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既是党务官员,又是环保公益行动者。在环保理念的低洼地带,发自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通过长期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与社区和政府良性互动,传播生态环保知识,实现保护目标。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并无轰轰烈烈,却扎扎实实努力的绿色推动者。
——第四届SEE&TNC生态奖组委会向巨琼瑛颁奖辞
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面对人们日益担忧的环境污染,她的行为已不仅仅是兴趣所至,更多的是责任使然。她认为,对环境污染口诛笔伐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为保护环境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为此,她十多年来跋山涉水,进厂矿、进学校、进农村,作环境调查,提环保建议,植树、修坝,建自然保护区,写环保宣传材料,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承担起了一份社会的环保责任。她就是中国首家民间环保协会“自然之友”会员、太行山首家民间环保协会“绿色太行”创办人、左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巨琼瑛。
“环保团干”的绿色情感
情感有没有颜色?如同多彩的现实世界,大多数人认为情感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巨琼瑛对儿时生活童话般的记忆,说明她心底的情感是绿色的。
巨琼瑛出生在太行山上左权县石匣乡道佛沟,一个山清水秀、偏僻宁静的小山村。门前清清的小溪,屋后绿绿的小山,田野里可爱的小昆虫,陪伴她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她的记忆中,儿时大部分时光都在大自然中度过。树林中捉迷藏、田野里挖野菜、小河里捞鱼虾;清晨到小树下朗读、午后在田野里放牛、复习功课,傍晚时分和小伙伴相约于小山上嬉戏……小草、小花是她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也成为她成年后最珍贵而美好的记忆。
童年时的巨琼瑛对小动物有一种由衷的喜爱,一次为了一只刚出壳的小喜鹊,她和淘气的弟弟还打过一架。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傍晚,姐弟俩在附近的小山上玩耍回家时,路过一棵老树,听到“叽叽……”异常尖利的鸟叫声,循声找去,原来是一只刚出壳不久的小喜鹊躺在树根旁。寻来寻去发现喜鹊窝就在老树干上,大概是不小心掉下来的。淘气的小弟要捉小喜鹊去炫耀,她却坚决要让小喜鹊在这儿等妈妈。相互争执之下,姐弟俩打了起来。生气的小弟把她从山坡上推到了山底……最终,小鸟没有被弟弟带回去玩,而她却受伤了。
童年可以奠定一个人的一生,与大自然的特殊情感像埋在她心底的一颗绿色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渐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1992年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巨琼瑛便被任命为贫困乡镇的一名团委书记,当别人还因为分配不合适在抱怨时,她却满怀欣喜地接受并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她是山里出生的孩子,她愿意回到山里,这里才是她真正的家。
左权是贫困老区,每年有不少孩子失学,县乡团组织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通过不懈努力,巨琼瑛共为186名孩子联系到捐助款,她所在乡成了“希望工程”工作先进乡,她本人也被评为省级“希望工程”功臣,并连续荣获省、市优秀团干部称号。巨琼瑛还有另一个“希望工程” 在心里装着——保护环境,绿化太行。太行山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养育了无数太行儿女,但近几年由于森林过度砍伐,矿藏乱采滥挖,清纯的太行山受到了污染。
有人不理解:环境保护是大工程,环保局还管不了,你一个小小的团干部,考虑这是多余的。但巨琼瑛觉得,环境保护同青少年工作一样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青年少工作者必然要担负的一项社会责任,决不是多余的工作。于是,她组织开展的青少年工作常常以环保为主题。1992年至1996年4个年头,她年年组织当地青年培植容器育苗,义务植树。那时候,她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充满激情,每年春季都带着一帮青年人吃住在山上奋战一个月,4年共育苗500万株、植树2万株,为当地绿化作出了贡献。
1995年春,因气候干燥,风沙大,树苗难成活,植树工作进行得十分艰难。为了保质量保工时,她在一个小山村一呆就是20多天,圆满地完成了植树计划。因为她的出色才干,2002年组织决定将她调至更重要、更能发挥其才智的岗位——县团委。
