故等多项因素相关,因此,在执行对取消公车的拍卖时,相关部门应当尽可能全面地公开相关信息,既为外界监督提供便利,又可以避免一些看不到车况、仅仅看到超低成交价的炒作。
公车改革“起步”之后,遏制公车特权、公车私用仍然要常抓不懈。按照我国道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进行二手车交易前,车辆所有违法记录都要接受处理。对于数量巨大的要拍卖处置的公务车,应当严格依法办事,严禁滥用特权违法消分或免除罚款。保留的公车更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能再让公车形象蒙上飞扬跋扈的特权色彩。对于公车私用,应继续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予以监督,并依照法纪严肃处理。
公车改革“起步”之后,像“车改达人”叶青那样的“私车公用”的官员会多起来,对此,也应当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一个基本的原则应当是不再发放车改办法规定以外的“油补”等各种名义的补贴,并应明确要求开私车办公事的公务人员或官员,更加严格地遵守道交法和交通文明守则,更要防止原来寄生在公车上的特权借机向私车转移。
公车改革“起步”之后,借助公交、自行车绿色出行应当大力提倡。记者注意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北京市要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及时解决公务出行遇到的问题,保障中央和国家机关普通公务出行。由此可见,伴随着公车改革“起步”,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的改革如何破题、公交服务体系如何健全、社会化交通供给如何创新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公车改革“起步”之后,那些至今仍没有踢出“临门一脚”的“领域性改革”何时启动更值得关注,包括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等“难啃的硬骨头”,其中的利益盘根错节。从这个角度看,公车改革的意义也在于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深化改革就是要敢于触及核心利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踢出“临门一脚”;当下的改革操盘者决不会再拖延、再敷衍、再讳疾忌医。
南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