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在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有一个名叫“东院村”的大家庭,全村120多户,400余人,民风淳朴、村民和睦,连续3年春节都是全村人一起度过,同唱一首歌、共饮幸福酒、欢度祥和年。村两委从1997年开始,连任6届,且届届全票通过。“家庭成员”们用彼此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关怀诠释着他们对“远亲不如近邻”的理解,演绎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代版“桃花源”生活。7月初,记者慕名来到这里,连续三天深入村民家中,聆听那些平淡如水却让人感动的家长里短。
百家宴大联欢 不在一起热闹一下就不算过大年
第一次听说东院村的时候,是看到了《新晋源》杂志上一张400余村民的“全家福”。7月3日,在村党支书杜金锁的正屋里,这张 “全家福”再次出现。照片上,村民们崭新的衣服、淳朴的笑容诉说着他们的幸福。看着照片,常年奔波在外自主创业的李瑞说:“像这样大规模的全家福、团圆饭、联欢会,哪个村里能做到?我和同学们说起来,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从建村开始,俺们120户社员就像一个大家庭,年年一起闹红火,村里的旱船队、锣鼓队在周边邻村很有名气,一大家子在一起甭提多高兴了。”84岁的武黄牛大娘眯着眼,乐呵呵地说。武大娘是东院村的元老,早年的妇女主任,也是现在村里年龄最大的老党员。
2012年临近春节,眼看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党支书杜金锁将闹红火的内容扩大到了百家宴、大联欢。想法一提,立即得到大家响应。为了再现春节时的热闹和谐,杜金锁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光盘。
视频里,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还挂上了彩条,村委大院里支起几口大锅,这边的大娘大妈们忙着捣豆子包饺子捏油糕,那边的年轻小伙儿忙着支架子搬菜蔬贴春联,擅长书法的高树泉负责写对联,爱表演的赵丽君做起了晚会导演,搞摄影的李玉锁承担了全部录制,就连七八岁的娃娃们都争先恐后地表演起来,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坐在主席台上,笑眯眯地接受大家的祝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2014年春节前,杜金锁摔伤了腰,躺在床上整整3个月,心里却惦记着这一年一次的过大年。村委会主任李小红拍拍胸脯说:“叔,你就在家好好休息吧,有我在,有大伙的支持,今年这个年不会比往年差!”果然,2014年大年初一,村里的和谐之春联欢会如期举行,就连晋祠镇的领导也赶来祝贺。但村民们没有忘记杜金锁,一大早便涌进杜金锁家的院子,给他拜年,并开玩笑地说要把他抬到现场,与民同乐。
“三天,老老少少一起热闹三天,吃个团圆饭,拍张全家福,这才代表年过完了。这三天,在外上学的、打工的都会赶回来,生怕错过。最让人感动的是,租来的餐具,连一根筷子、一把汤勺都没有损坏、遗失!”村委会主任李小红,这个年轻的壮汉子自豪地说。
整村容倡新风 男女老少齐动手建设好新农村
走在东院村的水泥街道上,只见村里清一色的农家小院,整洁干净的街道让人耳目一新。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门口乘凉,放了暑假的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嬉戏。杜金锁说:“我们村最主要的就是和谐,村民们思想觉悟高。红花再好看都得绿叶配,只有村民的支持、村干部的团结,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多年来,这个并不富裕的小村庄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清洁意识,在他们看来,这是大家共同的家,只有家里干净了,心情才会舒畅。在城乡清洁工程建设中,村委会经常带领村民搞卫生、刷围墙、换标语,村里的大街小巷有专人清扫。村里烧火做饭主要靠煤泥,为了避免破坏环境卫生,村委会为每家每户都砌了统一的煤池子。在村里采访的时候,正好路过一户人家在盖房,路上堆了水泥沙子。杜金锁吩咐年轻人干完活儿把街道打扫干净,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咧嘴笑笑说:“一定的一定的。”