工作岗位变了,面儿宽了,见识广了,她的绿色之梦也随之变大了。2002年刚一上任,她便组织了“爱我家乡,绿我家园”青少年环境调研体验教育,全县有近千名中小学生参与,收到很大效果。同年10月,她再次组织全县少年儿童开展了拾废利旧“环保作品”大比赛,更大更广地激发了孩子们认识环保、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2003年少先队建队节,她又举办了“环保杯”少儿绘画赛,200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她又亲自策划、编排,全县每个校园都表演了“环保服装秀”小模特节目。
因为她组织的活动常常贯穿环境保护主题,熟悉的人们都称她是“环保团干”。各单位,特别是中小学校,经常邀请她给孩子们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开展环教。巨琼瑛觉得,这是她做了13年团干部最值得自豪的事。
自然之友的“绿色太行”
2004年6月16日,一个偶然的日子必然性地改变了巨琼瑛的生活。
那天午后,一向关注环保的她坐在电脑前再次搜索环保网页时,“自然之友”跃入她的眼帘,虽素未谋面,却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看了“自然之友”的简介及活动情况后,她欣喜若狂,激情难抑:这里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正是她要寻找的家。于是她当即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入会申请书,从网上递交过去。时隔不久,一份满载着温馨和爱意的淡绿色会员注册卡从京而至,她正式成为一名“自然之友”会员。一个最平凡、最普通的基层环保追随者,能有缘加入集各界精英的高层环保组织,她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莫大的欣慰,也更增加了她投身绿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相遇‘自然之友’,是上帝的一分恩赐;走进‘自然之友’则有种重获新生之感。”时年30岁的她忽然感觉生命才重新开始,似乎早已等候多时的大门正在向她敞开。
加入“自然之友”后,她很快成为一名积极的活动者。短短两年时间,在她邀请下,13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自然之友”会员,一位澳大利亚环保志愿者,先后4次来到左权,深入农村、厂矿、中小学校环境教育,进行环保宣传,6所学校的7000名中小学生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互动活动,3000多名群众接受了环保志愿人员的教育培训。
2004年12月3日,巨琼瑛独自一人踏上前往湖北的列车。她此行有两个目的,一个拜访63岁的“自然之友”会员湖北襄樊民间环保协会“绿色汉江”会长运建立;另一个是作为一名“自然之友”会员,到湖北开展环保志愿活动。运建立阿姨说的一句话让她非常感动:“我们环保志愿者的努力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不仅是为了现在。我们要让我们的后人有一个碧水蓝天,因此我们不惜付出辛苦,不惜付出代价。”
同各地各界自然之友会员有更多的交流与接触后,一个新的目标在她的头脑中逐渐明晰,逐渐坚定起来:在当地成立一个环保协会,动员民间力量,动员太行山所有人来保护太行母亲!
口干舌燥地说,脚不停地跑,焦头烂额地忙。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巨琼瑛不感到累,也不觉得苦,但成立一个环保协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给协会起一个合适、准确、响亮的名字,她几乎找遍了左权县所有的“文人”,最后多方征求意见,她把协会名字定为“绿色太行”。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协会的宗旨:立足太行山,保护太行山,这也正是巨琼瑛埋藏已久的心愿。
2004年底,“绿色太行”民间环保组织正式注册成立了,这在左权是第一家,在晋中是第一家,在太行山脉也是第一家。从2004年6月加入“自然之友”,到萌生成立一个保护太行山民间环保组织,再到“绿色太行”正式注册,仅用了180天。短暂的6个月里,巨琼瑛不知找过多少人,求过多少情,跑了多少路,她用行动感动了大家,感动了社会。
时任左权县委书记孙光堂得知巨琼瑛个人跑着搞环保后,当即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她联系了部分经费和临时办公地点,还承诺将来活动开展大了,县里将考虑安排专门办公室。
县环保局负责人说:“你这是帮助我们做工作,多一些像你这样的人,我们的环保工作还用愁吗?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你。”
在县民政局注册登记时,民政局领导感慨地对她说,“注册过多少个社会团体,但像你这样不仅不图赢利,还个人贴钱的团体还是第一家,我们一定用最快速度给办手续。”
“绿色太行”发起人中的刘云飞,是一位德高望重、严谨认真的老人,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十多年教育局长。在常人心里这位老人很难接近,从不轻易许诺或接受别人的聘请。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当巨琼瑛邀请他发起成立“绿色太行”,保护太行母亲的生态环境时,他居然欣然同意了。
