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降雨偏多雨量较大,7月1日起太原提前进入主汛期。7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市区许多路段严重积水——
阅读提示
暴雨突如其来,道路瞬间成“海”,太原市民对7月4日的强降雨无疑印象深刻。市东北部地区两小时降雨量达57毫米,城区多个路段被淹。街道路面积水,影响交通,如路面长期积水,还会影响路基,使道路遭受损坏,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什么这场暴雨会造成如此严重积水,今后如遇类似强降雨会不会产生城市内涝?为此,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狂风骤雨席卷龙城
7月4日午间,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光顾”龙城。顷刻间,风雷大作、暴雨如注,20分钟后,一些低洼地区和部分路段出现了大量积水,并州路数公里长的“车龙”几乎动弹不得,柳巷汽车轮胎已经漫过半个。紧接着,滨河东路漪汾桥下水深达30厘米;胜利街水深达40厘米;并州路并州西街口水深达80厘米;迎春街铁道桥下等处水深达到100厘米……
暴雨的到来,让市民出行艰难。未来得及避雨的人们,冒着大雨倾盆,挽起裤腿,在水深过膝的路面上慢慢挪动。当下即有网民在QQ、微信等平台纷纷晒出龙城暴雨众生百态,并称有图有真相:电动车主在齐腰深的水中扶车前进,公交车如艘艘大船推开波浪,私家车深陷水中动弹不得,路边大树也扛不住了索性躺倒在地……不少网友戏称:可以来龙城看海了!相关部门也列出了市区容易积水的24处路段,提醒市民谨慎出行。
来得快、走得也快,还伴有短时大风、冰雹、雷电,其实,我省近期已经多次出现这种对流性天气。气象部门表示,这种对流性天气为我省夏季的典型天气特征。
这不由让人想起2012年夏天北京遭遇的特大暴雨。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3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本次降雨总量之多、强度之大、历时之长、局部洪水之巨均为历史罕见。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正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有79人因灾死亡,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16.4亿元。虽为一起极端自然天气灾害,然而这场特大暴雨教训异常深刻,集中暴露出北京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反映出大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亟待提升。
道路积水为啥这般严重
据了解,太原市今年汛期雨水偏多,出现局地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很大,防汛形势严峻。7月4日的这场暴雨可谓来势凶猛,雨量大而集中,一时让城市管网系统难以招架。
太原市城乡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独特的地形地势容易导致市区积水。太原市地形为东西两山、汾河中分,当遭遇强降雨时,从东西山急流而下的雨水,因重力而加快的流速会使途经的排水管网瞬间超出负荷。据报道,建设北路以东地区汇水面积广,以敦化南北路为界,由于上游管径大、下游管径小,排水管道坡度大导致雨水流速急。7月4日暴雨中,五龙口街、郝家沟街、朝阳街沿线多处出现井盖被顶起的情形。此外,专家表示,汾河与边山支沟的城区段基本上是高堤坝形式,河道周边地势低洼,地面雨水无法借助重力排入河道,极易造成积水内涝。
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排水设施配套的滞后也相对凸显,尤其旧城区历史欠账过多。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振江告诉记者,我国旧的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比较低,最初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仅为0.33年(即抵御一年三遇的暴雨)。2011年,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经过修订,暴雨重现期下限提高至1年,今年则提高到了2年。但是,目前太原市多数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为1年,而且一些路段由于管网老化陈旧,排水能力严重不足。除此之外,太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改造,施工中产生的灰土杂物容易堵塞管道,造成排水不畅。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容,太原市一些雨水泵站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而泵站的抽排能力依旧维持在原有水平。据报道,7月4日,胜利街一带的降雨量达到18.9万立方米/小时,而胜利街泵站6台水泵最大抽排量为2.88万立方米/小时,造成胜利街 (新建路至解放北路)大面积积水。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振江表示,过去数十年,国内对城市内涝认识严重不足,往往在防洪和排水方面倾注精力,在防涝方面则少有投入。比如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缓洪池,平时没有降雨时基本派不上用场,不注重强化维护,长期以往,池内淤积严重、池体周边片石护坡老化损坏,甚至会被一些开发建筑侵蚀。但是如遇暴雨来袭,缓洪池对上游急流而下的雨水能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能有效地防范城市内涝的发生。2010年前后,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内涝排水系统的建设,去年7月,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城市编制并报送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并印发编制大纲,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要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据了解,目前太原市正在加紧制定该项规划。
今后暴雨来袭怎么办
那么,如何防范暴雨后城市内涝的发生?刘振江表示,相关部门应加紧制定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加强排涝系统的建设,发挥缓洪池等雨洪调节池的作用。针对地形不利实际,泵站对道路排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雨水泵站的建设。另外,在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时,要实施有效的管控措施。比如,制定应急预案,在积水严重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行人通过,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员伤亡、车辆损坏以及财产损失。
在太原市7月8日召开的城市防涝排水协调会上,市长耿彦波提出,在解决城市防涝问题上,要有超前的大思路、有整改的大动作、有建设的大手笔,特别是在规划层面要有排水工程的前瞻性,避免犯一些历史性错误。
刘振江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对于规划部门来说,要做好相应规划。比如在一些容易积水的低洼地段,避免做开发建设,可以因地制宜改造成湖泊、湿地公园等场所。但他同时强调,对于城市内涝,由于成因复杂,有些因素不可控制,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能想方设法将其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将其带来的危害控制到最低。
事实上,在今年主汛期来临之前,太原市已修复水毁、除险加固10余处;对河道、排退水渠、管涵、缓洪池等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淤泥、垃圾约10余万立方米。对施工等人为因素影响行洪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从5月23日起,各级防汛部门开始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此外,交通、气象、供电、通信和市政等部门加强同防汛部门联动,制定了各自的防汛应急预案,各县(市、区)也加强了防汛队伍建设和防汛物资储备。
另外,据了解,从去年以来太原市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工程中,已将随路新建和改造的雨水灌渠设计标准提高至规范上限。排水治理也正在提速:拟提升改造5座泵站;实施双电源改造,为8座泵站配备固定发电机;在3条中环路沿线建8个泵站,目前泵站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改造双塔西街、康乐街、青年路和寇庄西路4条管网老化道路;对淤积比较严重的5条池渠展开清淤;在特殊路段拟更换500套新型防顶起井具;在已安装2.8万套防坠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安装防坠网8000套;等等。
本报记者刘瑞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