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传唱莲花落的文化站站长

时间: 2014年07月02日12:04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攸子亮深爱莲花落,一唱唱了40年;作为一个文化站长,文化站在他的精心经营下,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称号;他清贫着,但也富有着,快乐着——

“核心提示”
    近日,在《太原文化》杂志(今年第二期)上看到一篇文化生活回忆录,作者是攸子亮,写得颇为精彩。当时笔者与他尚不相识,随即就此事询问文化界的一些老朋友,他们告诉笔者,攸子亮是太原文化界的一位奇人。他是一个太原小井峪乡的文化站长。他贫穷而又富有;平凡而又卓越。数十年来为小井峪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今年4月23日,在纪念太原解放65周年的一个文艺晚会上,我有幸邂逅攸子亮。他即兴为大家唱了一段莲花落《李四嫂养鸡》:
    汾河里那个流水哗啦地响,
    汾河两岸杨柳树儿吹。
    大红公鸡教给小鸡飞,
    高兴得李四嫂合不拢嘴。
    李四嫂养的两只鸡,
    她老汉就有些不大满意。
    他说是你们这些婆姨太没出息,
    就是学会养猪还有那鸡……
    这一段方言说唱演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显示出浓重的地方色彩,一下子让人沉浸在古并州的氛围中……
    于是,笔者沿着莲花落的韵律,一步步追寻到了攸子亮的足迹。

莲花落唱响小井峪

    攸子亮,70多岁了,人很精神。他是地道的本土人氏。他的眼神,时而超然,时而朦胧。个头不算高,却很敦实,还喜欢用俯视的架势看人。作为演员,他嗓门不够高,却有较浑厚的共鸣。
    6月下旬的一个下午,笔者走进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村,一下子便被村口的一群人吸引了。其时,一群人正围坐成一圈听攸子亮唱莲花落。只听他唱道:
    自由市场是好热闹,
    做买卖的人们还真不少。
    张大爷提的一筐大红枣,
    拉开腔调喊声高:
    哎,快来买快来挑。
    我的这枣儿是核核小。
    大枣儿是小核子,
    小枣儿是没核子,
    随便你拣来随便你挑,
    核核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
    (此处核核均读为“窟”,入声)
    ……
    段子引来阵阵掌声。
    攸子亮满面春风地走出人群迎接来客。我问:您今天怎么不说《李四嫂养鸡》了,说的又是曹强的老段子《买花生》?老攸告诉我,可怜的曹强去年冬刚收了9个徒儿,时间没过3个月,他就走了。这些著名段子再不说就失传了。他沉重地说:“唉!古老的东西不能丢了,丢了就找不回来了。”
    攸子亮只要一说起莲花落就激情满怀。他从上世纪60年代就钻研莲花落,对这种曲艺形式怀有深厚的情感。
    1959年,在省第五届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攸子亮参加演出了莲花落《郊区花开万里香》和《养鸡》。节目由任梓担任编剧和导演。一开始是用竹板 (七件子)打说的,后来又加上了三弦、二胡等乐器伴奏。
    作为一个文化站长,他用了40年的时间把莲花落唱响了小井峪。
    小井峪地处汾河西岸,处于城乡接合部,是太原市第二商业娱乐中心所在地。这里的文化活动与市区有扯不断的联系。
    “文化站,一人站。一间房子一人干。”这是老攸对这个乡级文化站的生动描述。
    老攸早年毕业于山西省艺术学校,吹拉弹唱,样样来得,但他最爱的还是莲花落这个乡土艺术瑰宝。在山西,莲花落的杰出代表和传承人是曹强。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 群众汇演时,曹强是演员,老攸是评委。
    这个文化站在老攸的精心经营下,由于成绩卓著,多次受到省、市文化部门的表彰,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 “全国先进文化站”称号。攸子亮本人于1981年被评为太原市劳动模范。1997年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
    在老攸这里,记忆是一张光盘,记录着他与文化站一起成长的桩桩件件。
    以1988年为例,这一年,他曾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蔬菜之乡音乐会”,还给在并召开的全国农民报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献演了乡土节目。这一年,文化站帮助后北屯村成立了轻音乐队。在太原市文化局组织的晋剧清唱大奖赛中,小井峪乡选手囊括了一、二、三等奖。当年,老攸拍摄的照片还入选了太原市农村题材摄影大赛。

