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1
急雨突袭省城,因下水口被堵导致路面积水
60岁师傅雨中两小时掏垃圾
7月19日19时许,一阵急雨突袭省城,并州路与双塔寺街、并州东街两个路口都积了大量的雨水,车辆纷纷小心翼翼行驶,而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则被积水堵在路边。就在众人着急时,在并州路和并州东街的交叉口,一位不知名的师傅拿着一根木板在雨中掏堵住雨水箅子的垃圾,一直到21时15分许,他才歇下来,而路面积水的水位在垃圾被掏出后,慢慢降了下去。
这位师傅姓倪,今年60岁。
积水淹至马路牙子
19日傍晚的一阵急雨,给很多回家的人添了不少麻烦,尤其不少路口出现了大量的积水。记者在并州路和双塔寺街的交叉口看到,雨水已经从非机动车道淹没至马路牙子上,积水最深处甚至淹没到成年人的膝盖,路西的车辆可以正常通行,路东车流则陷入困顿状态。胆大些的小轿车在这一路段会猛踩油门,一闪而过,谨慎点的则缓慢行驶,公交车行至该路口也都减速慢行。
师傅雨中掏垃圾
记者沿着并州路行至并州东街口,这里的情况比双塔寺街稍好一些。此时,记者看到一位上身穿条纹短袖衬衣、下穿卡其色休闲裤的师傅撑着一把蓝白相间的伞,蹲在路东的马路牙子上,右手在雨水里掏东西。记者趟着雨水走到师傅身边,才看清楚他是从雨水箅子口往出掏垃圾,手里握着一根一尺长的宽木板,木板一直没在水里,如果不是刮出来垃圾,还不好看清楚。
“师傅,您家在附近住?”“是的!”“您是市政的工作人员?”“不是。”当记者告知师傅自己的身份时,师傅先是拿伞遮住自己,然后说:“我做的这个真没啥,不要报道啦。”记者解释后,师傅才把伞拿开,记者看到他身边已经有了一小堆从雨水里掏出来的垃圾。记者蹲下仔细翻看,有瓜果蔬菜皮还有塑料袋,便问:“有的垃圾是不是从并州东街冲下来的啊?”“是啊,那边的下水道口也堵了,我已经连着掏了两个下水道啦,掏出垃圾水就能下去了。”
“下水道漏水有些慢都是因为这垃圾呀?”“是呀,掏了垃圾可管用了!”“师傅,您真有爱心!”“每个人都有点爱心,城市就会更好了!”说话之余,师傅将手中的雨伞递给8岁左右的小孙子,然后一边用木棍往外拨,一边用手抓垃圾。记者看到他的左手里有一根掰弯了的铁丝,应该也是掏垃圾的工具。而小男孩儿则拿着伞在雨里静静等着。
路人猜测:是工作人员?
这位师傅到底是谁?站在马路牙子上,一位30多岁的男士向记者招手,记者走过去,男士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段他拍的下雨的视频。关掉视频后,这位男士一边向记者耳语一边调出了自己的通话记录:“你看,我晚上7点多给12319打了电话,前后打了两个,没一会儿这个人就过来通下水了。我怀疑,他就是12319派过来的人。”见记者没有表情,男士又强调:“路上肯定都在大堵车,市政的人要过来也需要时间。是不是因为打电话的人太多,他们就先派了一个正好家住在附近的人过来临时应急处理一下?”
“这师傅在这儿多长时间了?”“7点多就在了,先在并州东街上艺校门口的几个下水井掏,后来又过来这儿,挺长时间了。”男士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一边补充:“你看看,现在都8点多了!没有人家这个师傅,路过这儿的人哪儿能走了啊?”
原来是家住附近的好心人
见师傅专心掏垃圾,记者上前和师傅旁边的小男孩聊了起来。“这是你什么人啊?”几句交谈,记者了解到,老师傅姓倪,今年60岁了,马上要退休了,问到师傅的工作单位,小男孩回答:“我爷爷在老家工作!”
正说着,记者看到一位身穿白色短袖、卡其色裤子、60岁左右的女士撑伞走来。还未到跟前,便冲着师傅朗声笑问:“你这抢险抢的怎么样了?”老师傅答:“马马虎虎!”记者迎上去和女士攀谈,才知道她是师傅的老伴,就在路口西南角的小区住,下雨时他们正好家里在吃晚饭,从窗户就看到路面的积水,老伴匆匆吃完饭就下楼掏垃圾了,自己是收拾完碗筷刷完锅才下来。“他就是这么个爱管闲事儿的人,先去的双塔寺街那个路口,后来就来到这个路口,前几天那场雨,他就过来给掏垃圾来着。”
21时15分,直到记者离开时,才看到倪师傅站起来舒展腰身歇下来,老伴和孙子还在路灯下撑伞等待。
○相关
看看下水口捞出哪些垃圾?
