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新科技,老年人“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 2014年07月06日00:58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拿着手机不会发短信,守着电脑不敢开,放着自动取款机不敢用……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产品,却让不少老年人手足无措。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慢生活节奏的老年群体日益被边缘化。老年人“科技代沟”的形成,既有老年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子女对老人帮教不够的问题。“科技代沟”并非不可逾越,作为老年人当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而不厌,努力掌握新知识。作为子女则需用耐心填平代沟,多些帮教与鼓励,帮助老人树立求知的信心。与此同时,社区也应担任起帮教的责任,不妨经常开展一些科技知识培训指导活动,帮助老人掌握新知识,应用新科技。

网购流程咋也记不住

    “女儿教过我两三次网购,可我就是记不住怎么操作。”家住在太原市万柏林区下元社区的刘桂英最近有点烦,她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给90多岁的老母亲买一些老年人纸尿裤,但就是记不住网购的操作流程。
    刘桂英今年63岁,她告诉记者,母亲习惯用的这款成人纸尿裤只能在网上买到,“女儿帮着在网上买过几次,但她工作较忙,平时休息时间很少。”为了不耽误女儿的时间,刘桂英让女儿教自己如何使用淘宝,“教了两三次,我就是记不住。”刘桂英有点无奈地说。
    除了刘桂英,社区中不少老年人都有类似这样的苦恼。“儿子给买了个智能手机,帮我下载了个‘微信’,想随时与我联系,可我不会用。”“银行的自助存取款机,我从来没用过,也不敢用。”类似的声音不在少数。

见习记者 樊蓝舒

三年没学会视频聊天

    “人老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也就差了,在孩子们看来非常简单的视频聊天,我学了三年还是不能利索地操作,每次都要邻居帮忙。”家住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社区63岁的陈军如如是说。
    即时聊天软件QQ诞生已经十多年了,到现在为止应当算不上“高科技”,但即便如此依然让陈军如头疼不已。“2006年,女儿远嫁四川后,我就很少和她见面,2009年外孙出生后,我更想她们母子俩,女儿便让我用QQ的视频功能和她们见面。”陈军如说,他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上过学,工作后也是在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没有多少文化,突然让他用电脑上网,真是“太为难了”。陈军如的女儿回太原小住时,专门给父母买了电脑,安上宽带,并手把手教陈军如学上网,但直到女儿半年后离开,陈军如依然没有学会。“女儿走的时候我只会开机,打开QQ,但视频通话怎么也点不住,尤其是那个图标那么小,半天也找不到。偶尔能顺利点开,也会遇到没有图像、没有声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报记者 赵全磊

自动取款机对她来说就是摆设

    一个月退休工资5000多元,每次取钱都要在银行柜台排队,取的多了放在家里不安全,取的少了不够用,着急用钱还要再跑去银行排队。这是困扰太原市尖草坪区红楼社区刘巧玲多年的事了,原因就是她不会使用银行自动取款机,一直以来只会使用存折。
    刘巧玲今年65岁,是一名太钢退休职工,一到发工资的日子她就头疼,因为银行排队办理业务的人太多。刘巧玲的工资存折是工商银行的,而红楼社区附近只有一个工商银行营业厅,每天9时银行开始营业,8时多门口就排起了长龙,大厅里总是有几十人在等候。刘巧玲也试过办理银行卡,可因为不会操作,要不就不知道怎么插卡、要不就由于动作慢过了操作时间导致操作失败,最危险的一次是终于成功取了钱,可竟然忘记退卡,要不是银行保安好心提醒,卡里的几万元就危险了。从那以后,刘巧玲干脆放弃了使用自动取款机,需要用钱了就去银行排队。有一次,刘巧玲的老伴得了急病,医院需要交押金,刘巧玲在银行排了足足40分钟才取上钱,刘巧玲说:“多亏是白天去医院,这要是晚上我去哪儿取钱啊?”

见习记者 何光晖

手绘使用手册助“潮妈”

    女儿要上大学走了,做妈妈的想女儿怎么办?打电话吧,长途费用高不说,还不能随时打。聊QQ吧,不会输入法。那就聊微信吧,女儿亲手绘制了微信使用手册,家住太原市尖草坪区兴华东社区的苏萍就这样成了会用微信的“潮妈”。
    苏萍今年63岁,小女儿李雯2012年考上了外省一所大学,做母亲的是既担心又惦记,基本上每天都要给女儿打电话嘘寒问暖。可时间长了,女儿快受不了了,每天一个电话,不分时间地点,经常还没起床妈妈电话就来了,正在上课电话就响了。能不能让妈妈用别的方法跟自己沟通?去年寒假,李雯给苏萍带回一部大屏智能手机,支持手写,关键是手机里还安装了微信。李雯手绘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用妈妈能懂的方法、图形,让原本复杂的聊天操作变得轻而易举。除了跟女儿聊天,苏萍还帮助伙伴们申请微信号,一起晨练的伙伴们建起了晨练群、跳舞的建起舞蹈群。苏萍说:“现在我们都在玩朋友圈啦,你看我刚赞了女儿的状态。”