“绿色太行”成立后招募会员的消息刚一发出,打电话、写信、发邮件,更有不少人直接找上门来递交申请,入会者接连不断,关心的人络绎不绝。最让巨琼瑛感动的是一位86岁高龄的老军人要求加入绿色太行,愿意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截至目前,协会已从当时的3人小组,发展到近2000名会员,会员遍及左权内外,太行大地。
清漳河畔的绿色基地
媒体曾报道过某一个国家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杀死伤害动物之人的消息,有人用“宗教信仰”来解释环保主义者的执著。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环保主义者,巨琼瑛不赞同那种行为,也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认为,一个环保者,应该约束自己,奉献于社会,心中要这样想,工作中、生活上要这样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根本目的。
巨琼瑛幼年曾经历过穷苦,而今经济上已相对宽裕。然而那种多年来勤俭持家、朴素过日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却始终如一。她穿的总是那么简单朴素,且从不使用化妆品。她认为朴素就是美,节约就是环保。她本人从小全素食,在她的带动下,全家人都拒绝食肉,别人看着她有些“过分”,她却说:“我管不了别人,但可以管住我自己。”她出行总是随身带手绢、装布袋,从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也极少使用塑料袋。她觉得这是一个环保人最起码的行为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生活上简单朴素从不浪费的她,为她所热爱的环保事业付出却异常大方。多少年来为了更多的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外面信息,她坚持自费订阅《中国国家地理》《环境教育》《世界博览》等多种与环保相关的报刊杂志。除此之外,她还有随时发现随时收集的好习惯,十几大本厚厚的环保剪报是她多年来的成果,也是她的骄傲。更让她欣慰的是,16岁的女儿从7岁起就开始帮着她收集资料了,只要一看到有“环保”的字样,马上就去找小剪刀。
2005年10月,“绿色太行”发起了保护鹳鸟的倡议,不久便在左权县赵家庄清漳河畔,创建了该组织第一个绿色基地——太行山黑鹳自然保护区。巨琼瑛回忆说,她童年时附近的十几个村子都有这种鸟,可是后来只剩下赵家庄一个村子里有了。经过考察他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鹳鸟赖以栖息的小叶杨越来越少,这种树生长缓慢,但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附近村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时,就靠砍伐售卖此树赚钱。小叶杨从她儿时的数百棵,到那年开展项目时,只剩下17棵。
这17棵树成为绿色太行成员们首先保护的对象。他们与村民签订了协议,并多方筹资,使村里人不再砍树,并在当地种下了数万棵大叶杨、柳树、桃树等生长快的树种。“我们只是想让周围先绿起来,让这些鹳鸟不会觉得周围光秃秃的。”
2007年冬项目的一期工程结束后,2007年2月到10月,协会又投资十几万元建了两座蓄水池,以备夏天河里断流时让鹳鸟们使用。蓄水池建成后效果立竿见影,当年鹳鸟迁走时大概有300只,次年回来的鹳鸟已经翻番,如今,这里鹳鸟数量每年都保持在1000只左右。
参加工作20多年来,巨琼瑛从乡镇团委书记,到团县委书记,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是带领团员青年,带领“绿色太行”会员,带领环保志愿者们,为母亲河清漳河涵养水源,为母亲山太行山披绿挂彩,植树达十数万棵。因此,她和她的“绿色太行”也荣获了国家、省、市、县各种环保奖数十项。
巨琼瑛告诉记者,每一次获奖,都坚定一次她对环保工作的信念,但从内心深处让她坚持环保工作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公民环保启蒙先驱、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的梁从诫先生。
巨琼瑛介绍说,2005年6月19日,她在北京偶遇了年逾古稀的梁从诫。当梁先生得知她来自山西时,便对她说起了他与山西的联系:曾在临汾插过队,曾多次到五台山寻访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保护古迹之路。梁先生对她说:“你们在最基层做公益,很了不起,我很佩服你们。当下我们面临的(环保)形势十分严峻,你们山西的情形更为严重。但是,不可着急,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要力所能及,相信有行动就会有改变。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关爱自然。”
“在这几年里,我和我们的‘绿色太行’,曾经历过许多艰难曲折,曾遭遇过许多无奈无助。但是,每当我想起梁先生的这席话,便义无反顾地选择坚持、再坚持。”巨琼瑛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王正炜/文 通讯员 韩文跃/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