村里没有企业,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还是靠种田,为了过好小日子,部分村民跑到附近的晋祠旅游景区做了导游、摄像,一些年轻人自发组成了建筑队、运输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几乎没有一个闲散待业青年。村里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无一户年轻家庭申领农村低保,就连85岁精神矍铄的岳林只老人还依然在下地干活。
来到了村委会大院,远远地便听到了一声声的晋剧唱腔。原来这里有一个“东院梦剧场”,白天有村里爱好戏剧的票友们在这里练嗓子,晚上有时尚健美的广场舞,偶尔还有闲暇时的锣鼓队排练。大院的门厅下一张红底金字的菜谱,以及院子里的对联和彩绸,似乎还能看到团圆饭的热闹迹象。
听说有记者采访,岳林只大娘闻讯赶到了村委大院。大娘说,国家政策好,她现在四世同堂,耳不聋眼不花。经常下地干干活儿,要不就给孩子们做做饭。说话间,还现场表演起弯腰动作,两手一合,抬手,弯腰,双手着地,竟然一气呵成。大娘说,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多个,个个健壮得很,心情好身体自然好。
老人说,每年妇女节村委会都会为女村民发放礼品、重阳节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并轮流组织大家去北京游玩……只要符合条件,不管姓啥,不管新户老户,完全平等。
说起东院村,杜金锁激动地说:“在村民们的积极努力和支持配合下,俺们村三十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起聚众上访事件,没有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俺们的原则就是不给政府添麻烦。”
亲邻里和为贵 尊老爱幼家长里短都按辈分理论
走在村里,大人小孩见到杜金锁都会大声喊:“叔,忙着呢?”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李小红告诉记者:“俺们村子里有杜、李、赵三大姓,沾亲带故的多,但外来户也有不少,不过这样称呼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这么叫显着亲近,听着心里也热乎。”
67岁的高树泉是东北沈阳人,热爱木字画的他算得上是东院村的“外来户”。他从20世纪90年代来到东院村,在村里盖了房子,迁来了户口,成了东院的“正式村民”。“我在村里住了快20年了,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这个村的民风特别好。”
在这片小土地上,“和”为贵是每一位东院儿女心头的一粒种子,他们用热血和信念灌养、繁盛、传承!在村党支书杜金锁家看联欢录像时,为了小孩子不影响我们说话,大人们拿出了一包大白兔奶糖哄小孩让他们去院子里玩耍。只听院子里传来杜家儿媳妇温柔的声音:“宝宝,先去厨房给奶奶吃一块。”过了一会儿,只见小男孩旋风般又跑到了正屋,给屋里每个人散了一块大白兔奶糖。
杜金锁说,有时候也会见到邻居们有一些小的争执,这个时候无论对错,先按长幼辈分顺序来理论。
有一次,村里的李翠忠大爷和跳广场舞的杜小双闹了点小别扭。原因是,李大爷觉得广场舞的喇叭声音有点大,影响到了他睡觉,不由分说便把杜小双骂了一顿。杜小双虽然没有还嘴,却感到特别委屈。杜金锁听闻,把杜小双喊来,安抚了一下,并让她作为晚辈主动去找李大爷赔礼道歉。李大爷一看自己先骂人,人家反而来道歉,顿感不好意思。一场别扭就这样化解了!
70岁的大娘郭桂英告诉记者,老人们都觉得能住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里很幸运。“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但多为对方想一想就过去了。”
在东院村巷子里采访时,晋祠镇副镇长韩丽微笑着说:“你有没有发现,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有一张充满朝气的脸,皮肤白嫩,看起来都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听闻此言,记者不免细心观察起来,果然,都说“相由心生”,这里的每一个眼神都在无声地传递着祥和之美!
盛夏的太原天气有点闷热,穿行在树阴婆娑、繁花似锦的乡村野陌间,心顿时清凉了起来。路旁撒上种子就不用再管的复鸡花竞相开放,恰如晋源深处东院村的村民。岁月流逝,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相亲相爱等这样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在东院村村民心中的分量一如往昔。
本报记者 任志霞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