到底是哪些垃圾堵住了下水口?记者步行至并州路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附近,沿途看到路北的下水道旁堆着玉米皮等垃圾,两个下水道口两小堆垃圾,应该就是倪师傅掏出来的。记者仔细翻看后,又返回了并州东街口倪师傅掏出来的垃圾处,几堆垃圾翻了翻,统计后数数,发现种类竟多达18种。这些垃圾里,食品垃圾居多数,应该是在买卖销售中产生的。不论是哪种方式流落到大街上,都给我们的城市添了“堵”,制造这些垃圾是人为的,反过来,这些垃圾又影响了人的生活。
在此,本报呼吁,请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箱里,不要随处丢弃。
本报记者 郝宏 实习生 张慧辰
镜头2
雨后一棵大树轰然倒下砸中瓜棚
众人主动伸援手将大树搬离瓜棚
本报7月20日讯 (见习记者 贾蔚然)昨日傍晚的急雨,让很多在外面的人措手不及。在省城解放路和城坊街十字路口西南角,便道上的一棵树之前还为路人遮雨,雨停之后,终于支撑不住倒了下来,砸坏了70多斤哈密瓜。众人合力将树挪开位置,瓜农才将瓜搬出来。
今日16时许,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倒下的树横在马路上,占用了一条非机动车道和一条机动车道。然而,记者并没有在这棵树周围看到树坑。这是怎么回事呢?经附近的人指引,记者终于在便道上找到了树坑。树坑在一个卖哈密瓜的瓜摊棚子底下,里面没有一点断留的树根,因此记者判断,这棵树是被连根拔起的。
卖瓜的摊贩说:“昨天我们在这卖瓜,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好几个人躲在我的棚子里,有的站不进来,就躲在旁边那棵树底下。大概过了20多分钟后,雨差不多停了,他们就往出走。人们一走,这棵大树就倒了,把我的棚子直接砸坏了,里面的哈密瓜也砸烂了好多。树枝还把一个路人砸到了,所幸没啥事。”
据瓜贩统计,这次损失达到600余元。棚子250元,瓜被砸坏了70多斤,1斤5元,算下来是300余元。
便道上的树倒了,怎么能移到几米远的马路上呢?后来记者得知,由于树砸在了瓜棚上,底下还压着整个瓜摊,几位路人看到后,纷纷主动帮瓜农将大树挪了位置。但由于树特别重,他们也只能把树挪开很短的距离。
随后,记者向12319反映了这件事,工作人员表示会尽快处理此事。
镜头3
载有20余乘客的公交车被困桥下积水中
消防员划游艇来回6次救援
本报7月20日讯 (记者 徐麦丽)昨日傍晚,省城突降急雨,造成部分路段大范围积水,20时13分,在东中环长风街高速口附近的桥下,一辆载有20余名乘客的70路公交车被困桥下,消防人员划游艇分6次将被困者成功救出。
长风消防中队消防员赶到现场后,看到公交车被困在积水中,已经熄火无法动弹,由于车辆处于低洼处,积水全部从道路四周向低处聚集,没过了公交车的车胎,已慢慢蔓延到车厢内,车上的20余名乘客只能踩在座椅上,等候救援人员到来。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经探测发现积水深约1.5米,加之被困公交车距离路面约有10米远,采用徒步背人的方式不太可行,于是他们决定用游艇进行救援。随后,消防人员迅速将游艇充好气,划着游艇向被困公交车靠近,与此同时,游艇的另一端也系了根绳索,用于乘客疏散到游艇后消防人员往回拉游艇,这样可以更快地让乘客到达路面。
由于游艇空间有限,每次只能乘坐6人。消防人员边疏散大家,边安慰其他乘客不要着急。就这样一趟趟往返了6次后,车上司乘人员被全部救出。
随后,公交公司紧急调来一辆增援车辆,负责将被困乘客拉走。乘客走后,救援人员才放心撤离现场。
最先发现公交车被困的是北京市政建设集团的路面巡视员袁师傅。当日19时40分许,他巡视到桥附近时,看到有一辆公交车被困,此时车上有一名年轻的小伙子拿着东西蹚水过来,让袁师傅帮忙拿着东西。说完,小伙子又蹚水回去,去接他的一个同伴。“水已经到了小伙子胸前位置了。”袁师傅说,小伙子出来后,他赶紧问车上还有多少人,得知还有20多位乘客时,于是他拨打119求助。
那么公交车是怎样困到积水中的?70路公交车车队的姜书记说,他们了解的情况是,因为当时雨下得比较急,公交车正通过的时候,积水只有约30厘米,然而行至该路段时,前面正好有一辆小轿车突然熄火了,加上积水迅速猛涨到1米多高,于是公交车也只能熄火,不敢再往前走了。
○延伸采访
消防救援除了游艇还有啥
日常生活中,消防救援除了水枪、电锯、二节拉梯等工具外,用游艇救援的情况相对较少。其实除了游艇,消防救援备有的工具还有气垫船和冲锋舟。消防人员介绍,这3种救援工具多用于水域救援,不过用的次数较少。
“在遇到水深或者发洪水的时候,会用到这些救援工具。”消防人员说,冲锋舟主要用于在洪灾中的抢救,气垫船用于洪水、沼泽和冰雪中车辆和船只无法到达的危险区域,不过这三种救援工具平时用的相对较少,像长风中队的游艇,今年是第一次使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