    见习记者 何光晖 文/图

孙女当起“启蒙老师”

    “科技这么发达,我也得跟上时代潮流,可不能当土老帽。”说此话的是太原市杏花岭区小北门社区60岁的刘慧珍。前年,刘慧珍的小女儿嫁到了深圳,见面往来很不方便。外孙子出生后,更让刘慧珍心急难耐,对小外孙真是朝思暮想。
    两个儿子都在太原,每个星期都会带着孩子回家看望刘慧珍。挂念女儿和小外孙的刘慧珍下决心学习起高科技,14岁的孙女欣欣当起了刘慧珍的“启蒙老师”。欣欣给刘慧珍申请了QQ号,先从开关电脑学起,认识QQ图标,怎样打开软件如何登录。刘慧珍认真学习着,并把QQ号码和密码工工整整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从简单的聊天再到学会使用视频,刘慧珍用了两个月。“以前不怎么接触这些高科技,孙女每个礼拜来一次,有时候上星期教过的这礼拜就忘了。虽然用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可是当我通过这高科技看到女儿和小外孙时,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语。”刘慧珍激动地说。学会了QQ,微信对于刘慧珍来说就简单多了,“孩子们给我买了个智能手机,能照相能上网。现在我也算是赶了把时髦,基本的高科技差不多都会用。”刘慧珍说。

见习记者 米颖

老弟兄网络视频常叙旧

    如果你年逾古稀行动不便,老家还有兄弟姐妹健在,那么长途电话就成了维系你们亲情的纽带,可动辄几个小时的通话时长,也就意味着高额的话费。太原市尖草坪区青楼社区的李文清找到了一个省钱的方法,网络视频聊天。
    李文清今年80岁,1952年离开东北老家来到太原定居,老家还有三位古稀之年的弟弟。因为难以经受十几个小时的车马劳顿,通电话就成了兄弟联络感情的唯一方法。难得见面的亲兄弟电话拿起来就放不下,基本上每次通话都得两三个小时,话费自然高昂;其次,弟弟胖了还是瘦了,精神状态如何,隔着话筒无从得知。怎么才能更好地跟亲人沟通呢?李文清的孙子把电脑搬来,与老家约好时间,电脑一开,老兄弟们如同坐在对面,可每次聊天都要把孙子叫来,太不方便。李文清盯上了楼下网吧,网吧里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在一群玩网游的年轻人中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耳机与亲人叙着旧。如今,李文清兄弟四人经常群聊,一聊一下午。

见习记者 何光晖

老人“学科技”其实有渠道

    针对目前老年人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山西省老年大学开设有文史类,书画、摄影、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类,养生保健类,英语类,烹调、装裱等技能类共30多门课程;太原市老年大学有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保健、烹调、电脑、服饰表演、英语、文学、乐器、钢琴、瑜珈等15个专业,开设39门课程。
    除了常规的乐器、养生类课程外,目前老年人对于高科技知识有较大热情,各级老年大学也开设了相应课程。山西省老年大学的电脑专业设有电脑基础班、电脑中级班和电脑提高班。电脑基础班,就是教会老年人掌握鼠标、键盘的使用方法,学会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中文字表处理软件的简单操作及对网络的认识;中级班教老年人在网上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能够自如的收发信息及电子邮件;在提高班可以掌握应用网络、软件下载,网上学习、娱乐、炒股看盘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脑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班级。太原市老年大学也设立了与电脑相关的课程,包括视频与图像处理和绘声绘影,学习这两门课程的老年人有200多人。太原市老年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电脑课程一向都是学校的热门课程,在每学期报名时总会出现“一课难求”的情况。
    记者走访发现,社会上虽然没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办科技产品应用辅导班,但有些相关机构的一些课程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位于许坦西街交科大厦旁的一家电脑培训学校开设有电脑维修专业的初级应用与互联网应用课程。该培训学校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学员没有年龄要求,初级应用班适合没有任何电脑基础的人学习,而互联网应用课程会教老年人学习邮件收发、QQ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见习记者 王婷婷

步入科技生活老人需要“领路”

    针对老年人不太会用、不太敢用新科技产品的现象,太原市科协工作人员赵磊表示,要想让老年人与年轻人共享新科技产品带来的便捷,需要社会各界作为“领路人”,引导和帮助老年人步入现代化科技生活。
    首先老年人自身要克服对新科技产品的恐惧感,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科技产品及服务。老年人应该从心理上接受新科技给人带来的变化,对不熟练的东西多操作、多练习。同时,由于老年人记忆力、思考力有所下降,作为年轻的晚辈应当主动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这些新科技产品。在教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要在言语上挫伤老年人的积极性。
    其次,社会应当加强对老年人接受新科技产品的引导,老年大学或社区及一些民间组织可针对老人开设一些学习新科技产品的培训课程,例如如何在电脑上进行网购、数码相机的操作使用、使用ATM自动取款机的注意事项等。
    此外,企业要注重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并加强售后服务。例如针对老人开发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老年手机和电脑等,在产品细节方面注重老人需求,使老人使用起产品来更容易上手。

见习记者 樊蓝舒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