秧歌剧唱进人民大会堂

    历史回溯到50年前。
    1965年4月3日,攸子亮和他的同伴们参加华北地区歌(话)剧调演,应邀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了太原秧歌剧 《争参军》。当时他只有27岁。他扮演的角色是男一号“大保”。演出结束后,攸子亮一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陆定一等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个剧目回并后又为省市领导汇报演出两场,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
    翻开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专著 《太原秧歌》,在“太原秧歌名演员录”中,赫然载有攸子亮的条目:行当是小生。代表剧目:《争参军》。
    据悉,太原秧歌是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小戏。其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鼎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太原秧歌的传播,得益于方言的留守和民间班社的繁衍,因而具有百年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老攸介绍说,早期的太原秧歌是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多在节假日和祭祀时演出,并无音乐伴奏,被称为“干板秧歌”,只是到了清代后期,太原秧歌才正式走上舞台,并有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其后,这种剧式又大量吸收了晋剧的一些表演方法,甚至有晋剧名家参加演出。
    作为文化站长,攸子亮参加了多个秧歌剧的演出。这些剧目除了一些历史剧目如《十字坡》《闹江州》《小赶会》外,大多是配合当时的政策宣传的,比如《计划生育好》《争参军》《养鸡》《戒烟》等。
    在许多秧歌剧和晋剧中,攸子亮参演了多种角色。有时是小生,有时是小丑,都是认真去演。《争参军》晋京演出前,他们连夜赶排,上了火车还在车上对台词。后来在北京二七剧场、工人体育场、八大处等地演出了24场,获得了巨大成功。
    “掌声是一种急雨。”攸子亮这样说。正是这些急雨,滋润了他的心田,使他坚持了下来。
    老攸认为,上台演出是一种 “要脸营生”,一定要演好,才不丢脸。

散淡的健康老人

    在小井峪村,辗转找到攸子亮时,他正在自家住宅的二楼阳台上浇花。
    这是我第二次拜访他。
    一个退休后的文艺老兵,居住在华峪小区一幢普普通通的老楼房内。老攸老两口住的是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儿孙们在另外的地方居住。
    我本来要用“清贫洁白”四字来形容他的生活,但不对,他是富有的:起码精神上是富有的。他除了拥有莲花落和太原秧歌的资源外,他多才多艺,在文艺战线多有涉猎,使他的退休生活五彩缤纷。他擅长打击乐,上世纪60年代曾获过“锣鼓队指挥奖”。他还擅长摄影,他是太原日报的模范通讯员。他拍摄的新闻照片还曾被《经济日报》采用。在1984年10月的太原市国庆摄影展上,展出了他的100多幅摄影作品。其中一幅获一等奖。
    我本来要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他的住宅,但又不对了。他的客厅挂着书法家郭诚文的横批草书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他的卧室刚刚制作好的一幅书法作品还没有上墙。上面写的是四个榜书大字:“天顺人和”。
    我本来要用“家无长物”来形容他的宅邸。但显然又错了。他的“长物”全在他的文件柜里。那里有关于莲花落的全部掌故资料,还有太原秧歌的大量剧本和曲谱以及“文革”时期的《革命歌曲大家唱》、新近出版的《太原市群众文化史》等等。满满当当几柜子,你能说他“家无长物”吗?

    老攸退休以后,每月有两千多元的工资可以维持老两口的基本生活。
    他是小井峪村出名的健康老人。除了抽烟之外,没有别的不良嗜好。你和他聊天,他会告诉你,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感冒过一回以来,再没有得过什么病。
    夕阳西下,该送客下楼了。这时的老攸却又高兴地念起了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的道白:“吾是个散淡的人……”

“相关链接”
太原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夫妻挑水》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莲花落,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一颇合当地人口味的曲艺艺术,却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葛葆庆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